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刚 曹德军 张有树 鲁鹏
(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四川 资阳 641300)
退行性脊柱侧凸(ADS)患者因长节段减压或患者在术前存在矢状位失衡等原因,需行长节段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PLIF)来提供稳定,但同时可能会带来一些邻近节段的并发症,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近端交界性后凸(PJK)〔1〕。多数ADS患者在PLIF术后发生PJK的症状较为轻微,仅需定期复查即可,但仍有部分患者可进展为近端交界性失败,甚至出现神经损害,严重影响术后功能恢复〔2,3〕。且老年ADS患者腰椎功能退化,且多合并骨质疏松,若在PLIF术后发生PJK,可能引起疼痛、功能丧失及畸形等,最终导致需要接受翻修手术治疗,手术风险较高〔4〕。因此,分析老年ADS患者PLIF术后PJK发生的影响因素尤为必要,但目前相关报道较少,对预防干预措施的拟定不利。基于此,本研究将重点观察老年ADS患者PLIF术后PJK发生情况,并针对性分析PJK发生的影响因素。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PLIF术治疗,且术后随访至少2年的80例老年ADS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固定节段>3个;②术后随访时间≥2年;③影像学检查冠状腰椎Cobb角≥10°;④资料完整(主要影像学及病例资料)。排除标准:①脊髓损伤史;②脊柱结核、强直性脊柱炎;③合并脊柱肿瘤;④既往腰椎手术史;⑤先天性脊柱畸形;⑥膝关节、髋关节手术史;⑦合并后脊柱感染疾病。80例ADS患者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72.53±2.64)岁;体重指数(BMI):17.5~27.5 kg/m2,平均(23.35±1.02)kg/m2。
1.2方法
1.2.1PJK评估方法 术后2年,参照标准〔5〕,上端固定椎(UIV)的下终板与其两个椎体上终板在矢状位的Cobb角>10°,且较术前>10°为PJK,统计PJK发生情况。
1.2.2基线资料统计方法 设计基线资料填写表,详细填写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男、女)、年龄、BMI(≥24 kg/m2、<24 kg/m2)、融合节段、骶骨融合(有、无)、近端固定椎位置(T10或以上、T11~L1、L2或以下)、远端固定椎位置(L5或以上,S1)、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1.2.3影像学资料 通过影像系统调取患者术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影像学资料包括:腰椎前凸角(LL,S1上终板与L1上终板夹角)、近端交界区后凸角(PJKA,S1上终板UIV终板夹角)、骨盆投射角(PI,S1上终板垂线与S1上终板中点与双侧股骨头中点连线夹角)、矢状位平衡(SVA,骶骨后上角与C7铅垂线距离)、胸椎后凸角(TK,T12终板T4上终板夹角)、骨盆倾斜度(PT,铅垂线与S1上终板与双侧股骨头中点连线夹角)、总矢状位序列(GSA,GSA=TK+PI+LL)。所有测量工作由同一位骨科医师完成。
2.1PJK发生情况 80例老年ADS患者PLIF术后2年PJK发生19例(23.75%)。
2.2发生与未发生PJK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发生与未发生PJK患者的BMI、近端固定椎位置、远端固定椎位置、TK、P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发生与未发生PJK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2.3老年ADS患者PLIF术后发生PJK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将老年ADS患者PLIF术后发生PJK情况作为因变量(1=发生,0=未发生),将2.2基线资料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逐个纳入作单项Logistic回归分析,后将P条件放宽至<0.2,纳入符合条件的变量〔BMI(1=≥24 kg/m2,2=<24 kg/m2)、近端固定椎位置(1=T11~L1,2=T10或以上、L2或以下)、远端固定椎位置(1=S1,2=L5或以上)、LL、TK、GSA、PI、PT〕同时作为自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显示,BMI≥24 kg/m2、T11~L1固定、S1固定、术前TK大、术前PI大均是老年ADS患者PLIF术后发生PJK的影响因素(OR>1,P<0.05)。见表2。
表2 老年ADS患者PLIF术后发生PJK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PLIF是治疗ADS常用手术方式,可重建冠状面平衡、恢复腰椎生理曲线,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其中最为常见的是PJK〔6〕。而PLIF术后PJK可引起腰椎局部疼痛、神经损伤、硬性凸起等症状,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7〕。
PJK是多种邻椎病的影像学表现,尤其常见于PLIF术后,相关文献报道,PLIF术后PJK发生率在20%~40%〔8〕。本研究中患者PLIF术后2年PJK发生率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老年ADS患者PLIF术后PJK发生风险较高。同时老年患者因机体条件降低,多合并骨质疏松、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若在PLIF术后发生PJK,可能因PJK引起的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增加翻修手术风险〔9〕。
因患者的BMI较高,脊柱负荷的增加导致椎间盘高度降低,应力承受能力减弱,容易引起周围关节突关节和脊柱韧带的异常负荷〔10〕;同时BMI≥24 kg/m2患者因肥胖导致椎旁肌力量较为薄弱,术中,需要从椎板和棘突上对肌肉进行剥离,术中造成的粘连可能会影响肌肉功能,若在术后肌肉无法承受足够的力量维持直立姿势,可能会加速小关节和椎间盘的退变,尤其是融合水平以上的近端关节退变,可增加术后PJK发生风险〔11,12〕。对此,建议对于BMI≥24 kg/m2的患者在术前应加强椎旁肌功能锻炼,可能对减少PLIF术后PJK发生有一定帮助。
作为腰椎前凸到胸椎后凸交界区域,腰椎段活动度较大,易受过度应力影响,且T11和T12为浮肋结构,对胸腰段椎体的活动难以限制,与上胸椎相比并不稳定,其邻近节段易发生椎间隙高度下降和椎间盘退变,增加术后PJK发生风险〔13,14〕。因此在选择近端固定融合椎时应尽可能避开T11~L1。固定融合至S1患者远端因无活动椎间隙,PLIF可造成应力集中,增加近端节段退变风险,同时骨盆在调节矢状位平衡中有重要作用,融合至S1时患者的腰椎骨盆相对固定,骨盆的调节能力较弱,损失L5~S1运动节段,改变脊柱-骨盆的生物力学结构,可能会加剧骶髂关节疼痛,使PJK发生风险升高〔15,16〕。对此,建议在老年ADS患者在行PLIF术时远端固定椎应尽量选择L5或以上,保持L5/S1活动度,增加矢状位平衡代谢能力,可能对减少术后PJK发生有积极意义。
术前TK过大,会使老年ADS患者PLIF术后UIV近端的应力过于集中,增加PJK发生风险〔17〕。因老年ADS患者的PI值相对固定,较大的PI值多需大的LL值进行纠正,以匹配PI-LL,若PI-LL失匹配,脊柱处于负平衡状态,机体为代偿这种平衡,会增加内固定近端后凸,继而增加术后PJK发生风险〔18,19〕。对此,建议在PLIF术前,应充分测量并分析老年ADS患者的矢状位参数,合理设计手术,制定良好的重建计划,特别注意矢状面脊柱骨盆参数的匹配及矢状面重建,恢复TK、PI度数,以确保手术疗效,降低术后PJK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