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三个妹妹,去年,最小的妹妹被确诊为肝癌,所幸发现得早,医生建议尽早进行肝移植手术。我们三个姐姐的配型结果显示,我和三妹的各项指标与四妹是相吻合的,相比之下,三妹的吻合度更高一些。可三妹并不愿意捐肝,哪怕四妹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都无动于衷。既然这样,就用我的肝吧,我是绝不能眼看着亲妹妹受病痛折磨,自己却见死不救的。
肝的问题解决了,钱的问题又来了。我和四妹的经济情状况都不太好,她的治疗和我的后续康复需要不少钱。我们四姐妹中,三妹嫁得最好,家里不差钱,我找到三妹,希望她施以援手:“人命关天,就当是借我们的行吗?”我言辞恳切,换来的却是无尽的沉默。后来,家里条件并不是很好的二妹,拿出了全部积蓄,我和四妹又四处借了一些,才勉强凑够了费用。
现在,四妹的身体渐渐康复,却对三妹产生了极大的怨恨,还很极端地认为自己所有的不幸与痛苦,都是三妹造成的,甚至扬言要去杀了三妹。我很替她担心,她现在的身体状况,根本不能承受这么大的情绪波动。我也很怕她出院后真的去找三妹寻仇,做出什么傻事来,这可怎么办啊?
江玟
聶宏斌心理咨询师
看完你的描述,我不由得想起早前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帖子,是一位患有癌症的网友发起的,他的提问是:“驱使你活下去的是对生的希望,还是对死的恐惧?”
帖子下面有一个高赞评论:“我很想说是对生的希望,但其实是对死的恐惧。”我也很赞同这个观点,一个人费尽周折地求生,只不过是因为怕死罢了。心理学研究认为,恐惧是比希望更加真实的本能反应。既然活着是人的第一本能,那么恐惧死亡,自然也就成了仅次于活着的第二本能。
死亡会给人带来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反应,如恐惧、焦虑、痛苦以及忧虑等,这些反应在心理学上统称为死亡焦虑。正因为个体对于死亡的恐惧,才会让很多正在遭受巨大痛苦的人拼了命也要活着。就好比你的四妹,当她知道自己有希望通过肝移植手术来获得重生时,生的本能会主导她的全部意识,会拼尽全力地抓住一切活下去的可能。
然而,三姐的冷漠,又让她在短时间内经历大喜大悲,在生与死之间反复徘徊。对她来说,除了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还要接受亲情的背叛,这些负性情绪成了刺破她心理防线的一把把刀。心理学家认为,人在一段时间内,能够储存和消化的情绪是有限的,情绪一般都会像湍急的河流,有进必有出。四妹在短时间内接受了太多负面情绪,急于为这些情绪寻找出口,便发泄在了这些负面情绪的始作俑者——三姐的身上。
精神病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在自己的著作《论死亡和濒临死亡》中提出,人在面对死亡所带来的悲痛时会经历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和接受。对于四妹来说,当自己被诊断出肝癌,首先会经历否认、愤怒的阶段,这个阶段是最需要情绪发泄的,紧接着她会过渡到讨价还价的自我矛盾状态,直至最终在心理上接受现实。
因此,不必对她目前的情绪过分担心,这是情绪发泄的必然阶段。但我们也可以用一些干预手段,帮助她尽快将现有的情绪过渡到下一阶段。
比如给予适当的支持与关爱,让她感受到,自己所遭遇的痛苦与不堪不需要一个人面对,大家会陪她一起度过。此外,也可以试着去帮助她调整错误的认知,从认知层面对她进行干预。例如引导她渐渐认同、接受,你们四姐妹虽是骨肉至亲,却已各自成家,有自己新的社会责任。三姐之所以冷漠,或许也有不为人知的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