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点睛”术 报纸方生辉

2021-10-12 07:06杨英春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标题报道点睛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传统平面媒体的党报,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在新媒体铺天盖地的今天吸引读者的目光,进一步扩大党报的读者群,从而更好地发挥党报的政治引领和舆论引导作用?这要求党报编辑不断增强读者意识,从读者的阅读习惯出发,苦练内功、提高本领,掌握更多“点睛”之术,让标题抢眼抓人、报道出新出彩、版面鲜活灵动,把党报打造得既有“颜值”又有“气质”,读来如食甘饴、如沐春风,从而真正留住讀者。

关键词:党报;编辑;“点睛”;标题;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6-0201-03

编辑部门是一张报纸的总装车间,第二天的党报能否安全优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抓住读者的眼球,让读者“悦读”、深读、爱读,党报编辑的功力至关重要。也就是说,编辑的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报的质量。笔者认为,判断党报编辑是否资深,是否有真水平,不能看他上了多少年的夜班,“枪毙”了多少稿件,而要看他用匠心润色出了多少精品,打磨出了多少力作,构思出了多少精品版面[1]。

党报编辑的工作是策划选题、精选文图、把关润色、谋篇布局。要想让党报第二天高质量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眼前一亮,编辑要对整个流程做到“点睛”有方。概括起来,编辑主要得在七个方面下功夫。

一、主题思想上“点睛”

新闻的政治性和倾向性通常都很明显,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赞成什么,排斥什么,一定是态度鲜明的,决不能模棱两可,云里雾里,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笔者在编辑部门上夜班5年来,经常看到记者或通讯员因缺乏对党的大政方针的把握,对政策了解不深不透,或因对大局和基层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一知半解,写出的稿件立意不新、不深、不高的情况。尤其难以把控一些事件表面看似较小,但蕴含较大新闻价值的稿件。这相当考验党报编辑的功力,需要党报编辑站在“高处”想问题,帮记者提炼主题,在主题思想上“点睛”,揭稿件之旨,使稿件主题鲜明,内容深化,思想生辉。

以荣获新疆新闻奖一等奖的稿件《昔日围着锅台转 今天握上方向盘 墨玉县一村庄95名妇女考驾照》为例,原稿《墨玉一村庄95名女性考取驾照》的主要事实是墨玉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端,以前妇女很少抛头露面。这些年,墨玉县扎瓦镇托格拉亚村很多妇女走出家门考驾照。在如今这个年代,村里的一些妇女考驾照算不上什么稀奇事,可这件事发生在地处偏远、刚刚脱贫摘帽的墨玉县,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其意义非比寻常。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民族团结……南疆大地,处处可见现代新风,处处都有可喜变化。托格拉亚村妇女考取驾照犹如知秋一叶,能让人们看到南疆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各族群众崭新的精神面貌。基于此,笔者与记者进行多次沟通,建议记者围绕托格拉亚村妇女以前不能抛头露面,围着锅台转,到现在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纷纷出门考驾照,自主就业创业,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这个主题来写,并帮记者修改了标题和导语。此稿见报后,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此稿在客户端发布后,大批网友纷纷点赞。一位网友留言:“当年围着锅台不出门,如今手握方向盘奔富路,她们的样子真美!”

二、新闻价值上“点睛”

党报编辑得像孙悟空一样练就火眼金睛,在选稿用稿时,第一眼就要看出稿件有无新闻价值。很多时候,由于记者经验不足或对新闻事实的价值判断不准,在写作时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被淹没。面对此情此景,党报编辑得有沙里淘金、拨云见日的功力,千方百计把那些最有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然后将这些最有用的信息回炉再造。

记得两年前,一位记者采写了一篇关于巴楚县牧民易地搬迁的稿子。笔者编辑时,发现稿子中有“为确保稳定脱贫,当地多措并举帮助搬迁户就近就地就业。截至目前,已实现‘一户一人就业’‘一户多人就业’”这样一段话。在南疆,想让农牧民搬迁容易,但想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则难上加难。南疆四地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笔者认为,为确保稳定脱贫,喀什地区巴楚县多措并举帮助搬迁户就近就地稳步实现就业这件事本身新闻价值就很高,把这个典型挖掘好,无疑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具有示范意义,于是立马与记者沟通,要求瞄准搬迁户就近就地稳步实现就业这个主题迅速补采补写这方面的内容,并将标题改成《巴楚易地扶贫搬迁户有活干有钱挣》。此稿见报后,收到一致好评,并荣获新疆新闻二等奖。

在编辑工作中,以上情况屡见不鲜,党报编辑需要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秉持工匠精神,在上夜班时耐得住烦、沉得住气、静得下心,精准找到稿件中的“触发点”“引爆点”,精心为记者和通讯员做好嫁衣,让报道柳暗花明、拨云见日。

三、标题制作中“点睛”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读者打开报纸, 先看什么,眼睛在报纸上停留多久,完全取决于标题是否精彩。精做巧做标题对新闻稿件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画龙点睛,考验党报编辑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

那么,如何擦亮新闻的“眼睛”,把标题做得准确、生动、接地气?当今时代,生活节奏加快,编辑在制作标题时要顺势而为,尽量迎合读者心理,直奔主题,多做实题,少做虚题,能少用一个字绝不多用一个字,能用主题说清楚,就不要做引题、副题,要让读者一目了然,避免华而不实。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笔者在编稿时对标题制作下了不少功夫,付出了不少心血,在标题制作时尽量直奔主题,简洁平实,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绝不用两句话,能用七个字概括的决不用八个字。2021年6月4日晚上,笔者看到“沿着高速看新疆”栏目的一篇稿子,原标题为《从荒原到油城 从油城到“游城”(引) 荒原油城觅“游韵”(主)》,通读完这篇稿件,经过仔细推敲,笔者认为原标题太啰唆,不抓人,不如改成《克拉玛依:油城变“游城”》。稿件经修改见报后,很多同行都称赞该标题做得好。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将《水域治理畅通循环博斯腾湖变绿了》改成《治理水域畅通循环博斯腾湖更“健康”了》,将《守着沙山过滋润生活》改成《沙山变金山生活更滋润》,将《昭苏县阿克奇村:因“天马节”火起来的旅游村》改成《“天马”奔腾日子欢腾》,将《开出“金药方” 种好中草药》改为《种好“苦草根” 尝到“甜滋味”》,将《我区“电力+北斗”精准服务系统投运》改成《我区“电力+北斗”精准服务系统投运电力巡检有了“千里眼”》,将《朵朵棉花托起好日子》改成《洁白棉花托起火红日子》等等。制作这些标题时,笔者思虑再三,一改再改。尽管不能使每个标题都让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但至少使其比原标题更简洁、更形象、更生动、更吸睛。

唐代詩人贾岛作诗“推敲”的故事成为千年流传的美谈。作为党报编辑,工作不能满足于不出错、一般化,而要下足功夫“炼字”,彻底摒弃工作味、文件化、概念化、口号化的“万能”标题,做到字斟句酌细推敲,语不惊人死不休,力求标题“真、短、准、巧、新”。

四、体裁形式上“点睛”

报纸讲究体裁形式与内容高度契合,相得益彰。一篇好稿件,就应该做到体裁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可在现实中,编辑会碰到很多文体不符、对新闻价值表现不佳的稿件,这就需要编辑在体裁形式上加以修改调整,有时甚至要动“大手术”,把几千字的长篇通讯精简成几百字的消息。

以荣获新疆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格库铁路阿尔金山隧道绿色施工 “除了隧道,我们不留任何痕迹”》为例,阿尔金山隧道是格库铁路的重点控制性工程,原稿是记者花了较长一段时间采访写成的一篇近3000字的通讯,原标题是《格库铁路阿尔金山隧道贯通纪实》。记者把重要稿件当成一般稿件来写,而且立意不新,站位不高,主题不突出。如果稿件这样刊发,没有突出生态文明这个重大主题,影响力不大,将留下遗憾。笔者经过仔细阅读,找出了原稿中的关键词“绿色施工”,还有项目经理说的最关键的一句话“除了隧道,我们不留任何痕迹”。与值班主任商量后,将标题改为《格库铁路阿尔金山隧道绿色施工 “除了隧道,我们不留任何痕迹”》,接着又删繁就简,去粗取精,把近3000字的长篇通讯改成不到千字的消息。稿件见报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不仅荣获了新疆新闻奖一等奖,还被新疆记协推荐参评中国新闻奖。

五、用版面语言“点睛”

版面就是报纸的脸,从这张脸上,可以看出编辑的思路和功力。一个精心编排的版面能直接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让读者在美的形式氛围中收获丰富的信息。如果版面编排不匠心独具,比较随意、粗糙,不精心、不美观、不和谐、不便于阅读,会直接降低党报的可读性和传播力,进而影响党报的宣传效果。

版面语言是相对于版面内容而言的版面表现形式,是版面特有的表现手段,运用版面语言为新闻“点睛”应成为党报编辑的看家本领之一。

2020年7月8日,编前会安排的次日报纸一版头条是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二条是自治区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精神,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反响稿和本报评论员文章都安排在二版。笔者认为,一版应该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的毕业生回信这个重大主题进行谋篇布局,通过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自治区党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回信精神、本报评论员文章、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学生看到回信反响等新闻元素板块,图文并茂地组织版面。得到值班总编认可后,笔者将原定在二版刊发的反响稿《最珍贵的毕业礼物最美好的人生寄语》和本报评论员文章《在扎根奉献中书写人生华章》以及配发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看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照片调到一版,并精心编排版面。见报后,很多同行打来电话,说当天的《新疆日报》一版主题集中,视觉冲击力强,看完让人赏心悦目,受到激励鼓舞。

最终,稿件《最珍贵的毕业礼物 最美好的人生寄语》荣获新疆新闻奖,该版面也被评为第三十一届新疆新闻奖报纸版面一等奖。评委认为,该版面题材重大,编排处理得当,新闻脉络清晰,布局分类有序,文图相得益彰,版面舒朗大气,“气质”与“颜值”俱佳。

六、巧用图片“点睛”

很多时候,千言万语比不上一张好照片,在版式呈现上,图片的作用特别突出,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强,往往成为读者的第一焦点。在版面中运用好图片,不仅可以美化版面,而且可提高版面质量,让读者在视觉美的享受中愉悦地获得信息。

新媒体时代,广大读者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需求进一步强化,对图片的质量要求也大大提高。因此,党报编辑的视觉化思维越来越重要。新闻图片是构成报纸版面视觉中心的主要元素,编排一张自带丰富画面语言的新闻图片,并为之拟定一个抓人的标题,是高质量版面的标配,也是实现党报传播效果最大化、最优化的重要途径。新闻图片的标题能够展示内容、揭示内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令人怦然心动,过目不忘[2]。

2021年7月20日,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多年来,河南省对口支援哈密市的举动,被各族群众铭记在心。听说河南遭灾,哈密市各族群众迅速行动,连夜赶制爱心馕支援河南。22日晚,笔者上班时,通讯员发来一组照片,照片的原标题是《哈密赶制百万个爱心馕支援河南》,反映哈密市伊州区香馕食品产业园的500多名工人主动放弃古尔邦节休假全部到岗赶制爱心馕一事。笔者觉得这个主题不错,事迹很感人,但图片标题太长,也很平淡。思来想去,笔者将图片标题换为《倾“馕”相助》,然后在版面底部配了张馕装好后连夜运往河南的照片,版面一下子活了起来,变得更加吸睛。

2020年10月21日晚,笔者在采编平台看到一张照片,标题是《木垒县照壁山乡平顶山村万亩冬小麦长势喜人》,说明是“10月19日,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照壁山乡平顶山村万亩冬小麦长势喜人。小麦和雪绿白相间,吸引游客驻足拍摄”。一看照片,小麦和雪绿白相间,不就如调色板一样吗?笔者随即将图片标题改成《大地调色板》,并在图说中加入相关内容。一张(组)好图片、一个好标题,不仅能为版面增光添彩,而且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眼球,增强党报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从而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七、配发短评“点睛”

配文短评是党报版面中不可或缺的要件,是编辑对新闻有较全面的了解及对新闻价值有准确的判断后,代表党报作出的观点陈述,能旗帜鲜明地表明编辑的观点和情感。

一篇精彩的短评无疑能为文章锦上添花,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能为党报版面增量、增色,起到更佳的舆论引导效果。因此,用短评来为某篇稿件或版面“点睛”,是最见编辑功力的[3]。

2021年4月13日晚上,笔者在“沿着高速看新疆”栏目看到《小菌菇走向内地大市场》这篇稿件,写的是位于皮山县木吉镇萨依巴格村的皮山县食用菌产业园种出的香菇、海鲜菇等,沿着吐和高速运往武汉、广州、深圳、上海等地的广阔市场。偏居一隅的和田曾经是“口袋底”,然而由于高速通达,全国各地的客商瞄准这里,招商引资迈入“百亿时代”,各类产品运进来、送出去也越来越便捷,几年间就变成了“聚宝盆”。笔者有感而发,配发短评《“口袋底”到“聚宝盆”》,滴水见太阳,寥寥数笔,一下把“沿着高速看新疆”这个栏目的主题点了出来,为《小菌菇走向内地大市场》这篇稿件增色不少,也使版面变得更加丰富多元。

当然,并不是每个编辑都有写好短评的本事,但只要编辑有这方面的意识,完全可以跨部门合作,跟写评论的记者联手,把短评配好,也不失为一种好策略、好方法。

八、结语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面对新媒体的严峻挑战,党报编辑必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以积极的态度更新自己的理念,树立用户思维和精品意识,用工匠精神炼好自己独到的“点睛”术,拨动读者心弦,让党报出新、出奇、出彩,不断增强党报的黏性,广泛吸引读者,进一步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扩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参考文献:

[1] 封聪.全媒体时代报纸版面编辑创新研究[J].记者观察,2021(11):42-43.

[2] 何福安.新闻图片编辑如何“画龙点睛”?[J].传媒评论,2019(04):82-83.

[3] 向湘龙.党报配文短评如何画龙点睛[J].新闻论坛,2020(01):71-72.

作者简介:杨英春(1977—),男,广西桂平人,本科,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力。

猜你喜欢
标题报道点睛
名师点睛(9)
让人物“动”起来
画“狮”点睛
“轴对称”复习点睛
故事,让学生语言能力有效提高
浅析新闻标题翻译
做好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几个有效途径
“三农”报道如何“精准”
巧拨千斤解“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