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的效果研究

2021-10-13 08:00韩波祥
大医生 2021年10期
关键词:引流术基底血肿

郭 征,韩波祥

(济南市章丘区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山东济南 250200)

基底核区是脑出血最为常见的发生部位,约占脑出血发生率的70%[1]。目前,针对中等量(出血量≥30 mL)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临床主要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然而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存在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等问题[2]。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立体定向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也在脑出血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选择2020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济南市章丘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4 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旨在完善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济南市章丘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4 例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男性26 例,女性21 例;年龄45~78 岁,平均年龄(56.5±5.3)岁;脑出血量为32~55 mL,平均脑出血量(41.3±5.8)mL;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3]为4~10 分,平均GCS 评分(7.2±1.6)分。研究组男性25 例,女性22 例;年龄44~78 岁,平均年龄(56.3±5.5)岁;脑出血量为32~55 mL,平均脑出血量(41.5±5.4)mL;GCS 评分为4~10 分,平均GCS 评分(7.0±1.3)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取得济南市章丘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4]中关于基底核区脑出血的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证实;②首次发病;③发病至手术治疗前的时间<24 h;④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中的外科手术指征[4],即中等量出血,发病后意识障碍轻微并缓慢加深,或到院意识中度障碍者。排除标准:①丘脑、小脑、脑干等其他部位出血;②外伤性脑出血;③术前已形成脑疝;④伴动静脉畸形、动脉瘤;⑤伴恶性肿瘤;⑥伴全身或局部细菌性、病毒性感染;⑦伴严重脏器功能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协助患者取仰卧位,行气管插管全麻;根据术前CT 影像定位最大脑血肿部位并在头皮做好标记,在标记点作一4 cm 切口;皮肤分离后充分暴露出颅骨,用电钻在颅骨钻孔;以咬骨钳将骨孔扩张为3 cm×4 cm 的骨窗;剪开脑硬膜,通过吸引器清除颅内血肿,开放硬脑膜便于减压;使用肝素与生理盐水冲洗颅腔,缝合硬脑膜与头皮。研究组患者接受立体定向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协助患者取仰卧位,行穿刺点局麻;根据术前CT 影像定位最大脑血肿部位,将最大血肿部位的中心点设为靶点,并据此在立体定向仪上调节参数;用电钻驱动一次性穿刺粉碎针穿刺颅骨,到达硬脑膜后撤出电钻,将针芯缓慢插入血肿腔内,针芯取出并连接引流管,将血肿缓慢吸出;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武汉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42021792,规格:10 万U)2 万 U与生理盐水2 mL 混合液,夹闭引流管并连接引流管,2 h 后打开引流管,每间隔12 h 注入尿激酶1 次,直至引流液清澈,拔除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情况,观察指标包括术后引流量与住院时间;②评价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 个月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5]进行评估,评分范围为0~42 分,分值越高说明神经功能损伤越重。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估量表[6]评价,评分范围为0~100 分,分值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佳;③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颅内感染、脑脊液漏、迟发性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对比()

2.2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 个月NIHSS 与ADL 评分对比 术前,两组患者NIHSS 评分与ADL 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 >0.05);术后1 个月,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ADL 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ADL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 个月NIHSS 与ADL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 个月NIHSS 与ADL 评分对比(,分)

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例(%)]

3 讨论

基底核区脑出血形成的血肿能够压迫周围脑组织,损伤基底节区神经,升高颅内压,继而引起偏瘫、失语等后遗症,甚至导致死亡[7]。目前,临床针对少量基底核区脑出血患者普遍采取保守治疗,而对于出血量≥30 mL 的患者则主张通过外科手术清除血肿,以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降低颅内压,保障患者预后与生命安全。

开颅血肿清除术是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的传统术式,其通过切开患者头皮并在颅骨上开放小骨窗的方式以清除颅内血肿,继而快速降低颅内压[8]。部分研究发现,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作为开放式手术,不仅操作复杂且创伤较大,给患者预后带来诸多不利影响[9-10]。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完善,立体定向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也在临床脑外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术式在CT 引导下进行精准的血肿定位,之后穿刺进入血肿腔抽吸并引流血肿,一方面能够有效避免传统开颅手术操作中过度牵拉所致的继发性脑组织损伤[11],另一方面,术者可以对引流管深度与位置进行调节,减少穿刺置管次数,降低反复置管所致的颅内感染风险。此外,立体定向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通常在局麻条件下开展手术,创口小,适用于无法耐受全麻手术的高龄与体弱患者[12]。立体定向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能够快速引流颅内血凝块、未凝固血液及局部聚集的炎症渗出与脑脊液,缓解血肿对周围组织的压迫,且术中联合尿激酶能够溶解血凝块并促使其排出,进一步缩小血肿体积[1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引流量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 <0.05)。这说明相较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佳等优势。术后1 个月研究组患者NIHSS 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 <0.05),ADL 评分较对照组升高(P <0.05)。本研究结果说明立体定向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对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该术式并非在直视下进行操作,所以无法同时开展去骨瓣减压术与深部止血操作,且存在穿刺道出血风险,临床操作应严格掌握手术禁忌证与适应证[14]。

综上所述,立体定向微创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基底核区脑出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引流术基底血肿
不同手术时机运用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解决平面向量问题的两大法宝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法舒地尔合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73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