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福山
摘 要:本研究主要了解现阶段初一学生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现状,并深入探讨初一学生的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纸质问卷形式对福州某中学375名初一学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初一学生心理健康与同伴关系、自我概念三者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同伴关系和自我概念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初一学生 同伴关系 自我概念 心理健康
1 引言
初一学生处于青春期,他们离开小学,刚刚步入中学大门,生理、心理发生着巨大变化。同时,学业、人际关系与家庭压力也接踵而至,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从而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学校的环境和教育深深的影响着青少年,而在学校中,青少年接触的最多的就是同龄人。因此,同伴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一部分也对青少年影响巨大。自我概念的匮乏则会减弱人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初中这个阶段,是自我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自我概念成长的很快,与此同时,也会产生一些问题。在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同学、或者说同伴对他们的影响也渐渐增大,这里面既可能产生好的影响,又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研究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对中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为福州某中学的初一学生,采用纸质问卷形式,采用多种方法分析样本数据,包括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总共发放问卷384份,实际回收384份,其中有效问卷375份,有效回收率为97.65%。
2.2 研究工具
2.2.1 学生同伴关系量表
量表由Asher(1986)编写的,学生同伴关系量表一共16题,量表为4级评分制,由1级“完全符合”到4级“完全不符合”,张亚莉在研究中将学生同伴关系量表分成三个维度,分别是:欢迎性、排斥性、孤独性[1]。本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较高,a的值在0.769-0.815之间,信度较好。
2.2.2 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
fitts在1964年编制此表。后来,林邦杰1980年进行检验,结果发现量表总分的分半信度是0.925~0.945(P<0.001),并且台湾杨氏和郭氏自我概念量表与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存在相关,相关系数的范围是是0.523~0.723,这说明本量表信效度比较高[2]。量表一共有十个因子,70个项目。
2.2.3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为了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王极盛教授编制此表[3]。量表一共60个项目,分成10个因子。症状分为五级,从轻到重分为没有、轻度、中度、重度以及极重度。量表采用1~5级评分,同时还可以从总均分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各个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范围位于0.765~0.873之间,这表现量表信效度良好。
2.3 问卷的实施与回收
本研究经由训练过的心理学专业大学生担任主试,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时间在七个班级整群抽取被试进行调查,所有问卷但是匿名的,整个施测保证施测过程的标准化。指导语统一,即发即收,去掉无效的问卷。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整理数据后,使用SPSS19.0进行分析。使用的统计方法有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初一学生同伴关系现状
通過对参与《学生同伴关系量表》测量的学生进行总体的统计,可以看出在某种层面上,初一学生的同伴关系自我评价是相对较高的(3.05±0.47)分。在欢迎性因子上总的平均分为3.02分,在不孤独性的因子上平均分为3.10分,在不受排斥性的因子上平均分为3.02分。学生在三个因子和总分上均高于评分的绝对临界值2.5分。
3.2 初一学生自我概念现状,见表2
3.3 初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对心理健康做描述性统计分析,从总体状况来看,心理健康总均分(2.31±0.72分)大于2,说明初一学生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从各维度来看,初一学生在心理不平衡维度(1.95±0.77分)上得分良好。其他维度得分偏高(2.13~2.75),见表3。
3.4 初一学生心理健康和同伴关系、自我概念的相关分析
通过三个因素的相关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心理健康水平和同伴关系相关显著,是正相关(心理健康得分越高,心理问题越严重)。同时,心理健康水平与自我概念也是显著正相关,同伴关系与自我概念呈现显著正相关。
4 讨论
4.1 初一学生同伴关系、自我概念、心理健康现状
在同伴关系总分上,平均数为3.05分,学生总分上高于评分的绝对临界值2.5分,可以看出在某种层面上,学生的同伴关系自我评价是相对较高的。其中同伴关系总均分大于2.5的个体一共有320人,占总体人数的85.33%。同伴关系三维度:欢迎性、不孤独性、不受排斥性均分也均大于理论中值2.5。本研究表明初一学生同伴关系状况良好,同伴间有较高的接受度,同伴交往中孤独、被排斥的情况较少,总体状况良好。
通过对初一学生自我概念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初一学生总体自我概念比较积极,得分为3.65,高于评分的绝对临界值3分。自我认同发展、家庭自我概念发展的最好,其次是道德自我概念,自我行动水平、心理自我概念比较消极。他们处于自我概念发展的高速时期,自我概念并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他人的影响。
从总体状况来看,心理健康总均分大于2,说明初一学生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从各维度来看,初一学生在心理不平衡维度上得分良好。其他维度得分偏高。可能在于从小学升入初中以后出现了一些适应性问题,比如环境改变的焦虑,学习科目增多,课业加重,学习压力加大,学生可能会造成情绪比较波动等。另外,也可能与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有关。
4.2 初一学生心理健康与同伴关系、自我概念的相关分析
心理健康水平与同伴关系呈现显著正相关。这可以用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解释。青春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统一感[4]。自我概念越好,自我统一感越强,能更好的使用这一阶段的发展。同伴关系与自我概念呈现显著正相关的原因可能是:在中学阶段,同龄人对初一学生的影响非常大。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让他人更好地反馈自己,提出看法建议,而自己由于在乎同龄人的看法会去更多的思考、反思。
5 结论
本研究探讨初一学生心理健康与同伴关系、自我概念三者间的相关关系及回归关系,可得出如下结论:
(1)初一学生群体同伴关系普遍良好。(2)初一学生群体自我概念普遍良好。(3)初一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普遍存在轻度心理问题。(4)初一学生心理健康与同伴关系、自我概念三者显著相关;心理健康水平与同伴关系,心理健康水平与自我概念,同伴关系与自我概念都呈现显著正相关。(5)初一学生同伴关系可以正向预测心理健康水平,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部分因果关系;初一学生自我概念能正向预测心理健康,同伴关系与心理健康存在部分因果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亚莉.初中生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相关研究[D].西北大学,2008.
[2] 林邦杰.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之修订.中国测验年刊,1980,27:71-78.
[3] 王极盛,李焰.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21-25.
[4] (美)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