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琴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一项内容,教师可以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展开课程思政教学。布置文化环境、创设革命讲座、模拟法庭场景、展开研学旅行、参与社会实践等方法都有助于构筑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促使学生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
[关键词] 主题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小学班主任
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理论知识、价值理念、精神追求等都融入学科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等产生影响。教师可以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展开课程思政建设,注意育人先育德,才能将传道授业解惑、育才育人有机结合。
一、布置文化环境,浸染美好心灵
文化环境包括影响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偏好、行为的风俗习惯等因素,人们成长于特定的社会中,社会塑造了人们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世界观。小学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布置班级文化环境的主题活动中,促使他们将自己的创意融入建设中,进而得到美好心灵的感染。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班级文化环境建设中,首先要确保班级整体整洁、干净,学生尝试自主安排值日生,并每周安排一次大扫除,每名学生都要承担一份责任,力求让教室变得窗明几净。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引导学生建设好班级的文化角,将文化角建设和语文、历史、美术等学科结合在一起,要求學生结合课堂所学知识设计文化角主题,并搜索资料,进行文创活动,展示在文化角中。如在语文学科学生学到不少古诗词,便在文化角中设计了“古诗韵律美”主题活动,采用诗配画的方式展示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学生还可以将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融入创作中,展开评论文的创作。在优化了文化角的建设后,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心灵得到了滋润。
良好的班级环境包括干净的桌面、整齐的课桌椅、墙面的字画装饰、黑板报等,如果学生能生活在健康向上、优雅的育人环境中,则有利于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开展革命讲座,渗透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包括个人修身、重视亲情、心怀天下等各种不同的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激发民族精神、爱国情怀和乡土情怀,继而提升自己的道德观。教师可以开设革命讲座,并适当地将乡土文化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了解在自己的家乡有哪些名人,他们曾经为自己的国家付出过什么。在这样的系列课程中,学生能逐步提升家国情怀。
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光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讲座活动中,并将历史、政治等学科的知识融入其中,让学生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国家的光辉历程。在展开革命讲座的基础上,教师还组织学生自主展开信息收集,了解自己家乡是否也有优秀的党员,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建设祖国做出了哪些贡献。这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使他们认识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优秀的党员,在新时代党员更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为了建设国家而努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也提升了家国情怀,为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自豪。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撰写小论文,或者写一下自己的感受,这样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整合思想,提升自己的认识。
除了开设革命讲座以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各种其他形式的德育课程中,如可以将爱国教育和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结合在一起,促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的奋斗。这样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进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三、模拟法庭场景,培塑法治意识
在强化课程思政建设时教师还可以将思想道德学科融入其中,组织学生参与到模拟法庭的活动中。学生通过案情分析、角色划分、文书准备、正式开庭等环节能更好地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法律的了解更为深刻,参与意识更强烈,法治观念也逐步得到了提高。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助于强化课程思政建设。
教师结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到模拟法庭的教学活动中,他们尝试上网寻找一些青少年犯罪的典型案例,并思考应该如何处理相关案例。学生选择了某青少年在网吧上网时发现了服务器漏洞,于是修改网吧上网卡账户数据,以求达到不缴纳费用的目的。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该案件探讨几个关键性问题:“这名青少年的行为属于什么罪,按照《刑法》的规定应该如何处理?”“案发时作案人还是青少年,对于这样的人,又应该如何处理?”“面对日益增多的青少年恶性案件,有人认为应该用更严厉的法律来对待,你是怎么想的呢?要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青少年犯罪的问题呢?”学生尝试扮演法官、被告、原告等角色,并结合具体案例展开分析,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上网搜索各种社会热门话题,选择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角色扮演活动。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主搜索各种法律文书,并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这样能克服传统法治教学的弊端,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四、组织研学旅行,培养坚强品格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个学科的需要,组织学生展开的集体旅行活动,这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单纯地展开课堂教学相比,研学旅行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将学科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能起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的效果,学生能更好地和自然、文化亲近接触,也能提升他们的集体生活意识,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若能将地理、历史、文学等课程和研学旅行结合在一起,则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来到家乡的名胜景区,在欣赏优美风景的同时也将地理知识融入进去,让学生自主了解该地区独特风貌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尝试用理性的方式来欣赏美景。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该景区有哪些经典的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尝试给同伴当一下小导游,说说相关故事,这样能促使学生提升对历史和文学的理解。在研学过程中若有学生出现了旅途劳累等情况,教师则要把握机会进行引导,让他们认识到要有坚持不懈的品德,只有坚强地攀登到山顶,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丰富知识,更能让他们逐步形成坚强的品格,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游学”,有助于更好地展开素质教育。在研学旅行的活动中,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所提升。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所学内容设置各种游学主题,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展开相互研讨,提升其研究性学习能力。
五、参与社会实践,启迪公益精神
社会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活动的综合。在传统课程中,教师更专注引导学生展开课堂学习,但却忽略了促使其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强化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到各种公益活动中,让他们加强自身独立性,提升公益精神,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到“关爱身边人”的公益活动,首先,请学生了解一下身边有哪些需要关心的人,如在身体上有残疾的学生,家庭有困难的学生或者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展开活动,思考能给受助对象做一些什么事情,然后在组长的带领下展开活动。学生围绕受助对象的特点设计了求助方案:对于身有残疾的学生主要帮助其拿书包、搬东西等;对于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则来到其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留守儿童则主要陪伴,和其一起玩耍、学习等。在这样的社会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参与公益活动的重要性,认识到这是一种为人民服务。最后,教师还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爱心家园等公益组织,并积极参与相关活动。
教師要坚持理论联系实践,设计一些和学生所学课程有关系的实践活动。此外,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要结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实践内容。这样能保证社会实践更具有针对性,更有实效性。若学生能在实践中运用各种知识,发现新的知识,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架构中,则能促使其提升问题意识,并发展思辨能力。
课程思政的结构是立体多元的,要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多元整合在一起,这样能将教育和学生当前的人生际遇和心灵困惑结合在一起,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生活、社会交往、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真实问题和困惑,真正触及他们的心灵深处。这样学生就能将自己的认知和实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1]黄正平.主题班会:班主任必须上好的思政课[J].江苏教育,2020(47).
[2]高华.新时代班主任开展思政工作的必备素养[J].中国德育,2019(18).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