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红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耳科急症,主要指72 h 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HL 的情况。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永久性耳聋,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上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常用药物有神经营养药、糖皮质激素、溶栓和抗凝药物。地塞米松和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是临床上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常用药物,但临床实践证明,单独用药往往难以达到临床预期效果。突发性耳聋是患者突然出现听力下降,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小时不等。该疾病不分年龄发生,其原因可能与当前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有关。目前突发性耳聋发病率逐渐呈上升趋势,并趋于年轻化,给患者生活带来诸多不便[2]。突发性耳聋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预后和症状也不一致。可能的发病原因包括病毒感染、小血管阻塞和耳蜗基底膜破裂。通过控制与听神经可塑性相关的各种因素,不仅可以调节内耳损伤引起的中枢听觉传导通路听神经可塑性的变化,而且可以恢复听觉功能。本研究选择本院2018 年9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88 例,分析耳后与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8 年9 月~2020 年9 月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88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鼓室给药组和耳后给药组,每组44 例。鼓室给药组男23 例,女21 例;年龄21~78 岁,平均年龄(39.55±13.55)岁;病程2~18 d,平均病程(12.24±3.55)d。耳后给药组男22 例,女22 例;年龄22~78 岁,平均年龄(39.11±13.51)岁;病程2~18 d,平均病程(12.89±4.12)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会批准。纳入标准:①符合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②突然发生:至少相邻2 个频率下降20 dBnHL 以上;③病因不明:未发现全身或局部明确病因;④可伴耳鸣、耳堵塞感、耳后皮肤感觉障碍等;⑤可伴眩晕、恶心、呕吐,但不反复发作(德国指南指出,约有30%的突聋可以复发),除第Ⅷ颅神经外,无其他颅神经受损症状。
1.2 方法
1.2.1 鼓室给药组 患者给予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患者取坐位,保持患耳朝上,头后仰,清除外耳道耵聍,外耳道皮肤医用酒精消毒后进行丁卡因局部表面麻醉,再在耳内镜引导下于鼓膜前下象限鼓室进行穿刺,鼓室内缓慢注入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注射完毕后嘱患者避免吞咽动作及说话,该体位维持30 min,1 次/2 d,治疗5 次。
1.2.2 耳后给药组 患者给予耳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患者取坐位,保持患耳朝上,头后仰,外耳道皮肤医用酒精消毒后在患侧耳朵后沟中上1/3交界部位(颞骨筛区)斜向外耳道后上方向进针,在针头和外耳道后壁骨面接触时停止进针,检查无回血,耳后骨膜下进行局部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注射后用无菌棉球进行压迫10 min,维持患耳朝上30 min,1 次/2 d,治疗5 次。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500、1000、2000 Hz 纯音听阈测定水平。②治疗效果,判定标准[2]:痊愈:治疗后耳鸣、眩晕等症状完全消失,各频率听阈恢复至健耳水平;显效:治疗后耳鸣、眩晕等症状明显改善,各频率听阈改善30 dB 以上但不正常;有效:治疗后耳鸣、眩晕等症状改善,各频率听阈提高150~30 dB;无效:治疗后耳鸣、眩晕等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③不良反应,包括一过性头晕、局部疼痛、耳鸣、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纯音听阈测定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500、1000、2000 Hz 纯音听阈测定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500、1000、2000 Hz 纯音听阈测定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耳后给药组优于鼓室给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纯音听阈测定水平比较(,dB)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纯音听阈测定水平比较(,dB)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鼓室给药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耳后给药组痊愈12 例,显效有16 例,有效16 例,无效0 例,总有效率为100.00%;鼓室给药组痊愈4 例,显效有12 例,有效18 例,无效10 例,总有效率为77.27%。耳后给药组总有效率高于鼓室给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耳后给药组未发生不良反应;鼓室给药组发生1 例一过性头晕,2 例局部疼痛,1 例鼓膜穿孔经(治疗3 个月愈合),2 例耳鸣和2 例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8%。耳后给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鼓室给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突发性耳聋发病急,进展快,3 d 内听力急剧下降。治疗效果与就诊时间直接相关。突发性耳聋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多数学者认为其病因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内耳微循环障碍、迷路水肿等密切相关。目前认为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内耳血管痉挛、血管纹功能障碍、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膜迷路积水和毛细胞损伤等这[3]。临床上主要认为耳部可能存在病毒感染或微循环障碍,突发性耳聋多发生在单耳,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水平,也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治疗中,常规药物均为抗病毒药物和改善耳的微循环药物[4]。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是一种糖皮质激素,是国际公认的具有抗炎作用的标准治疗药物,其生物半衰期为12~36 h,在外淋巴中浓度较高,可维持较长时间。耳后沟注射可以达到积极的治疗效果,而且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因此这种治疗比全身给药更安全,而且内耳的药物浓度更高[5,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500、1000、2000 Hz 纯音听阈测定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耳后给药组优于鼓室给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后给药组总有效率高于鼓室给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耳后给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鼓室给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耳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比鼓室内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效果更理想。这主要是因为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需要通过鼓膜穿刺,这是一种侵入性练习。由于内耳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大,易引起中耳感染和鼓膜穿孔。而且鼓室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给药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很容易通过咽鼓管流失,造成实际用药量的不确定性,进而影响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用药效果[7,8]。耳后注射是一种非侵入性手术,与鼓室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给药相比,操作简单,损伤小,患者更容易接受。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可通过耳后静脉到达乙状窦,扩散至听囊和淋巴,局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药物浓度相对较高,疗效相对更持久,局部注射后听阈改善更为明显,因为耳后注射后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会进入血液循环,所以对血脂的影响较高,而鼓室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只通过鼓膜黏膜和圆窗膜吸收,不会进入血液循环,所以对血脂的影响相对较小[9,10]。
综上所述,耳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更好,且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