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应用的准确性

2021-10-14 10:24郭建榕蔡美花吴立萍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年19期
关键词:危险度瘤体胃肠道

郭建榕 蔡美花 吴立萍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放射科,福建 龙岩 364000)

胃肠道间质瘤(GIST)为临床常见消化系统肿瘤,好发于中老年群体〔1〕。从临床诊断方面来说,因为GIST在成分方面比较复杂,因此其在影像学表现方面差异也同样较大,使得临床诊断难度显著升高〔2〕。还有部分患者因为未能得到有效准确的临床诊断而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从而降低预后及疗效。随着临床医疗技术条件的不断完善,研究的持续深入,多层螺旋CT(MSCT)被不断的开发,且逐渐在临床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广泛应用〔3〕。研究指出,MSCT可以更加准确、清晰地将GIST相关情况显示出来,为进一步提升临床诊断准确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4〕。本研究观察GIST临床诊断过程当中MSCT的应用准确性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疑似老年胃肠道间质瘤患者206例。其中,男96例,女110例,年龄: 62~85岁,平均年龄(73.5±2.6)岁。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及腹部肿块等。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明确病理诊断结果。②年龄>60岁者。③资料齐全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肿瘤疾病者。②合并其他胃部疾病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者。研究获取伦理委员会核准及许可。

1.2方法 叮嘱检查者至少禁食禁水4 h,在接受扫描检查之前肌注盐酸山莨菪碱20 mg 口服温开水1 000 ml;检查胃部之前的15 min,充盈胃部,检查结肠之前,清洁肠道;检查小肠之前,充盈小肠。证实扫描检查时,使用铅衣对重要部位进行覆盖,尽可能地避免其在射线之下直接暴露。仪器:GE128排MSCT诊断检查仪器,患者全部接受平扫和增强扫描。常规CT平扫:患者呈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膈项位置开始直至骼棘水平,可依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将扫描范围进行调整。扫描检查参数设置:层距:5.0 mm;层厚:5.0 mm,螺距:1.375,管电流:350 mA,管电压:120 kV,扫描速度:0.85/周,进床速度:27.5 mm/周。扫描检查时,叮嘱被检查者一定要屏住呼吸,预防膈肌的运动对检查结果产生影响。MSCT检查:在CT平扫完成后,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型造影剂(使用高压注射技术)∶100 ml,注射时的速率:4 ml/s,在造影剂注射之后的30 s、75 s及300 s之后实施强化扫描。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指导GIST病理危险度分级标准,其中轻危:肿块最大直径2~5 cm,核分裂象<5/50 HPF;中危:肿块最大径.5且≤10 cm,核分裂象<6/50~10/50 HPF;高危:肿块最大径>10 cm,核分裂象不限。

1.3观察指标:针对两种检查方式的临床诊断效能进行观察及对比。观察不同危险度跟瘤体大小及脂肪间隙之间的关系。观察不同危险度跟瘤体形态及瘤体位置之间的关系。观察不同危险度跟强化方式及肿瘤密度之间的关系。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进行χ2检验、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两种检查方式的临床诊断效能 206例患者当中金标准结果提示共有胃肠道间质瘤患者192例,MSCT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及灵敏度显著高于常规CT(P<0.05),见表1、表2。

2.2不同危险度跟瘤体大小及脂肪间隙之间的关系 对MSCT检查为阳性的190份影像学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得知,瘤体周围的脂肪间隙模糊者有94例,清晰者有96例。其中,有74例患者的表现出瘤体往周围软组织及脂肪发生侵犯,周围的脂肪间隙十分模糊不清;另外20例患者表现出累及相关器官,如大网膜、脾脏及肝脏。瘤体体积方面:大小不一,最大瘤体的体积:10 cm×32 cm×33 cm,这一瘤体占据了几乎患者的全部腹腔;最小瘤体的体积直径1 cm左右。190例患者当中,肿瘤直径≥5 cm者有126例,肿瘤直径<5 cm者有64例。检验结果提示,不同危险度在瘤体大小及脂肪间隙之间差异显著(P均<0.05),见表3。

表1 两种方式的临床诊断情况(n)

表2 两种方式的临床诊断效能〔%(n/N)〕

2.3不同危险度跟瘤体形态及瘤体位置之间的关系 190份MSCT检查阳性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得知,共有96例患者的瘤体起源自胃部,有94例患者的瘤体起源自小肠(也包含十二指肠),因为此次研究当中源自位置除了胃部和小肠之外其他位置的数量较少,因此合并这一部分数据作“其他”,便于研究。肿瘤的数量方面,绝大部分为单个肿瘤病灶,有4例患者表现出多灶性病灶生长,临床病理结果提示属于高危。形态方面:有86例患者的瘤体形态较为规则,主要为椭圆形或者是圆形且边缘比较整齐;有104例患者的瘤体形态表现出不规则,且有部分瘤体出现分叶状的变化。检验结果提示,不同危险度在瘤体大小及脂肪间隙之间差异显著(P均<0.05),见表3。

表3 不同危险度跟瘤体直径、形态、位置、密度、强化方式及脂肪间隙之间的关系(n)

2.4不同危险度跟强化方式及肿瘤密度之间的关系 190例患者,66例肿瘤密度表现出基本均匀,有124例肿瘤密度表现出不均匀,最常见的密度不均匀表现为肿瘤内部当中发生液化坏死的部分,区域内还可见出血。相对应68例患者的三期强化全部都表现出均匀强化,122例患者表现出不均匀强化,在液化坏死位置没有表现出强化。检验结果提示,不同危险度在瘤体大小及脂肪间隙之间差异显著(P均<0.05),见表3。

3 讨 论

GIST属于一种自身存在独特的形态学特征、遗传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的消化道肿瘤〔6〕。临床中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最常见为肠梗阻、腹痛、呕吐及恶心等消化道症状,缺乏一定的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十分容易被忽略及误诊〔7〕。本次研究当中的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及腹部肿块等,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8〕。

目前临床中对CIST的诊断方式比较多,以影像学检查方式为主〔9〕。常见的检查方式主要有:B超、X线钡餐、CT及胃镜检查等。B超检查因为会受到肠道内气体的干扰作用,影响空腔器官的显示〔10〕。而X线钡餐即使可以对胃外肿块导致的相关情况进行检查,但是在观察胃肠道跟肿块之间的关系方面存在局限性〔11〕。胃镜检查针对大部分胃部病变和十二指肠方面的病变都能够进行直视观察,且可以经活检来提取病理组织进行活检;但是针对绝大部分的GIST患者来说,其胃肠黏膜较为完整,仅出现小的溃疡,很难通过胃镜直视观察,十分容易漏诊及误诊〔12〕。

MSCT检查的优点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图像质量高、检查时间较短、扫描范围较广等〔13〕。通过MSCT检查既能够针对胃肠道腔内部及外部肿块进行有效的发现,同时还可以清晰的显示其跟周围组织间的关系,还可以确定是否出现转移〔14〕。此外,MSCT还可以清晰的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及情况,是临床中诊断GIST,观察肿瘤情况的一种重要辅助检查方式,且具有简便易行及无创性等特点〔15〕。GIST在MSCT检查时会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在胃肠道黏膜之下的肿块,直径约5 cm,形态呈现出分叶状的变化或者十分规则,主要在腔内外进行生长,能够可见增厚、囊性改变及钙化改变,但是依旧柔和。MSCT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GIST直径,其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评估危险程度的指标。研究指出,肿瘤体积越大、直径越大时,其危险度随之越高〔16〕。中危及高危险组当中,肿瘤直径主要以>5 cm为主,而低危组当中主要为<2 cm的居多。GIST直径越大,其危险度就更高,分析其原因为在GIST的生长过程当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α)基因和c-kit基因蛋白发生突变之间存在关系〔17〕。

GIST存在多形性的特点,主要可以区分成形状不规则或者形状规则〔18〕。低危组肿瘤的形态相对较为规则,且边界光整清晰;但中危组及高危组因为其生长速度十分快,因此导致瘤体出现不规则的外观形态。且跟周围组织之间分界模糊,还有部分因为瘤体内部的生长速度不同而发生分叶状。

对GIST的CT征象进行恶性程度评价时,除了公认的形态、直径大小之外,肿瘤的强化模式及平扫密度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参考指标〔19〕。各个位置的肿瘤其在活跃程度及生长速度方面都各不相同,而相对肿瘤部分形态就会出现明显的密度差异。高危肿瘤形态不规则,密度也呈现出不均匀的表现,瘤周或者是瘤内表现出血管样的强化表现,分析其原因可能跟细胞活跃生长程度不同、肿瘤血管在分布方面较为不均匀之间存在关系〔20〕。

综上所述,MSCT可以对老年胃肠道间质瘤进行较为准确的诊断,且不同的MSCT表现在胃肠道间质瘤不同危险程度当中具有一定特异性,可通过MSCT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检查,从而为患者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危险度瘤体胃肠道
体外仿生胃肠道模型的开发与应用
胃间质瘤超声双重造影的时间-强度曲线与病理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胃间质瘤的MRI诊断及侵袭危险度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能谱CT定量参数与胃肠道间质瘤肿瘤危险度的关系
《牛阴茎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图版
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
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疗效分析
3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