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香果茎基腐病菌分离鉴定与药剂筛选研究

2021-10-13 09:24邝瑞彬周陈平黄炳雄魏岳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28期
关键词:基腐病百香果镰刀

邝瑞彬,杨 护,杨 敏,周陈平,黄炳雄,魏岳荣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果树生物学与遗传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热带亚热带果树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40)

0 引言

百香果属于西番莲科西番莲属的多年生常绿攀缘木质藤本植物,原产于巴西、巴拉圭至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果汁酸甜,营养丰富,风味独特,集食用、观赏及药用价值于一身,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1-4]。中国百香果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人工引种栽培以来不断引种驯化和杂交选育,2019年初在广东、福建、广西、云南等各栽培区迅猛发展近3.3万hm2,产量约达100万t[5-6]。但是,近年来百香果茎基腐病发生严重,已成为百香果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南方产区春夏雨季(5—8月)尤其多发,病重果园植株发病率达30%~40%,死亡率高达40%~60%。国内百香果果园大部分以价廉的带土杯装扦插苗为主,存在带病土传播的风险,使茎基腐病逐步蔓延传播至广东、广西、福建等百香果主产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6-7]。百香果茎基腐病报道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病症多发生在植株距离地面5~15 cm的茎基部,幼苗阶段百香果感染后,茎基部会出现深褐色斑状,茎基皮层会逐步变软进而腐烂、产生褐腐,其叶片发生萎蔫、黄化及脱落的情况,慢慢枝蔓枯萎乃至植株枯死[8-10]。早在20世纪90年代,李德富等[11]和郑加协等[12]从百香果病株分离鉴定其病原菌为土传真菌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loani)和尖镰孢(Fusarium oxyporum),两者都是根据传统菌株形态观察鉴定。菌株形态观察鉴定的方法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近年来的百香果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其茎基腐病的田间病症、防治栽培及技术研究方面[13-14];国外学者在巴西、南印度等地亦陆续分离并鉴定了侵染百香果的镰刀菌,与国内研究结果较为一致,但对病菌致病性检测和防治等缺乏后续报道[15-16]。采用传统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7,17-18],在病原菌侵染早期进行准确、快速科学鉴定百香果茎基腐病致病真菌,开展病菌致病性研究,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可有效防止病情蔓延,减少生产损失。

本研究在广东省百香果主产区采集茎基腐病病株,结合形态学观察与分子测序方法鉴定分离病原菌菌株,并对菌株进行致病性检测,同时检测系列化学杀菌剂对病菌生长、形态及其致病性的影响,以期为后续百香果茎基腐病菌致病机理、百香果抗病育种等研究提供技术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百香果茎基腐病病原菌分离与培养

根据百香果茎基腐病典型病症,在广东省广州、云浮、肇庆、茂名、河源等百香果产区田间采集百香果茎基腐病感染植株10个。参考Bueno等[16]的病原菌分离方法,各病样取约6 cm病健交接处部位,在超净工作台依次用70%酒精和0.5%次氯酸钠消毒,无菌水清洗。切取病部置于无菌马铃薯固体培养基(PDA)上,28℃培养箱暗培养5~8天。经2~3次培养,纯化后最终获得了8个病原菌真菌菌株,置于4℃下储藏备用。

1.2 病原菌形态观察与分子检测

经单胞纯化的病原菌菌株,分别置于马铃薯固体培养基(PDA)和康乃馨叶汁固体培养液(CLA)各自暗培养6天,记录菌落颜色、形态及生长情况,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病原菌的菌丝、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等形态,初步鉴定百香果茎基腐病病原菌的种[19-20]。在形态学特征鉴定的基础上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测序鉴定。接种待测菌株马铃薯液体培养基(PD)震荡培养3~5天,采用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Tiangen,北京)提取病原菌的DNA。利用对分离菌株的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域(rDNA-ITS区域)和镰刀菌特异性引物翻译延长因子1α基因(EF-1α序列)进行PCR扩增,产物回收纯化及测序。将获得的rDNA-ITS区域和EF-1α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NCBI BlastN)进行相应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分析,并选取数据库中已知种名的近源镰刀菌序列,利用DNAMAN和MEGA6.0软件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进化 树 。ITS1(5’-3’):TCCGTAGGTGAACCTGCGG;ITS4:TCCTCCGCTTATTGATATGC;EF-1αF(5’-3’):CGCCTTGCTATTCCACAT,EF-1αR:CAACATACCA ATGACGGTGA。PCR反应体系25.0 μL:DNA模板1.0 μL,2×Easy Taq PCR Super Mix 12.5 μL,上下游引物各1.0 μL,ddH2O 9.5 μL。扩增程序:95℃预变性5 min;94℃ 30 s,52℃ 30 s,72℃ 1 min,进行35个循环;72℃延伸10 min。PCR产物经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PCR引物合成及PCR产物测序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完成。

1.3 病原菌致病性检测

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在离体致病性检测实验中,以‘台农1号’、‘黄金果’2个主栽且易感病品种的百香果为材料,选取苗期植株匀称的枝条,每个处理取枝条3支,每支剪取约6 cm茎段6个,用70%酒精进行表面消毒,放置于无菌培养皿中,干净刀片轻刮表皮,放置均匀菌块在伤口处进行接种[7]。不接种为对照,8个病原菌株系(FP1~FP8),共9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6个茎段。将样品置于恒温培养箱,28℃暗培养,每天观察记录,共观察6天。根据茎秆感染程度划分病情等级为5级。0级,茎秆无明显侵染;1级,茎秆伤口处开始发生少量褐化;2级,伤口处褐化加重,向伤口两侧渗透约1 cm;3级,伤口处褐化面积扩大约1.5 cm,可见明显白色菌丝生长;4级,伤口处褐化面积扩大约2 cm,白色菌丝生长较旺盛;5级,伤口处变褐溃烂,褐化面积扩大约3 cm,白色菌丝生长旺盛。在活体检测分离菌株致病性实验中,参考Silva等[21]的方法,培育健康粗壮的百香果扦插苗为植物材料,配制PD培养液,培养菌液3~4天,将孢子浓度调整至106孢子/mL;对百香果扦插苗采用伤口接种法进行接种,清水为对照,3个重复,每个重复为10株。接种后常规管理,20~40天后观察植株病情,根据果苗病症记录发病情况,计算发病率,如式(1)。切取果苗发病株的感病茎基部组织,同上述分离纯化,采用形态观察法和分子鉴定进行再次确认。

1.4 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生长、形态和致病性的影响

选取常规杀菌剂8种(99%恶霉灵、45%咪鲜胺、80%烯酰吗啉、33%春雷王铜、30%苯甲嘧菌酯、60%霜脲嘧菌酯、12%甲密甲霜灵、24%噻呋酰胺),无菌水配制好母液,按照实验设计稀释成设定目标浓度10倍的药剂浓度备用,用0.45 μm过滤后,按比例加入约40℃PDA混匀制成测试平板。直径8 mm均匀菌块(strain FP6)接种到每个平板中央放置,28℃暗培养8天,每2天记录生长情况。以常规PDA为对照,共9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并计算抑菌率[21],如式(2)。在离体实验中,选取成熟匀称的百香果枝条,剪取约6 cm茎段,70%酒精进行表面消毒,放置于无菌培养皿中,无菌刀片轻刮表皮,再用设定浓度的杀菌剂喷洒表面,风干后放置均匀菌块在伤口处进行接种。不接种和无菌水处理为对照,共10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6个茎段。将样品置于植物恒温培养箱(28℃),每2天观察记录,共观察6天,记录处理茎段的病菌侵染情况(同1.3)。

1.5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7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SPSS 19.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显著性分析,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分析显著性水平,P<0.05差异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百香果茎基腐病病原菌分离及鉴定

2.1.1 百香果茎基腐病田间症状 百香果茎基腐病多发生在高温多雨季节的阴蔽果园,主要从根、茎基部伤口入侵,病症多发生于距离地面5~15 cm的茎基部位置。受感染的百香果茎基部初期会出现斑块状褐色或深褐色部分,逐步地其茎基表皮层就会变软,产生褐腐,阴湿病园病株茎基部常见灰白色菌物,并产生腐烂霉臭味道,病株茎部表面横切面木质部可见褐黄至褐色病斑;其上部叶片逐步发生萎蔫、黄化及脱落的情况,幼果发生萎缩和落果的现象,枝蔓逐渐枯萎乃至植株枯亡(图1)。

图1 百香果茎基腐病感染病症

2.1.2 百香果茎基腐病原菌形态特征 在广东省百香果主产区采集染病样品10个,利用PDA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纯化获得8个真菌菌株,并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形态特征。结果显示,在PDA培养基多产孢子,CLA培养基则可观察到分离菌的不同生长形态,如菌丝、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等。在PDA培养基中,不同的菌株样品中,镰刀菌形态略有差异(表1)。一般来说,分离菌落为气生菌丝薄绒状,呈白色、米白色或浅粉红色,大型分生孢子为镰刀型,一般为2~4个隔,大小为(45.3~185.2)μm×(12.1~18.5)μm,小孢子多为椭圆或长卵形,大小为(25.5~65.7)μm×(7.2~11.5)μm。各分离菌株呈典型的镰刀菌真菌分生孢子,初步判断为镰刀菌真菌引起的病害(图2)。

图2 百香果茎基腐病原菌形态特征

表1 百香果茎基腐病原菌菌株形态

2.1.3 百香果茎基腐病原菌株分子鉴定 利用通用引物ITS1/ITS4可扩增获得长度为537~567 bp的片段。将测序所得序列进行BLAST在线比对分析,发现其中分离获得的8个菌株(FP1~FP8)的rDNA ITS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多个腐皮镰刀菌菌株对应序列(Fusarium solani)(登录号 MK734064.1、KY978584.1、MK734064.1、MH160786.1、MF782768.1等)的相似性高达100%(图3)。根据镰刀菌特异性引物翻译延长因子1α基因(EF-1α序列)进行PCR扩增,将测序所得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基于EF-1α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百香果茎基腐病菌菌株FP1~FP8与腐皮镰刀菌(F.solani)的多个分离物聚为一个分支,以上菌株与尖孢镰刀菌(F.oxyporum)菌株、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菌株及轮状镰刀菌(F.verticillioids)分属不同镰刀菌分支(图4)。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分离获得的百香果茎基腐病菌鉴定为腐皮镰刀菌(F.solani)。

图3 百香果茎基腐病原菌菌株基于ITS和EF-1a的PCR分子检测

图4 百香果茎基腐病原菌菌株基于EF-1a序列相似性构建的镰刀菌系统发育进化树

2.2 百香果茎基腐病原菌致病性检测

百香果致病性检测实验采用离体及活体检测2个方法。菌株离体接种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2个易感病品种(‘台农1号’(TN),‘黄金果’(HJG))接种1~2天后,接种部位开始出现浅褐色病斑;第3天后,病斑沿茎段呈条形扩展,呈褐色水渍状;第4天起,部分茎段枝条水渍腐烂,白色菌丝明显(图5)。根据茎秆受菌株感染程度划分为5级,第6天统计结果显示,不同菌株在2个感病品种致病力反应基本一致,在‘黄金果’中比‘台农1号’致病力更高。不同菌株致病性能力有差异,其中FP2、FP3、FP6和FP7的致病力较高。活体接种致病性测试结果显示,接种2周后接种部位开始出现浅褐色或褐色病斑;接种30天后病斑逐步变大,茎基部变褐,植株叶片开始皱缩萎蔫;接种40天后,病株叶片凋落,部分植株枯黄甚至死亡(图6)。菌株致病力在‘黄金果’中发病率高达50%以上,在‘台农1号’略低,发病率为10%~60%不等。FP6在‘台农1号’中发病率为最高为60%,在‘黄金果’中达90%,所以其致病力为最高。病菌致病力测试中,离体和活体实验结果较为一致,综合两者,筛选出致病力较高的菌株为FP6、FP7、FP2,其次为 FP1、FP3、FP8和 FP4,最低为FP5。以上植株发病后从病斑上再次分离,获得与接种病原菌相同的分离菌株。

图5 百香果茎基腐病原菌菌株致病性测试(离体实验)

图6 百香果茎基腐病原菌菌株致病性测试(活体实验)

2.3 不同杀菌剂对病菌生长形态及其致病性的影响

为探究防治百香果茎基腐病菌,以8种常规杀菌药剂为材料(表2),研究其对病菌(FP6)的生长及形态等影响,并在离体实验中观察不同药剂处理对接种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T2对病菌生长抑制力显著高于其他药剂处理(95.56%),其次为T5、T6和T7,抑制率最低为T1和T8(表2)。在离体实验中,百香果茎段经杀菌剂处理后,在伤口处进行接种。结果显示,不同药剂处理后,T5处理后的病情等级最低,其抑制效果最佳,T2、T6、T7略逊色;T8、T4在早期有抑菌作用,但后期抑菌力较差;T1、T3抑菌效果最差。离体检测与处理菌株生长形态的结果基本相符。建议栽培中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内吸性杀菌剂,优先选用杀菌剂苯甲嘧菌酯,适当利用咪鲜胺、春雷王铜、霜脲嘧菌酯、甲密甲霜灵等混用或轮用,可有效治理百香果茎基腐病害。

表2 不同药剂对菌株生长及致病力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百香果茎基腐病菌鉴定与致病性

引起植物枯萎病(黄萎病、茎腐病等)的土传真菌镰刀菌属大约由70个种组成,其中主要包括茄腐皮镰刀菌(F.solani)、尖镰孢菌(F.oxyporum)、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轮状镰刀菌(F.verticillioides)等,主要的致病真菌毒素包括镰刀菌酸、白僵菌素、毛霉烯、伏马菌素等;其主要危害包括植物致病性造成产量损失,产生真菌毒素污染及对人类和牲畜的健康造成影响[22-24]。百香果茎基腐病属土壤镰刀菌真菌引起的病害,在南美巴西、非洲、澳大利亚及韩国等东南亚国家与中国主产区如广东、广西、福建及海南等地均有报道,发病时间集中多在春夏多雨季节,传播速度快,防治困难,导致果园产量骤减,经济效益严重受损[6-7,13,15]。李德富等和郑加协等[11-12]根据传统菌株形态观察鉴定其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F.sloani)、尖孢镰刀菌(F.oxyporum);近年发展的分子测序手段在镰孢霉属真菌等真菌生物鉴定应用上,大大提高了鉴定的准确性和科学效率[18,24]。宋晓兵等[7]利用病原菌形态特征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测定,确定广东西番莲茎基腐病原菌为腐皮镰孢菌(F.solani),但是只有一个样本数量,尚欠缺代表性。本研究在广东省百香果主产区田间采集茎基腐病病株样品10个,成功分离纯化获得8个真菌菌株,经形态学观察法与分子鉴定方法对菌株鉴定,确定分离获得的百香果茎基腐病菌鉴定为腐皮镰孢菌(F.solani),与前人研究较为一致,与宋晓兵等结果相比更具代表性[7,11-12]。经离体与活体实验,对不同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试,筛选了致病性较强的3个菌株,为进一步研究茎基腐病致病机理、防治措施和抗性育种等提供了材料基础。本研究较为科学、全面地了解广东省百香果产区茎基腐病的致病菌情况,为进行百香果茎基腐病原菌早期鉴定及致病机理研究,开展针对性防控措施及抗性育种等研究提供材料和技术基础。

3.2 百香果茎基腐病的防治

百香果茎基腐病是百香果产业发展的重大威胁,多雨季节常见于扦插苗幼苗期或2年期老苗植株,其传染性强,主要通过流通带土病苗、雨水、农田灌溉、农耕工具、昆虫咬食等途径传播,严重时田园植株枯黄死亡,颗粒无收。镰刀菌真菌病害防治实践中目前依赖于化学杀菌剂,如70%甲基托布津涂抹法、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代森锌等均有一定效果[13,26]。在本实验中,选取了8个杀菌药剂,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对菌株生长及致病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30%苯甲嘧菌酯(1500倍)的抑制效果为最佳,其次为咪鲜胺、霜脲嘧菌酯、春雷王铜、甲密甲霜灵。初步田间实验结果显示,避免单一药剂施用,采用几种药剂混用或轮用,可有效治理百香果茎基腐病害。本实验结果是前人报道的有效补充,可为后续茎基腐病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为了百香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百香果茎基腐病防治采用综合防控手段。(1)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种植前选择适宜低缓坡地,对土壤施用适量石灰或石硫合剂进行消毒,中和土壤酸度;增施腐熟有机肥和生物肥为底肥,增加有益菌群[27]。(2)建议选择抗性砧木的健康嫁接苗,并减少带土扦插苗传播病害的风险。(3)适当选择通风透光的搭架修剪模式,果园间作、轮作栽培。(4)及时疏通积水,建议地下水为水源的水肥灌溉措施。(5)均衡施肥,避免施用过量氮肥,花期及结果期适量补充钾元素,提高抗逆性。(6)做好病源早期检测与预防工作,利用70%甲基托布津、咪鲜胺、春雷王铜、苯甲嘧菌酯、霜脲嘧菌酯等化学药剂进行早期防治,严重病株要及时销毁并清理出园,并做好消毒工作。(7)开展抗病育种研究,利用传统与分子育种手段创制抗病新种质,改变百香果品种单一的局面,利用种内生物多样性控制病害[22,28]。

本研究利用形态学观察与分子方法鉴定百香果茎基腐病菌,确定分离所得病原菌为腐皮镰刀菌(F.solani);并对不同病原菌菌株的致病力进行了测试筛选,在此基础上,利用不同药剂进行处理,研究其对病原菌的生长及致病力的影响。本研究较为科学、全面地了解了广东省百香果产区茎基腐病的致病菌情况,且筛选了效果较佳的防治药剂,有效防止茎基腐病情蔓延传播。不足之处在于,试验中致病菌均采集于广东省百香果主产区,其他产区如广西、福建、云南等地的百香果菌株未涉及,所以数据结果未必适用于国内其他产区,在进一步研究中,将扩大样品采集范围,开展百香果茎基腐病病理学及综合防控等相关研究,为解决百香果产业的关键技术难题提供基础。

猜你喜欢
基腐病百香果镰刀
渭南市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及防控
小麦茎基腐病抗性QTL的分析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落叶在跳舞
百香果茎基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莫兰迪的夏天
五月的一抹新绿
蒋湘兰:百香果 香百家
酷虫学校再遇镰刀帮(一)
一把镰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