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感数学”:拨动思维的主旋律

2021-10-16 21:22满斌
文理导航 2021年30期
关键词:零距离感受

满斌

【摘 要】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的获取需要实际的深入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等,在显性的动态活动和隐形的思维发展中诠释学生的“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是学生的“动”与“感”的有机结合,让“言行之动”去激起“思维之感”,进而拨动学生的思维深处,彰顯数学的思维之美。

【关键词】“动·感数学”;“零距离”感受;深层次感知;多元化感悟

当下,小学数学教学圈子中一大热词“核心素养”已传遍教师们的耳目之中;更有课堂转型理念下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等等,于此而论,折射出现代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理念。然而,不论如何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怎样创新“课堂转型”,总之,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的获取需要实际的深入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体验感悟等,在显性的动态活动和隐形的思维发展中诠释学生的“思维的体操”。正如许多一线数学教师所想,数学课堂是学生的“动”与“感”的有机结合,让“言行之动”去激起“思维之感”,进而拨动学生的思维深处,彰显数学的思维之美。

所谓“动·感”,即为多感官参与其中的体验形式,是知识构建的外在与内在的有机结合。《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基本经验,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这样的学习习惯就是在动态活动之中感受和体悟数学思维的有机发展,也是“动·感”数学的基本样态。

一、动,在于行:“零距离”感受数学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相互结合,参与者自然就是师生共同体。然而,课堂学习气氛的形式就是“零距离”体会这种师生活动的过程。一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为“身临其境”,形成“我就在其中”的模样;二是操作与探究活动中与数学“互动”,亲身感受研究数学的乐趣,真正“零距离”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因此,数学课堂中的学习行为需要师生的“亲力亲为”,在教学活动和自我行动中汲取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交换律》一课时,教师作了如下设计与交流:

师:今天的学习就从课前研究单的这个问题开始。

生1:26+38=64    38+26=64

我觉得小明的发现是正确的。因为就像这两个算式它们的和没有变化,都是64,所以是正确的。

生2:我觉得你可以多举一些例子。不只是这一个。

生3:不一定。因为如果换过来的话,个位还是个位,十位还是十位,所以无论个位和十位怎么换,得数还是一样的。

师:两位同学的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同学们赞成这位同学的想法,也就是说,一个规律、结论的提出需要更多的例子。

学生再次举例说明。

师:既然举例的式子得数都相等,那你能不能把这两道算式合并成一道等式?

生4:2+8=8+2

生5: 7+151=151+7

生6:78+102=102+78

老师继续板书学生的举例。

接着,学生交流自己的式子,教师小结加法式子中的规律。

此教学环节,教师课前的研究单的问题非常开放,不论怎样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进课前的知识预习,逐步研究其中的规律。可见教师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零距离”参与感受规律的探究过程,全体学生共同研究这个加法的规律问题,不仅仅只是一两个例子就能归纳出规律,而是更多例子总结出规律。其实,在教学《交换律》时,教师往往会将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进而进行反复练习,其实,这样便会适得其反。任何一个新知识的接受都需要不同形式的感受知识,经历其研究过程。正如《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强调:教学中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活动中需要学生的“必要参与”,以实际的“动态活动”开展课堂教学是学生喜爱的,也是愿意主动投入精力的,“零距离”感受数学活动,使“思维体操”更有律动性。

二、动,驱其思:深层次感知数学

数学课堂中,无论是师生、生生互动,还是学习探究活动,都是将学生的数学思维逐步引入深刻思考的状态,进而提升学习力,达到学生思维进阶的过程。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探究环节、“大问题”教学、导学式思考模式促进学生深层次思考,感知数学知识的内涵及外延。学生的以活动经验的积累充实思维的发展,体现出活动与知识获得的相互结合。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时,遇到这样的问题(如图)。

这两幅图展示了一个长方形纸和三角形绕一个边旋转时,形成了圆柱和圆锥。实际上把圆柱看作一个运动的长方形留下的轨迹。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运动的对象是平面上的长方形,运动方式是旋转。用运动的眼光观察圆柱,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深刻理解圆柱体和平面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旋转的三角形形成圆锥也是如此的动态演示,以“动”的图形形象展现几何知识中的立体模样,生动直观。

这样一个“动态实验”环节的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然而学生对于几何知识接触并不多,平时习惯了静态的图形展示,缺少动态驱动思考,这样的形式使得学生深层次感知数学的内在意义。正如《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教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要急于求成,要鼓励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综合与实践”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展示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

动而驱其思,充分结合了小学生“爱动”的年龄特点,在一次次“活动”中学习知识,仅有亲身参与之体验,又有知识构建的探究过程,打破了单一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样态,以活动探索形式走进数学、感悟数学,效果凸显,意义不凡。“动”为基础,“思”为升华,在学生活动中、思维拨动中感知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内在魅力,进而深层次感悟数学知识,彰显出数学思想的现实价值。

猜你喜欢
零距离感受
和党旗零距离
与元英&宫胁咲良零距离 from IZ*ONE
巴基斯坦国防日
浅谈中职学校田径运动会的几点感受
《一亿有多大》教学设计与评析
初中作文教学的方法和感受
将“旋律——感受”反馈机制融入中学生物课堂的尝试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观察零距离
与“明星”们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