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
[摘要]新媒体影响高校思政教育方式,“四史”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在其教育过程中利用好新媒体至关重要。笔者通过从主体、资源和环境三个方面对新媒体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总结新媒体融入高校“四史”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主体意识欠缺,专业能力不强;信息良莠不齐,内容形式单调;教育环境欠佳,机制体制不健全,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培育“四史”教育队伍,促进主体协同;丰富“四史”教育内容,创新传播途径;优化“四史”教育环境,构建生态体系等实现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四史”教育;“四史”教育有效性;路径
2020年1月,习近平總书记在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四史”结合起来。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中强调,要组织好青少年的“四史”学习教育活动,用好网络平台,发挥融媒体优势。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在全面推进高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四史”教育必须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四史”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政治观,感悟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制度的优越性、理论的创新性[1],并通过“四史”学习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和力行,培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的新时代爱国主义青年。
2021年2月,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70.4%,从职业结构来看,学生网民占比最多为21.0%,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占比99.7%[2]。当代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其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等深受网络影响,以网络技术应用为核心特征的新媒体在思想引领、舆论引导、新闻宣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校研究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四史”教育十分必要。
一、研究现状
关于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从内涵、关系、载体等方面阐释新媒体环境下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等方面。而关于“四史”的研究成果,主要围绕“四史”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契合性,“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逻辑、时代价值、难点、问题、方法与路径,“四史”所蕴涵的精神实质等内容展开。因此,高校如何运用新媒体提升其在思政教育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推动思政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这需要其不断思考与探索。
二、新媒体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平台、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四史”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课题,发挥新媒体在“四史”教育中的作用,符合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要求。
(一)主体可行性
新媒体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主体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专门从事高校新媒体运营的宣传队伍;二是从事“四史”教育的思政工作队伍。前者主要包括参与学校、院系、班级、社团等组织机构的“两微一端一抖”宣传平台的管理、运营、维护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后者主要包括党政学团部门及领导干部、思政教师、辅导员等从事思政教育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高校新媒体运营与高校“四史”教育主体的目标相同,两者都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旨在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大学生。高校新媒体运营与“四史”教育主体的教育内容交叉契合。高校新媒体宣传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党的最新政策理论和方针,其目的是筑牢高校思想阵地。“四史”教育作为当前思政工作的重点之一,是高校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精神,增强思政教育时代性的重要抓手,两者紧密相关,高度融合。
(二)资源可行性
新媒体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资源分为平台资源和教育资源。平台资源是指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数字电视媒体等为传播媒介的高校新媒体平台。教育资源是指高校“四史”教育资源相关的文字、图片、录音、影像等资料。
高校新媒体平台与传统媒体相得益彰,并且高校基本形成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数字电视媒体为主要载体的传播平台,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仍发挥重要作用。依托新媒体平台,高校的门户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今日校园、易班等新媒体平台构成的传播生态矩阵初显规模,极大地拓宽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渠道。高校“四史”教育资源包括实物资源和网络数字化资源,并且新媒体技术可以将实物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另外,“四史”资源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内涵丰富,包括高校的校史馆、革命先烈纪念馆、博物馆等地方的馆藏资料,以及与“四史”相关的影视剧、舞台剧、著作等文化资源。
(三)环境可行性
新媒体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环境是指新媒体在高校“四史”教育过程中产生作用的影响因素的集合,包括制度环境、组织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其中,制度环境是指运用新媒体开展与“四史”教育有关的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的总和。组织环境是指运用新媒体进行“四史”教育信息生产、加工、传递、使用和监督的各级组织机构的总称。文化环境是指对运用新媒体进行“四史”教育的看法、态度和行为习惯的总称。技术环境是指运用新媒体对与“四史”教育相关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
首先,新媒体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制度环境正在逐渐形成。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强调,要“加强网络育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也指出,“要切实构建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其次,新媒体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组织环境初步形成。由高校党委宣传部、新媒体中心、易班工作室等组成的高校新媒体管理机构和院校两级的“两微一端一抖”运营团队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高校新媒体组织架构,以及由各级党委、团委、马院等部门及其下属职工构成的高校“四史”教育组织架构已经成熟。再次,新媒体逐步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文化环境。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常态,高校教师对新媒体的认可度显著提高。以“四史”教育为主题的经典诵读、知识竞答、主题征文、专题推送等活动纷纷开展,全国高校掀起“四史”学习的热潮。最后,新媒体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技术环境正在持续改善。高校各部门通过自主研发、外包等方式,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融入高校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之中,如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抖音公众号、今日校园、易班等。
三、新媒体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挑战
信息化时代下,高校必须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功能,才能让“四史”教育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之效。然而,新媒体要真正融入高校“四史”教育全程之中,还面临主体意识欠缺,专业能力不强;信息良莠不齐,内容形式单调;教育环境欠佳,机制体制不健全等挑战。
(一)主体意识欠缺,专业能力不强
首先,从事高校新媒体运营的宣传队伍多为技术类人员,其虽具有较为专业的新媒体平台运营管理技能,但思政意识较为薄弱;而从事“四史”教育的思政工作隊伍多为党政部门人员和思政专业教师,他们则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政素养,但运用新媒体的意识有所欠缺。其次,高校新媒体运营队伍的思政教育能力不强,而高校“四史”教育思政队伍运用新媒体的能力不强,两者未能有效协同、取长补短。最后,高校学生的“四史”学习意识不强,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辅导员作为与学生联系最多的一线教师,由于其专业多元化,缺少相关专题培训,思政教育能力和新媒体使用能力参差不齐,尚未形成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二)信息良莠不齐,内容形式单调
信息化时代下,新媒体具有交互、个性、即时、共享、海量以及社群等特点[3]。首先,新媒体的“去中心化”在丰富“四史”教育内容的同时,也造成网络内容庞杂,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甚至有些媒体平台为了“吸粉”、增加浏览量,从而发布虚假信息、网络谣言等不良信息。其次,高校新媒体对“四史”的宣传主要采取“图片+文字”的形式,如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进行推送,或者以讲座、课堂教学、电影等方式进行“四史”教育。其内容单调乏味,对学生吸引力较低,加之教育者单向给学生传输知识,教师主导话语权,学生互动参与度低,育人实效差。
(三)教育环境欠佳,机制体制不健全
一是新媒体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制度环境尚未形成体系。高校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要求分散在各类文件之中,没有发布专门的文件指导学校各部门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且高校仅仅简单下发中央的有关政策文件,并没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提出细化方案,从而导致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二是新媒体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组织环境协同性不高。高校新媒体运营管理职能机构与高校“四史”教育组织机构,只是简单的“四史”内容发布者和“四史”内容供给者的关系,两者独立运行,缺少全面、深度的合作,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管理机构,导致新媒体融入“四史”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陈旧,缺少创新性。三是新媒体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文化环境有待深化。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在客观上促进了新媒体在高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但许多年龄偏大的教师仍不习惯使用新媒体进行教学。同时,年轻教师在“四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政治素养不高。再加之,学生“娱乐至死”的观念较为普遍,他们习惯于使用新媒体浏览娱乐八卦、影视剧等,对“四史”学习意识不强,缺乏历史思维。四是新媒体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技术环境亟待改善。高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地域差距大,这与高校财政水平息息相关。中西部高校资金不足等原因影响了新媒体技术、系统和平台的配置率。此外,部分高校新媒体平台的系统相互独立、兼容性差和集成度低,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没有形成新媒体生态矩阵,以致其“四史”教育效果不佳。
四、新媒体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实现路径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4]。“四史”教育作为高校当前以及今后的重要思政教育内容,高校在“四史”教育中也需要克服困难,通过培育“四史”教育队伍,促进主体协同;丰富“四史”教育内容,创新传播途径;优化“四史”教育环境,构建生态体系等途径,以新媒体助力高校“四史”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培育“四史”教育队伍,促进主体协同
首先,高校要转变新媒体环境下的育人工作理念。高校要树立“以新媒体育时代新人”的教育理念,思政工作队伍要提升媒介素养,新媒体运营队伍的要持续提升思政素养。其次,针对思政工作队伍不熟悉新媒体技术,而新媒体技术队伍又缺少思政经验的问题[5],高校要推进思政工作队伍与新媒体运营队伍的深度协同,通过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并分别派驻专家组定期开展思政和新媒体培训交流会,来提高思政工作队伍的新媒体技能和新媒体运营队伍的思政能力。另外,高校要围绕“四史”挖掘思政元素,并将新媒体融入其中,改变“四史”内容与新媒体嵌入缺乏新意的局面。再次,高校要开展辅导员新媒体素养培训,鼓励辅导员积极进行新媒体德育实践。另外,高校要积极发挥新媒体学生团队的榜样力量和意见领袖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四史”的积极性。最后,高校要形成党委领导,党(团)组织、宣传等部门参与,并调动学生(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等群体共同参加的“四史”教育主体协同体系[6]。
(二)丰富“四史”教育内容,创新传播途径
首先,高校要整合“四史”教育资源与新媒体资源,形成新媒体育人合力。具体来说,“四史”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秉承“内容为王”的理念,严格审查内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四史”教育全过程,并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道德观、媒介文化观等观念的引导,将“四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文件、重要人物等内容,通过新媒体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如热播的《觉醒年代》、全国大学生“同上‘四史’思政大课”“四史”知识问答等。其次,高校要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学习强国、易班、今日校园等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平台,形成多平台、 全方位的“四史”传播矩阵。高校要设计满足碎片化阅读需求的内容,多以短视频的形式大力宣传“四史”知识,搭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平台,改变单向知识传授的模式,充分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和话语权,占领“四史”教育阵地的制高点[7]。
(三)优化“四史”教育环境,构建生态体系
首先,新媒体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制度包括新媒体平台运营管理的政策,以及高校“四史”教育的措施。其中,新媒体运营管理的政策涉及信息发布、信息传播、信息监管等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应出台针对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规范的法律法规,同时要发布“四史”教育的指导纲要,为高校“四史”教育提供政策导向。其次,高校要建立新媒体与思政部门的联合办事机构或委员会,由校领导牵头,实行跨组织挂职交流学习,改变部门间“条块分割”的状态,建立扁平化的新媒体思政中心,进一步加强院系、社团新媒体中心的合作交流,形成良性互动的组织生态。再次,高校要持续强化“四史”教育的宣传,通过新媒体平台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四史”知识,激发全员学“四史”的热情。另外,高校可以举办信息化教学技能竞赛和开办网络素养培训班,进一步强化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最后,高校要组织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开发思政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借助微博、微信公众号、易班、“中国大学生在线”等新媒体平台,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四史”教育传播生态矩阵,最终形成以制度为引领、组织为依托、文化为动力、技术为保障的高校“四史”新媒体生态系统。
五、结语
信息化时代下,新媒体已经深深地融入各行各业之中,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掀起了教学方式改革的浪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使得“线上”教学模式变得普及。在“四史”教育作為高校思政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情况下,高校充分发挥新媒体在“四史”教育中的功能,能极大地提升“四史”教育的效果,让大学生鉴古知今、学史明智,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主要从主体、资源和环境三个维度对新媒体融入高校“四史”教育的可行性、面临的挑战和实现路径展开讨论,以期为高校利用新媒体开展“四史”教育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虞志坚.“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逻辑[J].江淮论坛,2020(06):17-21.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21-02-03)[2021-05-03].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84/202102/t20210203_71364.htm.
[3]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5] 李杨,孙志勇,李艺潇.新媒体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1):32-34.
[6] 汪馨兰,戴钢书.创新与发展: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02):78-80.
[7] 刘冲,王梅.新媒体、新时代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19(07):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