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成
摘要:德育工作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系着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因此,高中学校要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动态,构建并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于此,以下对新时代下普通高中德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中德育教育;思政课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21)-34-184
引言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成长发育时期,虽然生理方面已接近成人,但是在心理发展及人格塑造方面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的近年来,多元化的思想意识纷纷涌入并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一、通过优秀党员身先垂范,言传身教进行德育渗透
“言传不如身教,榜样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今天,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普通高中这片教书育人的沃土决不例外。学校党支部应充分发挥政治引领的核心功能,保证正确办学方向,办学成绩也会蒸蒸日上。党员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精英,以他们为榜样,要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如何让党员教师带动全体教师,教职工整体素养做到再上一层楼?学校党支部要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按照“以党性强师德,以党风促教风”的工作思路,把师德师风与党风廉政建设紧密结合,通过师德师风学习培训、职业道德专题讲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优秀党员推荐评比等活动切实转变教师工作作风,树立学校和教师的良好形象,充分发挥了党员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学校还应积极倡导开展优秀党员与骨干教师结对活动,通过引领示范、辐射带动,形成“把骨干教师发展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骨干”的“双培养”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党支部坚持“党建统领立德育人”为主线,把“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狠抓学生习惯养成。1.充分激发爱党爱国情怀,发挥潜移默化作用。利用学校电子屏、橱窗报栏、文化走廊、学校文化墙、展板彩绘、党报党刊等将党性教育与校园文化高度融合,渗透到教学环节。通过举办歌颂党的系列活动,使学生从小培养起热爱党、拥护党、感恩党的思想;2.开展系列德育教育。组织开展感恩励志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育励志成才,生活中学做人。
二、德育目标:爱国意识的培养
中学阶段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因此,要重视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除了让教师在德育课堂中讲述爱国主义故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之外,学校还可以在校门前设立风光展览墙,将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放在展览墙上并定期更新,让学生出入校门时都能看到。同时,学校可以定期在宣传栏介绍著名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驱、文化名人,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版图河山、语言文字、悠久历史,了解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成就,形成初步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从而促进德育工作目标的实现。
三、重视环境创设
对于德育环境氛围缺失的问题,学校及教师应当从两方面着手准备,不但要重视物质德育环境的创设,而且还要打造良好的精神德育环境。首先,学校应当为德育教育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如在各个班级中设立读书角,并在其中放置一些与德育教育相关的书籍,让学生能够汲取更多的德育养分。又如,学校可在走廊或者校园张贴名人名言,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其次,学校要重视精神德育环境建设,既要制定明确化与细致化的校纪校规,又要通过编写校歌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德育教育效果。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定期性举办德育文化活动,如社会公共实践、红歌比赛以及传统美德作文大赛等,以此为基点,让学生能够更加切身地体悟到德育知识的内涵,塑造其优良的品质与道德。
四、实现德育理念的转变,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
在高中德育中,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及时转变和科学制定,是提高高中德育效率的重要途径,同时对高中德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进行自身德育理念的有效转变。教师应彻底摒弃以往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正确认识德育的重要作用和关键地位。同时,在德育过程中,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具体学情为基础,科学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安排,以此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还应对高中德育的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调整,摒弃以往具有功利性的教学目标,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法律意识作为德育的教学目标,同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人文素养的教育与培养。
结束语
德育教育的开展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均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各学校及教师应当以素质教育和生本教育理念为支撑,立足于当前德育教育的既有问题,不断革新和探索实效性的教育改进措施,切实推动德育教育的良好落实,从而为学生在未来取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新夫.立德树人:在高中思政课中渗透德育[J].启迪与智慧(中),2021(02):98.
[2]叶青雷.基于立德树人的高中德育教育研究[J].考试周刊,2021(12):115-116.
[3]毕思敬.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19(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