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武汉高校教育工作者正通过宣传抗疫成效、树立抗疫英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合理用网络技术、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等方式有条不紊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以上教育途径,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化解疫情引发的消极情绪,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升思想觉悟,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关键词:后疫情;武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2020年对高校正常教学影响巨大。2020年春季,为了控制疫情,各高校不得不做出延迟开学的决定,历经漫长的8个月后,百万大学生才终于得以正常返校学习。在这个艰难的特殊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各高校的各级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因势导利,将疫情下的各种复杂因素和世间百态,有效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反面素材,从辩证的角度阐明多难兴邦的道理,增强学生的必胜信念,引领大学生巩固和强化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一、因事而化:积极宣传武汉抗疫成效,引导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在这样一个疫情尚未完全过去的后疫情时代,武汉各高校都积极行动起来,充分利用武汉抗疫的巨大成效作为宣传入口,通过多种方式生动讲述武汉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努力讲好抗疫故事,积极弘扬抗疫精神,引导学生建立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我们的教育者要因事而化,用理论知识将武汉抗疫过程中突显的事迹,有效转化为对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正确指引,利用身处武汉的特点,引导在汉大学生更好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与政治优势,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
(一)感受国家力量,構筑家国情怀,巩固当代大学生的制度自信
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疫难度最大的疫情,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万众一心,全力抗疫。全国各省医疗团队纷纷支援湖北,4万多名建设者奔赴武汉,与病毒抢时间。经过日夜奋战,仅以10天左右的时间建成雷神山、火神山两大传染病医院,创造了新的中国速度、武汉奇迹。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把坚决做到应收尽收放在疫情防控重点工作的首位,利用体育场馆,大学宿舍迅速改造方舱医院,使大量患者能够得到收治。同时,全国民众踊跃捐款捐物,以实际行动为武汉鼓劲加油。在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疫情得到迅速控制,放眼世界,很难有第二个国家能做到如此高效。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直言:“在中国期间,我们对中国各级政府的投入印象十分深刻,我个人以及总干事从未见到这种规模的疫情防控投入,各个部门都为湖北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应急管理机制高度组织化。”世卫组织的赞扬是对我国抗议成效的积极肯定,也是对武汉人民所作贡献的巨大鼓舞。
武汉各高校应充分宣扬抗疫斗争中中国特色举国体制的优越性,帮助大学生树立制度自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到,这种为中外各界人士所称道的“高度组织化”,是国家荣誉与个人理想的有机结合,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武汉高校大学生作为疫情中的重点防护对象,应当深刻领悟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文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武汉高校大学生作为全民战疫的亲历者、参与者,应该切实体会到,14亿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而成,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下,才会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民同心、众志成城的壮观场面,从而对党和国家产生高度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将抗疫精神与传统文化中孕育的民族精神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一个重要源头就是来自华夏数千年的优秀传统和隽永延绵的民族精神。中华儿女屡次战胜困难的历史过程,是思想教育的丰富资源。中华民族在危难关头,总能齐心协力、化险为夷。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将此次武汉抗疫的显著成效与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相连,向大学生揭示“战疫”必将取得最终胜利的深层原因。
从历史传承上来讲,中国在抗疫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特色有着历史依据,它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精神诉求。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凝练汇聚产生了大一统的集体观念和互帮互助、共克时艰的集体文化。这也解释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儿女为何经历了数不清的劫难,最终仍然顽强地站立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2日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我们正持续与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疫情继续奋战,但若干年后回溯历史,这不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途中一个必定会被克服的障碍。我们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引导大学生们用历史思维正确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辩证关系,同时应将抗疫成效与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可贵文化特质相结合,让大学生在历史经验中放眼未来,在面对疫情时保持乐观心态和必胜信念。
从现实实践上来看,在这场疫情总体战阻击战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疫情防控,体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伟人抱负;无数医护人员和广大军民与病毒昼夜抗争,也体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普通人报国情怀;那些在“战疫”中牺牲的烈士和同胞,更是体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每一个鼓舞人心的光荣事迹背后,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内核。作为武汉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充分挖掘这些事迹,并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不断提振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破除谣言,坚定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在中华儿女携手同行,奋勇抗击疫情时,各种谣言也在通过不同途徑不断扩散,影响人们的正确判断,诸如“疫情将会长期持续下去”“武汉经济将一蹶不振”等消极言论也充斥着整个网络。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三观”成型的关键时期,谣言的泛滥会令部分大学生对武汉抗疫成效产生怀疑,甚至对国家前途和个人追求产生迷失。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动态,积极展开对话,及时对产生伦理道德迷茫的学生进行疏导,并对大学生展开全面的思想教育工作,阐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积极辟谣并努力构建规避谣言的有效机制,大力促进社会舆论的健康运行,增强大学生信心,进一步坚定其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二、借典立范:弘扬抗疫英雄形象,发挥垂范功能
(一)宣传抗疫英雄,培育大学生的奉献精神
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作为抗击疫情的前沿阵地,涌现出无数英雄人物。从83岁高龄的钟南山教授白衣逆行,到所有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从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优秀党员,到默默奉献的基层的群众,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抗疫战歌。把这些感人细节作为重要育人素材,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奉献精神的可贵。同时,也应让广大学生党员深刻体悟,奉献精神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舍弃个人利益的高贵品质,是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基本品格。在社会强大正能量的引导下,抗疫英雄的行为能起到耳濡目染的垂范作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以武汉大学为例,该校在抗疫过程中就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事迹:比如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李艳奋战在核酸检测第一线的事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时刻与最危险的病毒形影相伴的,时刻与死神在生死线抢夺生命的壮举;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余锂镭和全国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郭琴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病房,救死扶伤的故事等等。武汉大学在2020年9月份举办多场抗疫先进人物报告宣讲会,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精神滋养。通过这些宣讲,大学生们对这场抗疫斗争中展现的武大精神、武大力量、武大担当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二)追思抗疫英烈,培育大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良知。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应以识恩、知恩为前提。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武汉积极响应国务院决定,在汉口江滩一元广场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这次活动意义深远,不仅表达了对抗疫英烈的致敬与追思,更是识恩、知恩的重要体现。教育者们应该让大学生认识到久违的返校学习来之不易,“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为你负重前行”的道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合理运用教育手段,逐步将主动教育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切实做到从知恩、感恩到报恩、施恩的转化。使大学生发自内心的对抗疫英雄心存感恩,并力所能及地为这座英雄奋斗过的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言传身教,深化大学生思想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教师应当满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六个方面的要求。不仅思政课教师,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要自觉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方面要求对标,“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2]
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身教重于言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遵循的重要原则。疫情期间,教育工作者不但要从理论上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更应该身体力行作出表率,使学生了解虔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在国家和集体遇到危难时,应该具备怎样的担当。只有做到真正的言行一致,才能令学生信服。在此方面,武汉各大高校表现卓越。以武汉警官职业学院为例,封城期间,学校党政领导及广大教职工们自发地组成志愿小组,协助所在社区和学校进行值勤、出入人员管理、防疫宣传与引导沟通、对居民楼栋进行执勤和排查、为封闭楼栋提供生活物资等。由于监狱疫情防控的需要,在武汉警官职业学院东西湖和汤逊湖两个校区建隔离点,学校的各级领导和教职员工克服重重困难,义无反顾地加入校区隔离点的清理、打包、消毒工作中,用胆气、豪气和勇气诠释了“为人民服务观”和“抗疫精神”,谱写了警院教师的“无私奉献观”。
疫情尚未结束,教育工作者当再接再厉,牢记“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做好学生前进路上的引路人。
三、因势而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
封城期间,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难以为继,为贯彻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文件精神,各高校因势而新,利用成熟的网络科学技术,纷纷开展网络教学。有了网络这个包罗万象、传播及时的信息载体,网络课堂更具优于传统的课堂开放性和及时性,学生们即使面对屏幕,仍能体验高品质的课堂教学。通过网络这种新载体、新途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能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又能拓宽信息获取的途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一)利用在线教学的技术优势,为学生讲授思政理论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教育体系中,思政课发挥着“压舱石”作用。思想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都要通过思政课这个主渠道连起来;铸魂立德的工作千头万绪,都要通过思政课这个“针眼”穿起来[3]。因此,武汉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来。
疫情期间,学生会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网络上,每天接触大量的信息,既有某些虚假与不良信息带来的冲击,又有有关疫情产生的焦虑,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导与净化作用,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正确消化处理这些信息。目前疫情虽然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疫情带来的影响仍未完全消除。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舆情引导,对疫情期间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述,对损人利己的现象进行贬斥,对助人为乐的现象进行褒扬,加强主导思想教育,清除网络对学生思想造成的负面作用,引领学生明辨是非,坚守道德底线,维护社会正义,潜移默化中形塑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思政课教师也可以通过其他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进行更具有广度和深度的探讨,教会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立场和方法。
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交互特性,与学生充分沟通,尊重学生主体价值的独特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對各门思政理论课程及时进行线上答疑解惑,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学生之间也可以增加互动交流环节,分享高质量的学习经验和内容,掌握一定的学习自主权。这种新颖别致、严肃活泼的在线教学可以冲淡面对面的传统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压迫感,形成既严肃又活泼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在2020年上半年武汉封城期间,该校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空中思政课课堂”,引导学生用积极心态认知疫情,树立必胜信念。学校及时设立了疫情期间思政课线上教学专项课题,鼓励相关教师积极探索线上教学新模式。短时间内他们的线上思政课就形成“同步”+“异步”混合式教学、“1+N集中导学”和“一对一分别授课”相结合的团队教学、“个性问题分别答疑”和“共性问题集中释惑”相结合的答疑服务等三种教学模式。以课堂为战场,将“疫情防控”转化为“思政金课”的方法、路径与载体,讲出有温度、有深度的战“疫”思政课。
(二)全面优化网络资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维度
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止于教材的单一灌输,还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旁征博引”,训练其发散思维和延展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理论知识,还应培养大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查阅的能力。互联网的高度发达致使任何问题都能通过网络找到答案。如大学生在阅读马克思经典著作时,遇到专有的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术语,可以利用百度、知乎等知识网站进行检索,亦能通过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进行解惑。但在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辨识信息的利害,对于不良信息要予以坚决摒弃。
另外,各高校还可以结合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校内网站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板块,搭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形式,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色思政教育板块可以由专人专管,定期安排红色思想教育、专家主题讲座、心理辅导咨询、专业答疑解惑、师生交流互动、学生互帮互助等,这样既有助于教育者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宣传正确的思想,又有助于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表达自己的观点,修正思想偏差,形成正确的三观。在全球疫情并未得到完全控制的情况下,武汉各大高校还不到放松的时候,仍要坚持严防严控,充分挖掘网络教育的优势,增加网络思政的吸引力,提升网络思政教育效果,最终全面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四、同频共振:探索疫情防控背景下“课程思政”新办法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之下,武汉高校能否更好地抓住近年来对“课程思政”的有益探索路径,找寻特殊条件下的“课程思政”新办法也是当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国家对“课程思政”提出的要求,其实也就是要打破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专业教育没有同频共振相向而行的误区。努力将立德树人的教育总要求贯彻到各高校所有专业所有课堂所有教学之中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行动之中来。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新问题新课题,武汉各高校也在积极找寻合适方式方法,着力推动当下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做到同向发力、相得益彰,做到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课政思政实施主体应熟知各“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洞悉“事”变的敏锐性,引导学生认识规律、把握趋势。在情况不断变化的疫情防控战中引领学生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理解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白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达到思政教育融入自然教学过程,实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长远效果。
武汉各高校在实际教学中也探索出了一系列有益有效的“课程思政”新实践。武汉大学以年逾八旬的感染科教授桂希恩为代表的临床学院教师们,白天奋战在抗疫最前线,晚上录播教学视频,用实际行动为学生诠释“珍爱生命、大医精诚”的救死扶伤精神。武汉科技大学积极探索各工科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尤其是告诉大学生们,在抗疫期间中国的相关制造业如何克服困难,积极筹措条件,生产出源源不断的抗疫防护装备,有力支撑抗疫斗争的鲜活材料,展现中国制造的实力与威力,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五、结语
《管子·权修》中说道:“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4]14对大学生的“育德树人”是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思政教师负有重要的引导之责。在这次疫情中,武汉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威胁,就业前景也遭受一定影响,但同时,他们也收获了举国关怀、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凡事皆有利弊,疫情之下如何因势利导,教育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借助发生在身边的人与事,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如何在受限条件下,利用网络等新路径继续展开思想教育工作,传播国家意识形态,都是武汉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需要不断思考并努力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2] 人民日报评论员.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20(1).
[3]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新使命[N].光明日报,2019-04-10(6).
[4] 房玄龄.管子[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8).
[5] 钟一苇.大数据在我国重大疫情治理中的应用[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2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8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分类管理政策与制度创新研究”(BIA180180)
作者简介:陈青凤(1974- ),女,湖北荆州人,讲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