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良
[摘要]图书质量是出版行业常抓不懈的监管重点,更是专业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新发展阶段下,专业出版社必须重视和直面自身存在的图书质量问题,结合专业特殊性从处理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关系、质量意识、编校队伍、管理制度等方面深度剖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作为出版黄河图书最权威的专业出版机构,黄河水利出版社通过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严守底线,加强选题管理,注重质量意识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建立完善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在图书质量管理方面积极探索与创新,以期为聚焦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出版界同仁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出版社;图书质量;保障措施;高质量发展
图书质量是出版社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关系党和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大局。2019年1月1日施行的《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中指出,图书质量是重中之重,占了社会效益考核指标体系的一半权重[1]。专业出版社的专业性较强,但出书规模及自身的经济实力不具备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其只有重视出版质量,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专业特色,才能在专业出版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新时代专业出版社必须正视图书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保障措施,才能顺应时代发展,铸造文化精品,提高市场竞爭力,保持高质量发展。
一、图书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出版行业发展体量的增大和新老人员的更替,图书质量常存在一些普遍问题。2004年12月,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指出,图书质量包括内容、编校、设计、印制,4项均合格的图书,其质量属合格;4项中有1项不合格的图书,其质量属不合格。
在内容质量方面,部分图书存在选题重复和缺乏原创性;三审环节政治把关不严;稿件的科学性、艺术性和知识性不强,内容粗制滥造;未按规定履行重大选题备案程序等问题。
在编校质量方面,由于编校程序复杂,涉及作者、编辑、校对等人员,相关工作人员稍有工作责任意识淡薄就易造成质量问题,这也是图书质量管理的难点。从主管部门质检情况看,专业图书编校质量主要存在文字性差错、逻辑性差错、书稿结构性问题、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文中表述前后不一致和不符合学术图书出版规范等问题。
在设计、印制方面,部分图书存在版式设计前后不统一的问题,并且随着技术发展,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材料、设备、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图书装帧、印制中,而有时印制环节质量监控落实不到位,会导致图书字迹模糊、书页错误等问题。
二、专业出版社图书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专业出版社图书存在质量问题,既有外部因素,也有专业出版社的自身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部分专业出版社未能正确处理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关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专业出版社在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出书数量与质量等关系上出现偏差。其未对选题数量和质量进行控制,造成出版规模与编辑能力不匹配的问题。部分出版社为提高经济收入,扩大出书规模,将图书出版专业范围进一步拓宽,但其编辑人员专业知识结构未有相应调整。没有专业编校队伍的支撑,出版社跨领域、跨学科出书,难以保证图书质量,导致出版图书数量与质量之间产生的失衡现象愈加严重,给图书质量带来隐患。
其二,部分人员对图书质量问题,特别是编校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质量意识和质量观念模糊。图书不是一般的物质产品,其对质量有较高的要求。图书质量出现问题,轻则影响出版社的品牌形象,造成经济损失;重则会影响出版社的生存和发展。尽管出版社不断强调图书质量,但仍有部分人员没有真正认识到图书质量对出版社发展的重要性,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模糊。特别是对专业面较窄的学术专著,部分人员片面地认为学术专著的读者少,出现质量问题影响小,从而缺乏对图书质量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其三,编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参差不齐,并且单位内人员流动频繁,编校队伍不稳定。在专业出版社工作的编校人员专业教育背景、学历等差别较大,在编校过程中发现和纠正问题的综合素质不一,特别是在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容易导致编校质量参差不齐。专业出版社受图书市场激烈竞争的影响,单品种图书发行量小,产生的经济效益低,以致出版过程中编校费标准低,对以绩效工资为主要收入的编校人员来说,工作量大而收入低,使得他们对发展前途失去信心,从而造成人员流动频繁,这对图书出版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
其四,部分编辑对职业培训工作不够重视,其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受编校人员流动频繁的影响,一些新编辑没有经过严格的岗位培训,直接投入工作一线,职业敏感度低,对稿件中存在的差错难以有效甄别和消除。另外,一些编校人员不注意平时的学习积累,对相应图书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对新的行业标准规范不了解,这也会影响图书质量。专业出版社在社内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少,这也导致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其五,部分专业出版社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管不严格。对图书质量管理,专业出版社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如出版流程管理制度和质量奖惩制度等。但随着经济压力的增大,图书出版规模不断扩大,出版周期不断缩短,有时不能严格按照相关条例和规定进行操作。例如,部分出版社的图书印前编校质量检查制度、出版样书质量检查制度未能很好落实,使得其不能及时发现图书印制质量问题。由于图书编校质量奖惩制度不完善,对编校人员未能起到约束和激励作用,从而导致编校人员对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内在动力不足。
三、图书质量问题的应对措施
黄河水利出版社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管、主办的,以出版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黄河文化类图书为主的专业科技出版社。其本着“服务主业、突出特色、严格质量、多出精品”的宗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多年来深度开发黄河相关选题,在质量上不断突破和跨越,初步形成了主体性的黄河书系,出版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专著,并且多种图书获得国家级重要奖项,包括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中国图书奖等,在水利行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也使其成为宣传“治黄”成就、弘扬黄河文化、推广“治黄”科技成果,推动“治黄”科技进步的重要阵地,为“治黄”工作和水利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出版黄河图书最权威的专业出版机构,黄河水利出版社高度重视图书质量工作,近年来其在图书质量管理方面积极探索与创新。
(一)全力防控出版领域意识形态风险,严守质量底线
出版社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确保入脑入心、落地生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堅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出版工作,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并坚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严守出版纪律,切实履行好出版工作者肩负的职责,坚持图书的导向正确、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确保内容生产安全。
(二)加强选题管理,正确处理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的关系
专业出版社的选题专业特色明显,其应该根据自身的专业和特色,加强选题的源头管理,控制总量,优化选题结构,加大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类选题的开发力度,打造出版文化品牌。一方面,出版社应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和选题论证,策划适销对路的图书产品,适度压缩出版规模,严格控制一般性图书选题的数量,不上报超出出版范围的图书选题,从而为提高出版质量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出版社要在重点出版方向上集中力量,加强选题调研,扩大出版规模,提高选题集中度,强化出版特色。专业出版社要正确认识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发展,将发展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三)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图书编校质量管理
其一,编辑要强化质量意识,提升图书编校质量。专业出版社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中立足,必须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黄河水利出版社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过硬的图书编校质量作为参与专业图书市场竞争的法宝。因此,黄河水利出版社多次强调质量意识,从上到下灌输质量工作的重要性,强调执着专一、精益求精、尚新求新的工匠精神。全社员工只有从理念上充分认识图书质量的重要性,才能在出版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3-4],进而在专业领域精耕细作,使图书编校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其二,出版社要修订、完善编校流程管理制度,并加大落实力度。编辑校对是出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图书的编校质量。在此过程中,编辑必须严格执行责任编辑制度和“三审三校”制度。在编校流程管理制度中,出版社要明确审、编、校各个环节的岗位职责、工作重点和质量要求,严格按照出版流程执行,严禁跨环节运行。对重点图书及印量较大的图书,出版社还应增加审次和校次,或者约请外审专家审稿,切实保证编校质量。同时,根据专业特点和组稿要求,出版社还应增设稿件进入出版流程前的审稿环节,把好稿件的内容关。另外,书稿交到出版社,进入编审程序前,组稿编辑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根据选题要求做好编前审稿工作,对不合格的书稿及时退改,待书稿修改达到出版标准或编写要求后,再进入编辑环节,保证书稿在编校过程中不进行大量删改,这样既能保证出版质量,又能缩短出版周期,节约成本。
其三,出版社要重视培养作者队伍和外审专家。图书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专业水平和治学态度。专业出版社要注意收集研究与出版社出书方向有关的选题信息,了解相关学科发展情况及图书出版情况,联系一批高素质的作者,培养自己的作者队伍。同时,在组稿和书稿编写过程中,编辑应保持与作者的沟通和联系,认真做好书稿编写服务工作,从源头上保证书稿的内在质量。专业图书的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较高,比一般图书的编校难度大,编校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针对这种特殊情况,专业出版社需要邀请相关专业的外审专家对稿件质量进行评价,提出相应修改意见和建议,真正地从专业方面把关。
其四,出版社要注重编校人才队伍建设,为提高编校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专业出版社的发展需求和人才结构,出版社要有针对性地培养编校人员的综合素养[5]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引导其关注图书出版全过程,使其成为出版行业的行家里手。同时,出版社应积极组织编辑参加国家新闻出版署要求的每年最低90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并结合专业出版社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出版法律法规、专业规范标准、社内规章制度的培训,请行业内有经验的专家对专业科技书稿中常见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进行讲解。此外,出版社也可以组织编校、设计人员对编辑、校对、封面设计、印刷各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研讨,并通过集中学习、培训、现场考察、交流研讨等多种方式,不断增强编校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
其五,出版社要修订、完善图书质量奖惩制度。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如在图书质量奖惩制度中融入竞争、考核等机制,引导员工树立积极正面的工作态度,激励他们做出更多、更优秀的精品图书。除了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每年的图书质量检查,出版社还应每半年进行一次质量检查,并召开全社会议,通报图书质量检查结果,对检查中编校质量合格的编辑和校对人员进行奖励,对检查中出现编校质量不合格的编辑和校对人员进行相应处罚,并对连续出现质量问题的责任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调整工作岗位。
(四)畅通出版环节,加强印前质检和印制质量
监控
图书出版中间环节多、程序烦琐[6]。制度管理是确保图书出版质量的根本。为确保图书质量,各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出版社应详细地制订图书出版过程的质量控制办法,各个环节均实施责任制及负责人签名制。这些措施的实施,因责任明确,既避免了中间环节之间不必要的矛盾,还节约了各自的时间。另外,出版社还应加强印前把关,安排专职质检人员对图书编校过程和印前编校质量进行检查,查漏补缺,并确保其日常化,同时增加质量反馈工作环节,形成后环节对前环节的质量评估,并作为对编校人员考核的依据,提高编校人员做好质量工作的自觉性。最后,印制质量管理人员要加强与印刷厂的沟通与交流,严格落实印刷样书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印刷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并且不定期开展入库图书印制质量抽检工作,及时向印刷厂反馈问题,进行整改。
四、结语
图书质量是出版行业常抓不懈的监管重点,更是专业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专业出版社在正视自身图书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剖析其原因后,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加强选题管理,注重质量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以达到提高图书质量和促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宣部印发《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EB/OL].(2019-03-11)[2021-06-18].https://www.sohu.com/a/300543010_210950.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1.
[3]杨松超.浅析图书编辑工匠精神[J].中国出版,2021(07):49-51.
[4]李锋,匡敏.坚持正确导向,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图书质量—科学出版社图书质量管理探索与实践[J].中国出版,2021(08):14-17.
[5]洪梅.探析新时期图书编辑应具备的素质[J].采写编,2021(02):153-154.
[6]王兰玉.规范出版流程管理,提升图书质量[J].传播与版权,2021(01):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