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1-10-15 06:35程虹余柏林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可持续发展教学方法

程虹 余柏林

摘  要:本文通過对江苏省不同类型高校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本科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现状,提出了回归初心本分、汲取在线教学实践经验、强化应用驱动、健全机制体制、激活建设活力等有利于在线开放课程健康持续发展模式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4-0031-04

自2015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以来,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带来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冲击波[1]。我国高校积极响应号召,加快推进建设步伐。2019年,教育部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原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以下简称国精开)又称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列入建设体系,持续推动发展。目前我国已有各类慕课4.1万门,是世界上建设慕课最多的国家[2]。然而,受我国高等教育地区差异影响,课程建设存在着不平衡的发展现象。

本文以江苏省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课程认定情况为基础,通过对不同类别高校认定情况的对比分析,梳理出地方本科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发展现状,并结合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践经验,阐明新阶段推进精品在线课程建设意义,探索提出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情况分析

教育部分别于2017年、2018年和2020年启动了国精开和首批国家一流本科线上课程认定工作,共评选认定了1875门国家精品线上(含一流本科线上)课程,其中江苏省215门,占全国总数的11.52%。

从表1可以看出,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全省35所本科高校的215门课程获得认定。通过对入选课程的统计发现,课程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

从入选数量来看,215门课程中约70.7%的课程由“双一流”大学开设,综合大学入选课程数占22.3%,本科院校入选数占7.0%。排名前十名的几乎都是“双一流”高校和综合大学,仅一所本科院校跻身其中。同一类型高校的入选数量也大相径庭,“双一流”高校中的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入选数量遥遥领先,但同类高校中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无一门课程入选。本科院校总体入选数量屈指可数,仅6仅本科院校的15门课程入选,还有21所本科院校无一门课程上榜。值得注意的是,金陵科技学院在同类院校中光艳夺目,有6门课程入选,可与部分“双一流”高校比肩,甚至超越了部分综合性大学。

从课程发展趋势来看,所有高校都经历了起、涨、落的发展态势,即从2017年的全面起步,走向2018年的高峰突兀,再跌入2020年的渐趋回落。各类型高校年度认定情况见图1。

出现这一起、涨、落发展趋势,源于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的实施和高校自身发展规划。建设基础好的”双一流”高校,将国精开广泛应用于传统课堂,引领在线教学从早期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单向广播型网络教学形态向基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开放互动式线上线下混合型协同教学形态发展[2]。

从建设持续性看,“双一流”高校呈现持续推进的良性发展轨迹,几乎所有高校在三批课程认定中至少连续两次入选,这是持续推动建设的结果。本科院校因种种原因,推进速度始终滞后,仅3所学校连续两次获得认定。在首批课程认定中仅一所本科院校崭露头角,部分本科院校直到2018年、2020年才初见成效。还有大部分院校历时6年实践也没能获得认定。当然,入选国精开并不是衡量建设质量的唯一指标,但至少在资源共享和示范引领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

从课程动态跟踪来看,认定课程在后期运行、实施效果方面存在着两极分化。多数课程认定前,在选课人数、互动性、完成率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持续向好。比如东南大学的“线性代数”,选课人数从首次开课的7836人上升至末次开课的35343人,课堂互动一直较活跃,答疑回复也及时。但少数课程获得认定后,课程运行稍显不足。比如“视觉保健康复技术”“宝石加工工艺学”这两门课程率先获得认定,还一度成为同类院校的标杆。然而随着开课次数增加,选课人数由最初的万余人直接跌至几百人,课程内容也出现更新不及时或停滞更新的局面。这种高开低走的状态,反映了课程持续性建设机制弱化。

综上表明,本科院校国精开课程认定数量少,建设成效不明显,且在课程建设持续性、运行维护、示范影响等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不足。如何保持本科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稳步发展态势,是一个亟待化解的困境。

二、可持化建设意义

(一)应对常态化疫情防控之需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育部面向全国高校提供了2.4万余门在线开放课程,有力支撑了高校稳定大局,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目标。如果没有数以万计的在线开放课程支撑,将无法推动教师开赴前‘线’。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蔓延、升级,随时都将卷土重来,阻断课堂教学。本科院校应做好开辟课堂教学第二战场的充足准备,平时做好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扩大课程建设覆盖面,构建一批符合学校定位的在线课程体系,战时才能及时奔赴战场,要以时刻准备着的心态从容应对战时危机。

(二)推动课堂革命的战略发展之机

推进课堂革命是一项政府积极引导,高校致力实践的重大战略任务,是高校教学理念,结构、模式、过程、方法与技术等一系列整体性范式的转变[3]。作为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的在线开放课程,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界线和高校围墙,构建了网络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创造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学习模式,给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技术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因此,“互联网+教育”催生的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开放课程被认为是有生命力、有前途、有未来的、可能通过网络改变教育的课程模式,是实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变轨超车”的关键一招[4]。本科院校要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用、学,推动实现课堂革命。

三、可持续化发展对策

(一)回归初心本分,推动可持化建设

当下奋进新征程中需秉承“初心使命”,“初心”就是行动目标。在线开放课程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初心,即共享校际优质教学资源和突破“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推进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5]。基于前文统计,本科院校在线课程精品数量少、成效不明显,发展势头回落,这正是源于对课程初心把握不到位,在建设中迷失了方向。不应把课程建设简单理解为一项行政任务,一个衡量内涵水平的数据支撑。基于这种浅表认知,盲目推进只会背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初衷。

实现本科院校在线开放课程的可持续化发展,应避免三个误区。

“项目化”。很多院校目前主要建设方式,就是通过校级课程建设项目立项推进建设。这是一种被动建设方式,依附于老师参与的积极性或项目完成进度,课题结项和撤项都将影响课程持续建设。

功利化。人人都是课程建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陈宝生部长指出高校老师要回归本分,做到“德高”“学高”“艺高”,要提升教学艺术。在线开放课程正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改造学习,改造课堂能力的重要契机,是老师育人水平提升、练就娴熟技术的重要方式。

唯技术化。在线开放课程不是机械地将传统课堂搬到线上,要杜绝信息技术的简单化和形式化,要通过信息技术赋能老师角色转变,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递”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建构”。要以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为传统教学注入新活力。

(二)汲取在线教学经验,打造线上“金课”

疫情之下,教师都实实在在经历了2020年春季学期的在线教学实战。这从根本上刷新了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态,消除了过去对教育技术怀疑态度和抵触情绪,认识到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战略意义。对于本科院校来说,要把此次在线教学的生动实践经验转化为疫情结束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吴岩司长说“我们再也不能、也不应该退回到疫情发生之前教与学状态,要从新鲜感到新常态”。

仍有相当一部分在线教学只能称其为“线上的传统教学”,其内在结构和功能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翻版[4]。本科院校要对照国精开建设标准,全力打造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金课。

建设具有高阶思维的课程资源。课程内容注重新而精,要及时将科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实践发展的新经验和社会需求的新变化融入课程内容。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围绕核心知识,创建一个个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的知识点。

建设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组织。按照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原则,围绕课程目标,辅之以趣味性、系统性和差异性的教学方法。明确课前、课中、课后学习任务,形成多模式教学。

建设体现挑战度的质量评价。线上教学不是简单地看视频,完成测试就可以获得学分,那只会沦为“水课”走向没落。要把交流研讨纳入课程考核指标,并在期末考试中设计一些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或体现综合分析能力的试题,让学生“跳一跳”才“够得着”。

(三)注重应用驱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在线开放课程重在建设,贵在建以致用,建是用的前提,用是建的灵魂。《意见》明确指出各高校要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通过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应用在线开放课程,不断创新校内、校际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

事实上,多数本科院院校建设初期动力十足,不惜重金建设了一大批在线开放课程,建成之后却束之高阁,成了无人问津的“僵尸”课程。在确保课程质量的前提下,本科院校应将在线课程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大力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课前在线上完成预习测试、课后在线上巩固练习和互动交流,课中在实体课堂进行翻转讨论、辅导答疑。实施混合式教学既是对课程的有效应用,又规避了实体课堂和线上教学的短板,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要把精品在线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的资源补充,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要把线上教学作为变革学习方式的手段,使在线课程成为学生与老师联系的媒介,使得师生之间互动更灵活便捷。本科院校应充分发挥在线开放课程的应用效能,突破传统教育观念束缚,推进课程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变革方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健全机制体制,激励课程建设活力

科学完善的机制体制是本科院校推动在线课程建设的指挥棒,也是实现课程持续发展的保障。近两年,本科院校建设热度下滑,发展态势回落说明这个指挥棒并没有发挥有力作用。

基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运行花费时间多、回报少、见效慢、建设积极性不高的现实,学校要构建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双向激励机制,激发课程建设活力。加大建课端和运行端的经费投入;增加在线课程教学工作量,充分肯定老师的劳动付出;制定教学、科研成果同质等效的认定奖励办法;加大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奖励金额,为入选课程教师设置职称晋升绿色通道。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机制;健全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办法,扩大学分认定范围,突破校际壁垒,建立形成在线开放课程学分置换标准与实施方案。

推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实施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的重要内容。本科院校要因校制宜、因课制宜,全面汲取在线教学实践经验启示,回归初心本分,不断激活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活力,推动在线开放课程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明. 中国慕课现象:六年实践与认识[J]. 中国大学教学,2019(07):10-12.

[2] 徐晓飞,张策,蒋建伟. 从应对疫情危机谈我国在线教学模式创新与经验分享[J]. 中国大学教学,2020(07):42- 46.

[3] 刘振天,刘强. 在线教学如何助力高校课堂革命[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07):31-41.

[4] 吴岩. 建设中国“金课”[J]. 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5] 张大良. 着力推动高校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J]. 中国大学教育,2016(07):6-11.

(责任编辑:汪旦旦)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C-b/2016);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新工科视域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9JSJG571);校教育教学改革课题“MOOCs背景下高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重构与应用实践”(课题编号:2017XJGB15)。

作者简介:程虹(1982—),女,硕士,淮阴工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余柏林(1979—),男,博士,淮阴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与研究。

猜你喜欢
在线开放课程可持续发展教学方法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
基于CRP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从“3号文件”看我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