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丽菊,蒋 芯,任海英,梁森苗
(1临海市特产技术推广总站,浙江临海317000;2台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椒江318000;3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杭州310021)
杨梅凋萎病由异色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versicolor)和小孢拟盘多毛孢(P.microspora)的病原菌引起[1-4],是近年来为害杨梅的一种新的重要病害,主要为害杨梅叶片、枝干,叶片被害后,先似开水烫伤,后黄化、落叶,温暖湿润条件下,落叶后叶痕处长出白色霉状物,发病部位木质部受害呈褐色或深褐色[5-6]。发病后,首先引起杨梅部分嫩梢干枯,然后整株树的枝梢干枯数量逐渐增多,造成树势严重衰退甚至死亡。该病于2004年开始发现,具有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防控难度大等特点,近年来呈迅速蔓延趋势[6-10],国内大部分杨梅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对杨梅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11-12]。
国内杨梅种质资源较为丰富。据陈慧等[13]报道,国内杨梅有305个品种和105个品系,其中已定名品种为268个。种质资源的田间病虫害自然鉴定是品种抗性评价的基础和关键,也是筛选和选育抗性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罗俊杰等[14]为筛选出抗白粉病胡麻材料,在田间自然感病的条件下,采用病情指数法对300份国内外胡麻种质资源材料进行了抗白粉病鉴定和评价。吴行昶等[15]采用田间自然鉴定的方法,研究了89份葡萄资源在陕西杨凌地区的抗霜霉病、黑痘病和白粉病表现。梁铁双等[16]选择41个京津冀地区主栽生菜品种,开展了自然感病条件下生菜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抗性研究。
合理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的有效途径之一[17]。在田间自然感病条件下,笔者对临海杨梅种质资源圃内112份种质资源进行田间凋萎病发病情况调查及抗性评价,以期为今后杨梅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抗病性品种选育提供基础的数据参考。
试验调查在浙江省临海市小芝镇溪下村的杨梅种质资源圃中进行。资源圃位于北纬28°27′—28°44′、东经 120°47′—121°40′,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足,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1℃,绝对最低气温-6.9℃。年平均无霜期237~300天,日照总时为1936.4 h,年降水量为1710.4 mm。资源圃地处山脚下,地势平坦,四周有低山环绕,无污染,土壤为微酸性石砾壤土,适合杨梅的生长。资源圃与当地农民杨梅种植区相对独立。
该圃2010年开始建园,种质来源大多是采自原产地杨梅种质成年树上的枝条,接穗引进后进行嫁接繁殖。2010年建园时未发现凋萎病,建园后每年施1次肥料,11月修剪1次,树冠喷药2~4次,地面采取生草栽培,管理水平一般。
于2019年10月22日凋萎病发生期,对田间保存条件相对一致的112份种质进行凋萎病发病情况调查,每个种质资源随机调查3株,对每株树体所有的枝梢和叶片发病情况进行调查评估。田间病情级数分级标准参考任海英等[2]建立的方法,具体见表1。
表1 杨梅凋萎病田间调查分级标准
以病情指数(DI)判断杨梅枝叶凋萎病抗性强弱,如式(1)。种质资源抗病性划分标准参照李洪涛等[18-19],高抗(HR),0≤DI≤5;抗病(R),5 采用Excel 201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112个杨梅种质田间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发病,未发现完全免疫的种质。其中高抗种质3个(毛杨梅种1个、杨梅种2个),占调查总数的2.68%;抗病种质26个,占调查总数的23.21%;耐病种质10个,占调查总数的8.93%;中感种质32个,占调查总数的28.57%;感病种质17个,占调查总数的15.18%;高感种质24个,占调查总数的21.43%。 表2 不同杨梅种质田间凋萎病发病情况调查 参照李兴军[20]、林伯年[21]、梁森苗[22]等杨梅种和品种资源及分类,将调查的112个种质分为毛杨梅、矮杨梅、杨梅和蜡杨梅4个种,其中毛杨梅种2个、矮杨梅种1个、杨梅种107个、蜡杨梅种2个。不同杨梅种间田间凋萎病抗性表现如图1,4个杨梅种间对凋萎病抗性有明显差异,其中毛杨梅对凋萎病抗性最强,高抗、抗病各占50%;其次是杨梅种,高抗、抗病、耐病分别占1.87%、23.36%和8.41%;蜡杨梅耐病与中感各占50%;矮杨梅抗病性最弱,高感占100%。 图1 不同杨梅种间田间凋萎病抗性表现 从图2可以看出,调查的107个杨梅种种质中,表现为高抗(HR)的有‘奉化楼隘’、‘临海早大梅’2个,病情指数为3.70,占该种调查总数的1.87%;表现为抗病(R)的种质有‘宁海水晶梅’、‘黄岩早梅’、‘江苏长柄乌梅’等25个,病情指数为7.41~11.11,占杨梅种调查总数的23.36%;表现为耐病(T)种质有‘湖南上冲梅’、‘湖南墙背梅’、‘湖南黑瑞林’等9个,病情指数为18.52~25.93,占杨梅种调查总数的8.41%;表现为中感(MS)的种质有‘福建硬丝’、‘福建安海变种’、‘广东大粒酥’等31个,病情指数为33.33~55.56,占杨梅种调查总数的28.97%;表现为感病(S)的种质有‘广东红腊’、‘湖南大叶梅’、‘湖南冒顶梅’等17个,病情指数为62.96~77.78,占杨梅种调查总数的15.89%;表现为高感(HS)的种质有‘临海松三水梅’、‘三门桐子梅’、‘萧山迟色’等23个,病情指数为85.19~100,占杨梅种调查总数的21.50%。 图2 杨梅种种内田间凋萎病抗性分布情况 杨梅雌雄同株或异株[23],调查的112个杨梅种质中有雄株种质5个、雌株(包括雌雄同株‘福建特早梅’)种质107个。其田间对凋萎病的抗病性如图3。杨梅雄株对凋萎病的抗性总体较强,抗病与耐病分别占雄株总数的60%和40%,雄株中没有中感、感病和高感。而杨梅雌株中,高抗、抗病和耐病分别占雌株总数的2.80%、21.50%和7.48%,中感、感病和高感分别占29.91%、15.89%和22.43%。 图3 杨梅不同性别田间凋萎病抗性比例 杨梅凋萎病是杨梅上突发性枝叶凋萎的新型病害。杨梅植株对凋萎病的感病性高,筛选出抗病的种质资源是对凋萎病最经济有效的防控措施之一。国外在果树抗病品种选育和应用方面已开展了不少研究,如美国通过田间抗性调查和人工接种试验综合分析,已经培育出了抗火疫病的‘雪兰多梨’新品种[24],捷克新培育出了高抗火疫病的梨品种‘Bohemica’[25]。本研究对临海杨梅种质资源圃内的112个杨梅种质,在田间自然感病条件下凋萎病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价,结果发现,112个杨梅种质中高抗种质3个、抗病种质26个、耐病种质10个,可为今后抗病性育种研究提供种质参考。 本研究调查结果发现,杨梅属4个不同种间对凋萎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毛杨梅抗性相对较强,杨梅种次之,蜡杨梅介于杨梅与矮杨梅2个种之间,矮杨梅抗性相对较弱。雄株整体抗性表现要优于雌株,这可能与种质的生长特性有关,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研究调查结果与张振兰等[26]通过接种研究的杨梅种质对凋萎病的抗性评价结果不尽一致,如‘深红种’、‘安海变种’、‘桃红’、‘松三大野’、‘松三水梅’、‘大叶早’、‘涌泉1号’、‘涌泉3号’、‘硬丝’、‘黑瑞林’、‘上虞水晶’、‘红花雄株(临海)’在病菌接种研究中对异色拟盘多毛孢和小孢拟盘多毛孢2种病原菌都表现高抗,属高抗品种;而在本研究中,‘大叶早’表现为抗病品种,‘红花雄株’、‘黑瑞林’表现为耐病品种,‘安海变种’、‘硬丝’、‘上虞水晶’表现为中感,‘松三水梅’、‘松三大野’、‘深红种’、‘桃红’、‘涌泉1号’、‘涌泉3号’则表现高感,可能与评价的方法、树龄、生长势以及田间各种质资源间的相互干扰如距离敏感种质传染源的远近等有关,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本研究中还发现,‘晚稻杨梅’、‘早荠蜜梅’、‘黑晶’、‘深红种’、‘晚荠蜜梅’、‘迟色’、‘桐子梅’等高度感病,‘荸荠种’、‘乌紫梅’、‘小叶细蒂’、‘早色’、‘东魁’、‘粉红种’等感病,‘上虞水晶’、‘大叶细蒂’、‘大粒酥’、‘安海变种’等中感,这些大多是国内主栽的优良品种。因此,今后在栽培上要加强管理,深入研究防治措施。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杨梅种质田间凋萎病抗性差异
2.2 杨梅属种间田间凋萎病抗病性差异
2.3 杨梅种种内田间凋萎病抗病性差异
2.4 不同性别的杨梅对凋萎病的抗病性差异
3 结论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