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困境及突破

2021-10-15 06:35丛超
职教通讯 2021年9期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摘 要:基于“大思政”视角,阐述了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即落实三全育人、形成思政教育合力的需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需要,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思政教育面临的思路缺乏创新、思政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思政教育模式比较传统等困境,并提出创新思政教育理念、完善思政教育体系、优化思政教育模式等突破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广州市高校第十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跨文化视域下国际铁路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9JG252);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教科研项目课程思政专项“基于Hofstede文化维度理论研究高职文化素质教育路径”(项目编号:GTXYS2013)

作者简介:丛超,女,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物流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国际物流等。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09-0034-05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特别是在“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仅仅依靠传统的思政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迫切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推进思政教育改革和创新思政教育理念,大力推动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取得更大成效。

一、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落实三全育人、形成思政教育合力的需要

课程思政建设是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让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类课程同向同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性教育组织形式。从学生管理工作来说,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学生管理工作的综合性、拓展性和持续性等特点,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育人功能。例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思政课堂、讲座、活动等不同形式,不但把全面管理、全员管理、全程管理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和方向,而且可以把思政元素渗透到学生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做到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和教书育人,使管理工作成为思政育人的重要途径。从教育主导知识传播的角度来说,课程思政就是要充分发挥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作用,把思政课程教育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构成新的课程体系,使其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把思政价值引领作为课程思政改革、形成思政教育合力的目标追求和原动力[1]。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需要

高职院校大力推动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不但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各类课程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可以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说服力、感染力[2]。当前,高职学生总体上是积极向上、努力奋斗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3],而通过各类课程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因此,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必须明确思政课程的转型目标和理性出路,采用先进理念与运行模式,改革传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好传承与创新,结合国情,体现本土文化特色[4]。

(三)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能力的需要

一是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专任教师的工作,专业课教师只要教好专业知识就行了。而课程思政建设则强调以课程为媒介,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明确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责任。二是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实践能力。由于职业教育课程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因此,高职院校各类课程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难易程度不同。例如,通识类课程加入名人事迹、传统文化等思政教育内容相对容易,但像会计做账、汽车维修、软件开发、单据填制等课程,盲目加入思政教育内容往往会打乱原有教学计划的完整性,需要专业课教师统筹考虑、精心设计。因此,课程思政的贯彻落实,能有效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课程融合与设计能力,进而逐步提高其课程思政教育能力。

二、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对如何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缺乏深入研究和有效的实践探索,直接导致思政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思政教育思路缺乏创新

课程思政是对思政教育主渠道思政课程的延伸和拓展,是高职院校建构“大思政”教育格局的重要举措[5]。推动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关键是要不断创新思政教育思路,但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在思政教育思路方面还缺乏创新,存在问题比较多。例如:有些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仍然停留在思政课程的层面,严重依赖思政教師、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教育工作者,教育方法比较陈旧,思政教育资源整合能力不强等;有些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思想政治情况、基础素养情况的调查和分析,缺少事前预警机制,预测和干预能力较弱,思政教育工作只是尽量保证学生不出现问题、不出现矛盾,大量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事后,解决突发问题,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理念,缺少前瞻性;有些高职院校对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能力等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也不通畅,也没有正确处理好校园内外各种育人要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没有系统地将“社会治理”理念融入到思政教育工作当中。总体而言,当前高职院校关于思政教育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相结合的思路创新不足,没有形成课程思政的立体建设思路,全员的思政意识不强,前瞻性预警机制不健全,学生自我管理尚待加强,思政教育思路急需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二)思政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当前高职院校开展思政协同育人的效果来看,存在着如何协调思政课与专业课、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外在形式与内在协同等方面的困境[6]。高职院校虽然在思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方面做得相对规范,但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看,还存在教育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有的高职院校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运行体系,特别是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方面缺乏系统性,思政教育缺乏整合性、互动性、渗透性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高职院校没有构建比较完善的思政教育内容体系,在培养学生技能素养、职业素养、专业素养、道德水准及人文精神等方面还不够完善,思政教育的实践性不强,制约了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有的高职院校则不注重思政教育人员的能力建设,特别是在全员育人方面没有统一思想,思政教育人员自身能力素质也比较薄弱。上述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思政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不高。

(三)思政教育模式比较传统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要取得更大突破,应当走出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除了要加强思政课程建设之外,重中之重就是要拓展思政教育领域,构建新的“大思政”课程体系,推动思政教育模式创新。但有些高职院校仍然固守于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与课程思政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有的高职院校将思政教育工作纳入到教育体系中的力度和措施还不到位,在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不健全,专业课教师对开展思政教育还没有引起重视,特别是全体教职员工在思政教育中的分工不够明确,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还没有集聚起来;有的高职院校则不注重将传统文化教育、法律规范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导致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高职院校不注重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特别是在将思政教育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人文精神相结合等方面仍然缺乏针对性;也有的高职院校采用统一的、标准化的思政教育模式,没有充分考虑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差异,没有充分意识到差异化教育是提高思政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目的和手段、传统和创新等关系,警惕出现问题,避免走向误区[7],是思政教育模式改革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策略

高职院校需要深刻认识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并真正将其落实到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系统思维和创新理念,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努力使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

(一)创新思政教育理念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要想大力推动高职院校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在创新思政教育理念方面狠下功夫,特别是要在落实“大思政”理念,打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方面狠下功夫,切实加强对“大思政”的研究,在做好思政课程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的课程思政模式;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将思政教育贯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综合性、拓展性和持续性,特别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组织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及教书育人等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还要将“社会治理”理念融入到思政教育当中,积极引导专业课教师开展融合教育和渗透教育,使思政教育真正成为专业课教师的重要职责。专业课教师也应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切实加强对思政教育的研究,努力形成有效的融合教育模式,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化。

(二)完善思政教育体系

课程思政具有综合性、拓展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应当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努力使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工作、管理工作中,从而形成思政教育的强大合力。高职院校应将“落实责任、规范发展、突出重点、强化基础”作为推动思政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措施,进一步强化合力建设,使各个方面的智慧和力量集聚到思政教育中;除了不断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外,还要在教育、引导、服务等方面有所突破,逐步完善思政教育体系。高职院校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等作为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例如,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既有助于引导学生组建“互助小组”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上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既有利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再如,国家应为学生提供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平台力;政府应完善教育机制,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保障力;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时,教师应改革相应的评价体系,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自助力;学校应大力加强文化氛围建设,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环境力。总之,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是从国家战略高度构建思政教育新体系,实现思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统一,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战略选择和现实途径,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发展的新目标与新方向[8]。

(三)优化思政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还要进一步优化思政教育模式,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学生管理工作要加强“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有效结合,既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也要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建设;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效结合,使学生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尤其需要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进而能够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要着重加强对学生思政观念、规则意识、学习意识等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自我规范、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此外,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形式,拓宽思政教育途径。例如,思政教育O2O模式具备全面立体性、资源整合性和动态结构性的特点,能使课堂教育、线下实践与网络资源、线上技术深度融合[9]。因此,教师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微信、QQ或E-mail等不同形式,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与教育,这样既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思政渗透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新华,王娜.论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引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52-54.

[2]崔小云,冼梨娜.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教学课程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0(11):33-35.

[3]丁一桓.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提升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6):69-72.

[4]强飙.基于本质还原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转型研究——兼谈思政课程慕课实践的困境与出路[J]. 江苏高教,2017(12):53-55.

[5]冯宝晶.高职院校“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与提升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0(20):76-79.

[6]张宏.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应的困境、要素与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0):31-36.

[7]柴艳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再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9):115-119.

[8]章忠民,李蘭.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内在意涵与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0(11):62-67.

[9]王鑫,王荣,支景,等.“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O2O模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8(6):49-54.

[责任编辑   贺文瑾]

The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o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G Chao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who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to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at is, the need to implement the three-comprehensive education, form the joint for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iva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enhanc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ers.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uch as the lack of innov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as, the imperfe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old-fashion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and puts forward some transformation breakthrough strategies, such as innovating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rfec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optimiz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思政课程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