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丽娟 路 伟 岳 虹
卵巢癌是女性常见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发病无特殊症状,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经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间,因此卵巢癌患者死亡率较高,预后较差[1-2]。研究发现[3-6],卵巢癌的发生及发展与肿瘤的增殖、新生血管的侵袭、微血管密度(MVD)等均密切相关,因此,如果能早期发现新生血管增生情况对于早期诊断卵巢癌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超声影像学技术是临床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对于腹腔及盆腔脏器疾病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早期发现,尤其是阴道超声对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分辨率高,可通过捕捉病灶血流及阻力等情况提高疾病的诊断率。临床报道显示,卵巢良恶性肿瘤在超声影像学下表现并不相同[7-9]。同时,卵巢良恶性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分布也不相同,因此,本研究对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与微血管密度、促血管生成素-2(Ang-2)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为卵巢癌的诊断提供参考,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52例卵巢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卵巢癌组),以1∶1比例随机选取以上时间段内52例卵巢良性肿瘤患者为对照(卵巢良性肿瘤组)。纳入标准:①均通过病理检查证实为卵巢良性或恶性肿瘤。②在纳入研究前尚未进行任何抗肿瘤治疗。③纳入研究前无盆腔手术史。④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②合并有其他部位恶性肿瘤。③合并有精神或意识障碍性疾病,存在沟通障碍者。④预期生存时间<6个月者。卵巢癌组年龄45~76岁,平均(64.76±6.90)岁,病程1~4个月,平均(2.56±0.64)个月,体重指数19.21~25.96 kg/m2,平均(21.77±1.75)kg/m2,依据2017年NCCN《卵巢癌临床实践指南》分期[10]其中Ⅰ~Ⅱ期16例、Ⅲ~Ⅳ期36例;卵巢良性肿瘤组年龄40~81岁,平均(60.98±8.12)岁,病程1~7个月,平均(2.89±0.70)个月,体重指数19.29~25.91 kg/m2,平均(22.14±1.90)kg/m2。2组患者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患者在术前常规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型号为DC-3/DC-3T,探头频率为7.5 MHz。在排空膀胱后取膀胱截石位下进行检查,将超声阴道探头置入阴道内先在二维模式下观察病灶所在位置、大小、形态、回声等,随后开启彩色多普勒超声模式,对病灶血流参数进行观察及测定,包括动脉血管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舒张末期流速(EDV)、峰值流速(PSV)、平均流速(VM),以上参数测定3个周期取平均值。
1.2.2 微血管密度及促血管生成素-2的检测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查,具体方法参考相关文献[11-12],SP试剂盒为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DAB显色试剂盒为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鼠抗人 CD34 单克隆抗体为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鼠抗人促血管生成素-2多克隆抗体为英国ABcam公司生产。将切除的病灶标本用10%的甲醛液固定,石蜡包埋及常规切片、染色,应用 Weidener 法计数对微血管密度进行观察及计数:在低倍镜下选择3个血管密集的部位作为观察部位,再在高倍镜下在以上每个部位区域内选择5个独立视野,计算出被CD34标记的血管内皮细胞,对血管数量进行计算,作为微血管密度,CD34阳性染色为棕褐色。促血管生成素-2染色为棕褐色或棕黄色,根据着色强度分别计分,无色、淡黄色、棕黄色、褐色分别为0分、1分、2分、3分,再根据显色阳性细胞数计算,≤10%为0分、>10%~30%为1分,>30%~50%为2分,>50%为3分,以上两种计数分值相加得分为最终阳性表达情况。
卵巢癌组PI、RI均低于卵巢良性肿瘤组,EDV、PSV、VM均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比较
卵巢癌组Ⅰ~Ⅱ期患者PI、RI均高于Ⅲ~Ⅳ期患者,EDV、PSV、VM均低于Ⅲ~Ⅳ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卵巢癌患者不同分期患者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比较
卵巢癌组微血管密度及促血管生成素-2表达阳性率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微血管密度及促血管生成素-2表达情况比较
卵巢癌组Ⅰ~Ⅱ期患者微血管密度及促血管生成素-2表达阳性率均低于Ⅲ~Ⅳ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卵巢癌患者不同分期患者微血管密度及促血管生成素-2表达情况比较
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卵巢癌组患者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下PI、RI与微血管密度、促血管生成素-2之间有负相关性,与EDV、PSV、VM之间有正相关性(P<0.05),见表5。卵巢良性肿瘤组患者以上参数之间无相关性(P>0.05),见表5。
表5 2组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与微血管密度及促血管生成素-2的相关性
卵巢癌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3-6],在国内外卵巢癌的患病率均有增高趋势[1-2,13-15],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到女性身体健康的生殖道恶性肿瘤之一。同时由于卵巢癌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因此通过妇科检查等很难对其早期诊断,大部分临床就诊时病情已经处于中晚期,生存时间明显缩短,因此早期的诊断对于卵巢癌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研究发现[16-18],肿瘤的生长和浸润与血管的生成密切相关,尤其是恶性肿瘤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大量的新生血管生成,同时伴随着新生血管生长,肿瘤也随之快速生长及转移。新生血管的特点是管壁较薄,无平滑肌,仅为内皮细胞组成,因此弹性较差,分布也较为紊乱,管腔相对增粗,因此如果在病灶内发现存在大量的新生血管,往往提示病灶为恶性。超声目前是恶性肿瘤常用的筛查方法,通过超声多普勒检查可观察到肿瘤内血管的分布状况,而且还能通过包块有无包膜等特点综合判断包块的性质,恶性肿瘤包块在彩色多普勒下主要会表现为大量的新生血管,新生血管血流有低阻力和高流速的特征,往往同时伴有走形异常及动静脉瘘,因此观察新生血管情况可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本研究中卵巢癌患者阴道彩色多普勒观察到PI、RI均低于卵巢良性肿瘤组,EDV、PSV、VM均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而且卵巢癌组Ⅰ~Ⅱ期患者PI、RI均高于Ⅲ~Ⅳ期患者,EDV、PSV、VM均低于Ⅲ~Ⅳ期患者,研究结果与临床报道的结果是一致的,表明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而且对卵巢癌的进展分期判断也有一定临床价值。
目前微血管密度被认为是反映肿瘤血管生成的主要标志[19-21],CD34能特异性的对血管内皮细胞进行标记,因此常用于微血管密度的检测。被CD34标记的血管内皮会呈现棕褐色,通过对切除的卵巢肿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SP法检查,观察微血管密度的表达,结果显示卵巢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表达率明显高于良性卵巢肿瘤组织,同时随着卵巢癌的分期增加微血管密度分布随之增加,研究结果与临床报道的结果一致[22-23],说明微血管密度能反映卵巢癌的生长及浸润速度,微血管密度越高表明卵巢癌具有更高的转移和恶化进展趋势。促血管生成素-2是特异性的血管生成刺激因子,是作用于内皮细胞的细胞调节因子,是有进行血管重构的组织中活化的内皮细胞分泌的,能破坏血管的完整性,影响到细胞之间的连接,可拮抗促血管生成素-1从而促使新生血管的生成,促血管生成素-2在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明显,但是在正常组织中则表达有限,因此临床上可通过检测促血管生成素-2的表达来判定肿瘤的良恶性及肿瘤的恶性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卵巢癌组织中促血管生成素-2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卵巢良性组织,而且随着卵巢癌的分期进展促血管生成素-2表达率也随之增加,进一步说明促血管生成素-2可用于良恶性肿瘤的判断及卵巢癌的病情严重程度辅助诊断[24-26]。
综上所述,阴道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血流参数、微血管密度、促血管生成素-2均与卵巢癌及其病情进展程度密切相关,对卵巢癌的辅助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本研究结果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卵巢癌组患者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下PI、RI与微血管密度、促血管生成素-2之间有负相关性,与EDV、PSV、VM之间有正相关性,卵巢良性肿瘤组患者以上参数之间无相关性,表明通过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卵巢肿瘤的血流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可对肿瘤性质进行判断,彩色多普勒超声下的血管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肿瘤的新生血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