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马纽埃尔·巴盖特 闫冬絮
“您怎么样?我感觉还不错。”一段无关痛痒的交流便从这样几句对话展开。在随后的对话中,罗曼·玛祖连科满带好奇与希望地回答了应用软件聊天界面中向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当人们问到他的年龄时,他却答道:“我今年本该37岁了。”事实上,这位白俄罗斯企业家早在六年前就已离开人世。当时,年轻的罗曼在过马路时不幸遭遇了车祸,入院医治无效而死亡。他的朋友们为了怀念他,想出了很多传统或离奇的方法。其中,优吉尼娅·奎达的主意较为中肯。她是伦敦商学院的毕业生,三年前在美国旧金山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卢卡”,其主营业务就是制造可满足交流需求的伴侣型聊天机器人。她以自己与罗曼生前的聊天记录信息为基础数据,希望制造出一种能按照罗曼本人的思维方式与她互动的AI程序。2017年,这個程序最终问世。“直至今日,我仍在使用它。我还收到了不少客户的恳求,希望我将这个程序复刻到他们身边的逝者上。虽然这一程序因罗曼而生,但我确信他会赞同我的做法。”奎达说。
“卢卡”公司研发的AI程序能按逝者思维方式与用户互动。图为逝者罗曼的回复界面。
通过科技手段来使挚爱的逝者“重生”或是使这种“存在”更加立体的“再生”方式,与电子游戏中的场景十分相似——仅仅通过几条简单的信息,或是通过对逝者声音、躯体的重建,再结合3D数字变形技术便可以实现。
2020年韩国播放的一部感人纪录片《遇见你》便与此相关。影片记录一位痛失爱女的母亲和女儿“重逢”的感人时刻。2016年,七岁的女儿娜妍突然离世,而这位妈妈一直没能从悲痛中走出来。影片中,妈妈通过VR眼镜,便可立即看到女儿并与其互动,但她却无法真实地触碰到这个由像素构成的存在。她哽咽着,语气却十分坚定:“我真的很想再摸摸她,哪怕一次也好。”这个点击率超过2500万的片段感动了无数人,此后,对这项技术伦理层面的质疑也有所减少。
然而,一些更重要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些逝者的数据、资料究竟属于谁?他们本人对于这种身后事的用途又是怎样的意见?
知道照片、视频、聊天记录等直观的珍贵信息可被用于各种算法,以重建已故之人的音容与性格,为其创造一位数字化的“孪生儿”以后,人们对搜集相关信息的热情便不断高涨。微软公司是第一家想在这个领域大展身手的企业。它还因此在去年12月获准许调研社交网络上人们的反应与评论,并以此训练人工智能去模拟和重现他们的言语。该项专利指出:“逝者的声音可借助录音与音频元件来模拟产生,结合他生前的图像与视频文件,也可以设计出与其对应的2D或3D模型。”但在网民们的各类质疑声中,微软公司人工智能程序部门的总负责人提姆·欧布莱恩却于1月22日表示:“不能透露任何产品和相关程序的研发进展情况,以免造成干扰。”
在韩国纪录片《遇见你》中,一名痛失爱女的母亲正戴着VR眼镜与虚拟的女儿互动。
为了制定谷歌、苹果、脸书、微软、亚马逊这五家大型科技公司在此领域的行为规范,法国国家科学院下属的力学与工程科学、计算机科学实验室作出了不少努力。对著有《感情机器》一书的该实验室研究员洛伦斯·德维莱尔来说,这几家企业的“永生”技术迟早会实现,只是或早或晚的问题而已。“这种应用会对每个人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她如此形容道,“它让人成了一种消费产品,一种治愈无法哀悼亲人的生者的灵魂敷料。”
“数字复活”AI技术会对每个人的生活产生直接影响。它让人成了一种消费产品,一种治愈无法哀悼亲人的生者的灵魂敷料。
对于一家初创公司来说,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素来不易。美国Realic公司去年年底在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发起了25万美元的资金募集,以支持相关实验和“虚拟伙伴”应用程序Hybri的生产。“这样做是为了让用户的已故朋友、伴侣或亲友‘重生。每名使用者都可以自主选择‘重生对象。”公司总裁里查德·唐兹说。目前,资金的募集并未有太大成效,第二轮的融资尝试也正在进行中。“很多人认为这是一场欺诈,但他们只要看到我们的VR模型便一定会相信我们程序的严谨性。”唐兹说。
在被应用于公众生活之前,这项技术已成功“复活”了去世32年的西班牙著名画家萨尔瓦多·达利。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萨尔瓦多·达利博物馆曾通过一块互动屏幕使这位画家重现于其画作之间。人们通过AI技术重建了达利的言语功能,他可以直接与观展者交流。为了描摹达利独特的面部轮廓、表情和语言,技术人员足足对6000多张图像进行了数千小时的计算机运算分析。“随着功能愈发强大、操作愈发简便的工具出现,逝者‘重生后的权利归属问题将变得越来越关键。我们已经与相关基金会及个人讨论了重复这种实验的可行性。我们还需获得达利基金会的同意,获得道德使用权。”该项目深度图像模型生成的创建者娜坦·希普利说道。然而,达利这位超现实主义大师也许才是持有最终决定权的人,在面对观展者时,已获“重生”的他说:“请不要相信我已离去。”
[编译自法国《快报》]
编辑:侯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