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东,蔡 伟
(如皋市博爱医院神经外科,江苏南通 226503)
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可缓解由脑神经的血管受压迫导致的三叉神经痛、偏侧面肌痉挛或舌咽神经痛的疼痛症状。对于三叉神经痛,主要是通过将一个海绵置于三叉神经和压迫动脉之间来减轻压迫,进而缓解疼痛。然而,约15%患者会有疼痛复发,且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神经组织损伤[1]。相关研究表明,在微血管减压术中运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包括三叉神经和面神经自由肌电图(fEMG)、侧方扩散反应(LSR)监测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本研究选取接受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60例面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就术中运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如皋市博爱医院收治的60 例行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未进行监测的对照组与进行监测的研究组,每组30 例。对照组患者男性12 例、女性18 例;年龄28~69 岁,平均年龄(43.62±4.37)岁;病程2.1~11年,平均病程(6.37±2.02)年;按Cohen 等制定的痉 挛强度分级:2 级5 例,3 级9 例,4 级16 例。研究组患者男性11 例、女性19 例,年龄27~69 岁,平均年龄(44.14±4.53)岁;病程2.2~11 年,平均病程(6.22±2.46)年;按Cohen 等制定的痉挛强度分级:2级6 例,3 级9 例,4 级15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如皋市博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病程1 年以上;②原发性面肌痉挛[3];③单侧发病。排除标准:①手术禁忌证,如合并严重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②患侧听力丧失;③术前接受过MVD 治疗。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其中研究组术中运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包括fEMG、LSR、BAEP。①fEMG 监测:术中全时段均进行三叉和面神经自由肌电图监测。②LSR 监测:于患者下颌角置放刺激电极,电流强度从0.5 mA 至5 mA,由低至高。频率设定5 Hz,于患者患侧眼角外、口角上、下方置放记录电极,接收面神经口轮匝肌、眼轮匝肌的诱发电位及异常肌反应。③BAEP 监测:患者双耳置入耳塞,记录电极置于顶正中(CZ),参考电极置于耳垂(A1),术中5 min 诱发1 次,观察其变化。如术中LSR反应消失、BAEP 出现Ⅰ、Ⅴ波低平至减低50%或消失,及时提示术者。患者麻醉后不用肌松药,以免对监测结果造成影响。
1.3 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包括术后即刻以及术后6 个月随访时的情况。①临床效果,分为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情绪不稳时偶然出现)、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及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有效率为显效和有效例数之和占总例数之比。②并发症,包括听力下降、耳鸣、面瘫、眩晕等。并发症发生率为发生并发症的例数占总例数之比[4]。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 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治疗有效率比较,研究组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并发症比较 [例(%)]
2.3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 术后随访6 个月,两组患者远期疗效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远期疗效比较 [例(%)]
2.4 两组患者远期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远期并发症比较 [例(%)]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半侧颜面痉挛,多发于中老年女性,目前临床对此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多数认为是微血管压迫所致,即颅内面神经在脑干的发出部位受到椎-基底动脉系统异常血管的压迫,因病理性刺激而产生异常的神经冲动,进而导致面部肌肉抽搐[5]。此病发作呈阵发性且不规则,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此病的常用治疗方法有药物控制、肉毒素杆菌毒素注射、射频治疗、针灸和MVD 等[6]。MVD 手术目前被认为是根治原发性面肌痉挛比较有效的方法,此法主要是在显微镜下对面神经走行区进行详细探查,如发现走行异常及与面神经紧贴的血管,就将两者隔离、分开,避免神经再受到刺激或压迫[7-8]。由于术中可能容易造成血管及神经组织的损伤,所以为了术中能够精准地找到压迫血管并顺利完成解压,临床上引入了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9-10]。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主要通过对患者脑内血管及神经传导反应、神经电位的改变进行实时监测,手术中,一旦患者神经传导反应、神经电位产生变化,监测仪器就会发出警示信号提示术者[11]。治疗人员则能够在其辅助下有效避开细小神经与血管,进而减少对脑部神经及血管的损害,同时它也能够协助治疗人员更加精准地找到病变部位及责任血管,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研究组患者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患者术后即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即刻并发症发生率相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这说明微血管减压术中运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术后即刻治疗效果较好且术后即刻安全性更高,可能是因为侧方扩散反应等术中监测手段增强了术者对责任血管的辨识和对面神经、听神经的保护,这与既往的研究结果相符[12-13]。术后随访6 个月,研究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提示该监测系统对手术的远期安全性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在微血管减压术中运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效果理想,在术后即刻疗效及远期疗效均不逊色的基础上,术后即刻安全性较高,且不增加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机会,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