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旻
【摘要】目的:分析对伴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联合应用牙周基础治疗及替硝唑胶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照组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同期观察组则合用牙周基础治疗及替硝唑胶囊。结果:治疗前2组菌斑指数(PLI)、探诊深度(PD)以及出血指数(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LI、PD、BI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对于伴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合用牙周基础治疗及替硝唑胶囊可有效改善病情状况、提升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伴糖尿病的牙周炎;牙周基础治疗;替硝唑胶囊;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781.4;R587.1 【文献标识码】A 【DOI】
牙周炎作为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患者的症状为牙龈易出血和伴溢脓,深牙周袋和牙齿松动等。目前对该类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在血糖控制的基础上进行牙周基础治疗,有助于缓解其病情状况,然而患者存在高血糖状况,使得感染情况较重,所以单一应用牙周基础治疗往往病情的控制效果较差[1],还需探索其他有效的治疗手段。以下将分析联合应用牙周基础治疗与替硝唑胶囊在伴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中的治疗价值。
1 资料以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74例糖伴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龄46~78岁,均值为(59.8±1.3)岁;牙周炎发病时间为3~12周,均值(6.7±0.2)周。对照组:37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45~79岁,均值为(59.7±1.4)岁;牙周炎发病时间为3~11周,均值(6.6±0.3)周。2组各项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牙周基础治疗,即进行全面的牙周检查,给予患者口腔卫生日常指导,对其血糖水平进行测定和记录,结合病情给予龈上洁治以及龈下刮治,并对根面进行平整,再以3%过氧化氢冲洗,最后将2%碘甘油涂抹于患者牙周袋;同期观察组则联合应用牙周基础治疗及替硝唑胶囊,其中牙周基础治疗方法同对照组,替硝唑胶囊为口服,0.4g/次,每日口服1次,连服7天。2组患者均于治疗6周后观察疗效。
1.3 评价标准
(1)2组均于治疗前后测定其菌斑指数、探诊深度以及出血指数。(2)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显效:各项牙周指标恢复至正常,同时出血红肿等情况消失;有效:患者的牙周指标明显改善,然而未达到正常水平,出血、红肿等情况显著缓解;无效:患者的症状表现以及牙周指标等无变化或进一步加重。(3)记录2组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行SPSS19.0分析,数据标准差为(x±s),组间数据行t/X 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组间对比
治疗前2组的菌斑指数、探诊深度以及龈沟出血指数对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菌斑指数、探诊深度以及龈沟出血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
2.2 臨床疗效组间对比
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vs对照组:97.30%vs83.78%,P<0.05。
2.3 不良反应对比
2组均未见不良反应。
3 讨论
牙周炎是近年来所高发的口腔疾病,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感染性疾病,伴糖尿病的牙周炎的发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该类患者存在高血糖状况,同时机体糖脂代谢发生紊乱,使得牙周组织产生慢性受损,进一步加重牙周组织炎症[2]。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伴糖尿病的牙周炎患病人数也在逐年增多,该类患者如若病情控制效果不佳,非常容易导致糖尿病的进展速度加快,甚至诱发相关并发症,所以对于患者牙周炎症的控制至关重要。目前对该类患者主要通过牙周基础治疗,其目的是去除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因素,与此同时将患者牙周袋当中产生溃疡的上皮组织,以及部分炎性肉芽等彻底消除,进而为牙龈以及根面的附着奠定良好基础[3]。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经治疗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同期的对照组,并且在治疗之后经评估菌斑指数、探诊深度以及龈沟出血指数等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表明牙周基础治疗与替硝唑胶囊进行联合,可有效提升伴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的治疗价值。安全性也是该类患者治疗中的重点关注问题,而本研究发现两组治疗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表明,该综合治疗方案的效果确切同时安全性优良。
综上所述,对于伴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合用牙周基础治疗及替硝唑胶囊可有效改善病情状况、提升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闵皓博,张楠,邓蓉,等.牙周基础治疗对糖尿病合并慢性牙周炎患者临床疗效和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J].贵州医药,2021,45(2):263-264.
[2]武玮,郝树立,周玉森,等.牙周基础治疗对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血清生化指标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20,18(2):249-251,281.
[3]张秀琴,张慧芳,李瑞卿.黄连上清胶囊联合替硝唑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0,35(6):1216-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