陈贵平
摘要:中学阶段的学生其自律性很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个管束,但是长期的管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想让让数学课堂高效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当思考的问题,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不仅学生的学习态度会端正,还可以通过钻研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芳芳,进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学习环境;教学情境;自信心;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5-190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困扰每一位教师的难题,受限于其思维能力的成长,大部分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而逻辑思维的缺乏让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尤其是抽象数学问题的时候往往是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其解,进而就对数学知识产生恐惧心理。而相应的,数学知识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这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如果依托良好的学习环境并结合生活场景进行教学就可以很好地解决。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环境对其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中国古代的孟母三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中学阶段的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选择。具体的做法应当是首先,教师要起到表率的作用,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学生在耳濡目染之下必然会被教师所折服;其次要做好班级制度的制定和班级卫生的监督,为学生们创设一个温馨而又干净的学堂;最后则是教师应当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办法来让班级的学生们自发的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班级的学生们或自发、或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影响,多多少少都会产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渴望之情。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青少年阶段学生们性格十分好奇、好动,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们的这一特点来创设符合学生们年龄特点的教学情境,来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点的学习。通过这种亲身参与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不仅可以在快乐中收获知识,还收获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通过自己动手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除了运用在创设情境上,还可以运用在游戏情境中,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学生们的立体感不是很足,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周边事物的立体结构,然后有了一定的观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记住这些建筑的特征,进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进行相关立体几何模型的制作,然后在进行知识点的教学。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点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在让学生复习一段时间之后,进行抢答小游戏,教师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抢答,并获得积分,最后积分最多的小组获胜。在这样的紧张刺激环境中,学生们的精神高度集中,十分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并在求胜欲的驱使下产生主动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
三、多多給予学生鼓励、支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任何人都渴望得到肯定,中学阶段的学生尤其如此。而在收获肯定后,为了保持这种肯定,学生就会不由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多多的创造同学生交流的机会,并在交流的时候给予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尤其是对于那些学困生,他们十分渴望得到肯定,教师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的时候一定要重视问题的深度,问题应当由浅显的方式入手,帮助学生快速的掌握答案,进而在逐步的加深问题的难度帮助学生逐步的收获成功的喜悦。随着这样的方式进行,班级的学习氛围和学生的学习热情都会空前高涨,想要做好数学高效课堂也就变得十分简单了。
四、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们收获知识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讲解,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让本就枯燥的数学知识变的更加乏味。想要培养数学兴趣也就成为了笑话,而相应的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也大量的挤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所以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不会很高。那么应当如何改变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函数地知识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利用三角函数来进行一些简单物体高度的计算,像学校教学楼的高度,旗杆的高度等等,这种活学活用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笔者认为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有所改变,学生在思索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很好的掌握正确答案,这种学思结合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习效率提高,还间接地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可以说是非常好的教学模式。
结语
总之,中学生阶段的数学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外,还要积极的做好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来提升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于长明.浅谈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52-53.
[2]李红梅.浅谈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207.
[3]朱菊香.让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桥梁——中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分析与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06):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