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春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影像中心,山东枣庄 277599)
骨肿瘤为恶性肿瘤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多发生在骨骼神经、骨骼血管、骨骼附属组织中,骨肿瘤在临床中分为恶性或良性,两种肿瘤的危险程度截然不同[1]。在临床诊断中应结合患者肿瘤病变范围、特点、骨改变情况进行判断。骨肿瘤的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无法察觉,临床漏诊和误诊情况较多,如延误治疗时机会使病情加重,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2]。目前临床诊断骨肿瘤多采用影像学检查,常用的有X 线、MRI、CT 等影像检查方法,但以上影像学检查不能有效显示骨肿瘤病灶的细微结构变化,临床诊断参考价值较低。近年来,CT 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发展迅速,骨肿瘤诊断应用趋于普及[3]。本次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骨肿瘤诊断的临床效果,报道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对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9 年2 月至2020 年8 月治疗的80 例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48 例,女性32 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49.72±10.43)岁;骨肿瘤分型情况:骨源性29 例、软骨源性22 例、纤维源性13 例、其他起源骨肿瘤16 例。所有患者均接受MRI 扫描检查,待检查后1 h 再次接受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检查。纳入标准:符合《骨肿瘤临床实践指南》相关诊断标准[4]并经临床确诊骨肿瘤患者。排除标准:①患有其他恶性肿瘤者;②认知障碍、精神系统疾病、肝肾功能异常患者;③传染性疾病患者。本次研究通过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检查方法 磁共振成像检查:磁共振成像系统(荷兰飞利浦医疗系统公司,型号:Intera3.0T)检查扫描层厚设定为5~8 mm,层距设置为0.5~1 mm,根据患者扫描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线圈,矢状位短T1 反转恢复脉冲(STIR)序列、T2 加权成像(T2W1)序列、T1 加权成像(T1W1)序列分别扫描患者,得到冠状位、矢状位、机轴状位的影像情况。CT 三维重建检查:采用64 排螺旋CT(德国西门子公司,型号:SOMATOM Sensation)对患者进行影像检查,电流设定为120 mAs,电压设定为140 kV,层厚3 mm,旋转时间0.6 s,层间距3 mm,间隔设置为1.25 mm,选用高质量模式进行CT 扫描。将扫描数据录入到图像工作站中,利用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表面遮盖技术在处理图像后重新建立体三维图像,并对不同方位进行观察。胫骨远端的骨肿瘤患者,需对胫骨近端到足趾尖端进行扫描,将数据上传到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并利用骨重建计算方式对三维重建后处理。
1.3 观察指标 将磁共振检查和CT 三维重建技术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金标准)结果进行对比,评价两种检查的诊断试验准确度。①灵敏度: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阳性的例数中,检查结果阳性者(真阳性人数)所占比例。特异度: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阴性的例数中,检查结果阴性者(真阴性人数)所占比例。②漏诊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阳性的例数中,检查结果阴性者(假阴性人数)所占比例。误诊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阴性的例数中,检查结果阳性者(假阳性人数)所占比例。准确率:检查诊断阳性例数占病理检查确诊为阳性的例数之比。准确度:真阳性人数和真阴性人数之和与受试人数之比。③结合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结果对骨肿瘤分期情况于病理诊断分期进行比较,恶性骨肿瘤分期可分为IA、IB、ⅡA、ⅡB、ⅢA、ⅢB6 期[5]。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结果质量控制:控制患者呼吸和不自主的移动,去除体外异物和体内可以去除的异物,根据检查器官和病变范围确定扫描范围,重建函数值。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 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表示,其中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非等级资料进行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种检查的准确度评价结果 MRI:灵敏度91.5%,特异度42.4%;漏诊率8.5%,误诊率57.6%,准确率71.3%。CT 扫描三维重建:灵敏度95.5%,特异度33.3%;漏诊率4.5%,误诊率66.7%,准确率67.5%。CT 扫描三维重建的灵敏度高于MRI,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115,P=0.735);CT 扫描三维重建的特异度低于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6,P=0.436)。CT 扫描三维重建的漏诊率和准确率均低于MRI,误诊率高于MRI,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0.085,P=0.771;χ2=0.265,P=0.607;χ2=0.141,P=0.707)。评价所用数据资料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的准确度评价结果
2.2 CT 扫描三维重建和病理诊断对骨肿瘤患者分期诊断情况对比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扫描对恶性骨肿瘤分期与病理诊断分期的患者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CT 扫描三维重建和病理诊断对骨肿瘤患者分期诊断情况对比
骨肿瘤发病因素较多,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分析与内外部因素均相关。内部因素与内分泌、基因等有直接关系,外部因素与辐射、化学污染、病毒感染学有关[6]。临床上多由原发性肿瘤、转移性肿瘤所构成,对较为复杂的骨肿瘤不能期望使用单一检查方法确诊,尽可能选择几种较合适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通过不断实践证明临床推断,骨肿瘤的诊断需要通过病理、临床、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不同影像技术手段有各自的特点,可通过相互补充,扬长避短,做到对骨肿瘤疾病全面认识。因骨骼生理结构的特殊性,肩胛骨、胸骨和颅骨在影像学诊断中容易出现重叠,给临床诊断增加了难度;另外骨肿瘤患者在早期无明显症状,易出现误诊或漏诊情况,耽误患者最佳治疗失机,或发生恶性转变不利于患者愈后[7]。
CT 三维重建在骨肿瘤部位表现为高密度影,并且边界清晰,存在长轴平行或骨纹理特征,恶性肿瘤会出现钙化表现的颗粒状物质,并在骨连接处较多见,临床中又被称为三维表面遮盖成像技术,不仅能够准确辨别像素信息,还可以获取特定的三维重建图像,效果显著,另外,还能够通过旋转寻找最佳的观察方位,可以局部放大或旋转图像来观察,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显示,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利证据。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是近些年兴起的影像检查方法。随着三维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能够利用计算机从X、Y、Z 三维坐标轴方面建立立体图像,通过三维重建获得更为清晰的生物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可采用特殊阈值对像素信息进行判断,通过骨组织、角度等信息对其进行擦除和勾画,以删掉重叠的组织使骨组织和周围组织的关系更加密切,将骨肿瘤病灶部位清晰呈现。另外,不同类型的骨肿瘤在CT 影像上的表现也不同:恶性肿瘤通常会伴有出血、钙化情况,病灶位于骶椎位置时,在图像上多表现为偏前倾的溶骨性破坏,且骨质边缘边界不清,肿瘤边界较清晰。患者存在直肠、膀胱等软组织受到压迫的情况时,临床检查中需要根据肿瘤类型进行分型诊断[8]。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检查除特异度略低于MRI 外,其灵敏度、漏诊率、误诊率、准确率与MRI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扫描对恶性骨肿瘤分期与病理诊断分期的患者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者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这说明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诊断在过程中临床诊断准确性与MRI 相似,并且能对肿瘤分期进行判断,根据患者恶性骨肿瘤的分型和分级进行诊断。由于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比MRI 成像时间更短,能够更早明确患者病情,减少治疗延误的机会。相关研究显示,通过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后骨肿瘤影像诊断应用探讨中对骨肿瘤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采用磁共振检查和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后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磁共振检查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76.5%,明显低于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诊断准确率85.3%,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方法对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断更有优势,其能客观反映骨肿瘤患者的病情,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9]。
综上所述,骨肿瘤影像诊断采用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方法效果理想,其能够快速客观体现出骨肿瘤病变处的三维特点,诊断准确性与MRI 扫描相似,且缩短临床诊断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