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探究

2021-10-14 01:56张岩李新纲齐文彬
教育与职业(下) 2021年10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工匠精神

张岩 李新纲 齐文彬

[摘要]工匠精神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全面加强并扎实开展劳动教育势在必行。劳动教育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逻辑起点。目前,应用型高校对劳动教育和培育工匠精神重视不够,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未得到充分彰显。鉴于此,应用型高校应重视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理顺劳动教育的时空逻辑,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加强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打造以崇尚“工匠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构建多方协同的劳动教育支持系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工匠精神;劳动教育

[作者简介]张岩(1980- ),女,山东青岛人,青岛黄海学院,副教授,硕士。(山东  青島  266427)李新纲(1980- ),山东青岛人,青岛滨海学院,副教授,硕士。(山东  青岛  266555)齐文彬(1980- ),女,甘肃定西人,青岛黄海学院,讲师,硕士。(山东  青岛  26642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青岛黄海学院学生教育工作专项“‘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公寓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以青岛黄海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0XS01,项目主持人:齐文彬)和青岛黄海学院2020年度“E心E议话思政”辅导员领航工作室(项目批准号:青黄院学函〔2020〕5号,项目主持人:齐文彬)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1)20-0058-04

一、引言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做出重要批示,“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鉴于此,高校应把工匠精神培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使命的应用型高校更要在弘扬工匠精神、技术革新方面做出实绩。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以上重要论述与文件精神表明,工匠精神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全面加强并扎实开展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二、劳动教育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逻辑起点

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工作体会,我们认为,工匠精神包含“道”和“术”两个维度。工匠精神之“道”属于人文精神层面,是指具有严谨精细、专心致志的工作态度,坚持不懈地追求卓越与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境界;工匠精神之“术”属于科学精神层面,是指具备高超精湛的技能技艺,能够制作出精品或者办事效率高。简言之,工匠精神是做人与做事、守正与创新、人品与艺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高度融合。

纵观人类生产发展的历史,工匠精神内涵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丰富,在劳动者的技艺改良、技术技能革新等领域“术”的维度变化尤为明显,而“道”的维度则相对稳定。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在逻辑关系上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价值依托和共同的目标追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开展劳动教育并积极回应时代主题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诉求,是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

三、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现实生态扫描

马克思主义认为,能制造、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性标志,劳动是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也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耗费和支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党和国家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时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当前,不少教育工作者对劳动教育存在认识误区,对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缺乏深刻认识,导致劳动教育被边缘化。

1.应用型高校对劳动教育和培育工匠精神重视不够。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其所培养的人才要具备良好的劳动素养与工匠精神。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当下不少应用型高校尚未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和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没有开设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多以“公益劳动周”、课外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为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导致劳动教育成效不太显著。此外,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应用型高校在“唯分数论”“唯升学论”的指挥棒下,劳动教育存在“形式化”倾向,劳动教育课时被挤占挪用的情况屡屡发生,劳动教育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还有些应用型高校没有从培育工匠精神的高度设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仅仅将劳动教育狭隘地界定为打扫卫生、整理内务,对开展劳动教育课的态度不积极。

2.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未得到充分彰显。在知识与技术本位的教育理念支配下,教育的技术向度在无形中被无限放大,教育的人文向度却被虚化消解。部分应用型高校较为注重技能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劳动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育。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许多传统行业的岗位都造成不小冲击,同时也带来大量新的岗位,劳动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巨大变化。当前,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主要采用“单向度”灌输的方式,师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劳动教育的空洞说教,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忽视工匠精神培育,造成的后果就是劳动教育的功能与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彰显。

四、工匠精神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

为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应用型高校需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营造劳动光荣、伟大、崇高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爱岗敬业氛围。

1.重视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应用型高校要重视劳动教育,凸显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把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党政重要议事日程,将劳动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

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实现日常生活劳动课程、生产劳动课程、服务性劳动课程、专业技术劳动课程等课程全覆盖,劳动课程数量与学时要开足。

工匠精神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在传授学生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的同时,要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其中,确保“劳动”与“教育”深度融合,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

应用型高校要积极开展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建立劳模(工匠)工作室,挖掘优秀校友创新创业事迹,发挥劳动教育辐射作用,提升劳动教育效能。

2.理顺劳动教育的时空逻辑。工匠精神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要拓展劳动教育的时空舞台,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态度、培养学生专业劳动技能、提升学生劳动综合能力。应用型高校应高度关注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发展诉求,制订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分阶段、分层次持续优化设计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

按照时间维度,大一阶段,劳动教育应侧重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内容上以宿舍内务整理、打扫卫生等生活技能劳动教育为主,促使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大二阶段,劳动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态度,通过劳动实践培育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大三阶段,劳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专业劳动技能为主,促使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大四阶段,劳动教育要把培养学生应对职场与社会的挑战作为主要课题,聚焦“善劳动、能成事”,着重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

按照空间维度,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应用型高校要处理好两组关系。一是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应用型高校既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又要把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实习实训、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环节中,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二是校内与校外的关系。应用型高校要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格局,即既要高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实验室、模拟工厂或车间、技术名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工匠工作室、专业教室、智慧教室等资源,还要善于合理利用行业企业、周边院校、科研院所、附近社区、文化馆所等校外教育场所,乃至校友与师生家乡、家庭等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建立劳动教育共同体,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资源保障,营造学生专业契合、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的劳动教育绿色生态。

3.完善劳动教育体系。第一,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应用型高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色研发校本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合理设置学分,与毕业挂钩,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二,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方法。应用型高校要利用信息技术开辟劳动教育新路径,借助网络平台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开发使用更有针对性的线上教育资源,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

第三,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应用型高校要建立劳动教育的量化考核标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成果。工匠精神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要实施多元多维评价,把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自觉性和社会贡献度,以及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成绩等纳入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4.加强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工匠精神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应加强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第一,引导教师深入挖掘专业劳动精神,研究专业劳动伦理,探索专业劳动素质,搭建专业实践平台,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完善专业劳动教育教学体系,优化人才素质结构,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专业精神和理论扎实、技艺精湛的专业素养。

第二,引导教师加强专业实践教学,使学生熟悉仪器设备,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明确本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所从事工作的内容和对工作人员能力与素质的要求,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走向职场做好充分准备。

5.打造以崇尚“工匠精神”为内核的校园文化。应用型高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厚植工匠文化,坚持文化育人、以文化人,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应用型高校要建设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实现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应用型高校要凸显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军事训练、文体竞技等实践环节的劳动育人功能,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使全体师生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6.构建多方协同的劳动教育支持系统。应用型高校开展好劳动教育,除需自身全力以赴外,还需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广泛参与。

国家层面要做好顶层设计,坚持政策导向,为培育工匠精神营造良好制度环境,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新闻媒体要坚守党性原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大力宣传能工巧匠事迹、劳模事迹,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良好环境。社会各界要为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各种便利,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总之,构建政府、新闻媒体、社会各界多方协同的劳动教育支持系统,在体系化的劳动教育實践中培养学生劳动技能、劳动素养与创造精神,使学生成为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厚、专业功底扎实、匠心独运而又实践技能突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生雨,吴玉剑.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学生劳动教育策略论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8(10):18-22.

[2]彭泽平,邹南芳.新时代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逻辑机理与实践方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2):1-5.

[3]刘向兵,赵明霏.构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体系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基于知识整体理论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20(8):62-66.

[4]李纯斌.高职院校以劳动教育铸就工匠精神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0(Z2):78-80.

[5]肖遥.论高等教育中工匠精神的人文解读及培育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1):12-14.

[6]彭维锋.以工匠精神创新劳动教育模式[N].郑州日报,2020-05-04(4).

[7]刘文,张以哲.劳模精神培育与价值引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价值引领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17(5):110-111.

[8]彭枚芳.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工匠精神”培养实施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21):16-18.

[9]易云霞.培养工匠精神,从劳动教育开始[J].教育科学论坛,2019(33):31-33.

[10]本报评论员.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N].人民日报,2020-11-27(1).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工匠精神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