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萍 董海霞
◆摘 要:关于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一直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热议。近来,关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文“西化”的问题又掀起了中国教育问题的一轮高潮。这一问题可以体现出在世界文化交融的同时,也有不少人产生了担忧。面对社会的重压,教育部也给出了明确的说法,但却始终没有压住舆论的风波。在当今社会,“西化”是一个大问题,问题既然产生就并非空穴来风,研究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数量和内容,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找问题解决的恰当方法不仅可以减轻社会的担忧,还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西化倾向;文化交融
外国文学作品可以反映世界文化的多元性,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使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体会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然而,近来却产生了一些其它的声音。有网友指出“人教版语文教材所选的正面人物往往是外国人,负面人物往往是中国人,其中许多作品并不是经典故事,何以引用编造的外国小孩子来表现外国小孩的优秀品质?难道现代中国小朋友都找不到这样的优秀品质来弘扬吗?”这一问题一经提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对此,部分学者认为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萌芽阶段,小学教科书应该更加突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指责现行的教科书崇洋媚外,过分地突出外国人物的优良品德,而对中国人物的形象加以丑化。中国的教育要将我们引去何方?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担忧。
1研究背景
1.1小學语文教材“西方热”的争议
早在2016年4月,网络上的一篇关于“和平演变要从孩子开始,小学语文教材已被慢慢西化”的文章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具体而言,所谓“西化”的依据就是教材中有大量外国作者的文章以及描述外国风土人情的文章。文章中指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大量宣扬“外国好人好事”,而中国人基本都是“贪睡不守时”、“自私小气”等负面形象。对此,文章作者称自己女儿不知道岳飞、戚继光、郑成功等民族英雄,只知道爱迪生、华盛顿等。同时指出“人教版语文教材所选的正面人物往往是外国人,负面人物往往是中国人,其中许多作品并不是经典故事,何以引用编造的外国小孩子来表现外国小孩的优秀品质?难道现代中国小朋友都找不到这样的优秀品质来弘扬吗?”1文章语言犀利,列举了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和中国文学作品关于人物品德的课文加以批判,引起了各界的普遍关注。有人发出质问:“人教版教材里的这些导向,究竟是要把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导向何方?”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微博上发布声明,称有关言论不符合事实,教材中不存在贬低中国人的问题,为正视听,人教社声明中还列举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题材选文的详细占比情况:“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有12册,选文520余篇,涉及外国内容的有80余篇,约占15%。”同时还明确指出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歌颂和赞扬祖国优秀人物的文章,如《狼牙山五壮士》、《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曹冲称象》等。但这依旧没有压住舆论的风波,关于教材“西化”问题的争议有增无减。
1.2小学语文教材西化倾向的客观审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球化发展也越来越紧密。自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作为一个古老的文化大国,不仅影响着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同样,还受到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文化影响。这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中国将“孔子学院”开到了世界各个国家,而学习英语也成为了我们各代人学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中外联系的日益紧密,中国与外界也联结成了一个整体。在诸多影响中,文化领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通过阅读外国优秀文学作品,我们接触了许多不同于我们中国的各色各样的书籍。《老人与海》《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这些作品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中外的文化交融,不仅使我们增长了见识,更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拓展了我们的思维。各界也普遍赞同这种文化交融对我们成年人来说是一种财富,一种成长,这种态度也成为了人们的一种共识。但换成小学生,人们对此持有的意见就褒贬不一了。如以上文作者为代表的一类人就持有强硬的批判态度,他们站在了小学生心理形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认为过分地选择外国作品,不利于中国小学生成长,降低文化自信,造成文化自卑感。而人教社则站在了人类文化的角度,他们认为承载着祖国未来希望的小学生应该从小树立一种文化多样性的观念,懂得文化具有包容性,要主动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传统,开阔自己的视野。因此通过小学语文教材为小学生提供了一扇打开世界文化的大门,通过课文,小学生可以体会到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增加对世界文化的认识。通过对二者的理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二者都是站在对小学生发展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只是二者的关注角度不同。
2我国对小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教育要求
2.1新课标的教育要求
2.1.1树立文化多样性观念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我们不能固守自己的文化,盲目地排斥西方的文化。我们民族曾经有过“清政府”的前车之鉴,清政府盲目自大,闭关锁国,最终导致灭亡,还使我们中国民族遭受了几十年的耻辱。我们决不能重蹈覆辙,自取灭亡。所以,“我们必须正视世界文化多样性,从小树立多元文化观念。不仅要立足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还要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适应当下的多元文化环境。只有正确对待当前世界的发展潮流,才不会被世界淘汰。”1对于我们自身而言,树立文化多样性观念,有利于我们了解和学习西方优秀文化,通过外国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交叉、碰撞,有利于我们增长见识,拓展视野。
2.1.2吸收外国优秀文化
2011版语文新课标提出“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不同的国家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除了继承发扬本国优秀文化之外,还要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世界文化是一个宝库,只有善于利用,才可以提高自己的水平。中国传统文化的“家”观念,或多或少的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的思维,使中国人思维保守,不太愿意接受外来文化。且不谈优秀的文学作品,就西方的自由、开放等民主思维来说,就是我们中国儿童乃至中国人所欠缺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于自己的文化,我们不能盲目自信,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外国文化,我们要保持一种谦卑的态度,学习外国的优秀文化。”3就如中国唐朝时期,日本经常派遣唐使来学习唐朝的礼仪、技艺等。我们也要像他们学习,虚心请教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空缺。只有取众之所长, 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
2.2现代小学生的教育需求
“随着世界文化的互相交流与融合,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任务显得格外重要,这关系到学生是否具有开阔的思维,是否具有多元文化的文化理念。世界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批判地汲取优秀的养分,是一个民族文学不断发展、进步的 重要条件”4。从五四时期的著名文人鲁迅、 郁达夫、 徐志摩,到当今文坛的莫言、王安忆,他们都从世界文学中吸取了丰厚的精神资源。 小学生已具备初级的审美和基本的阅读水平,他们有广泛阅读世界各国文学作品的需要,通过加强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研究,可以让学生体会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精髓、道德理论,提高文化审美能力,丰富小学生对外国文学的文化积淀,提升文学素养。针对小学生的阅读需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同时加以价值观的引导 ,满足小学生的阅读需求。
3对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的思考与建议
3.1发扬中国文化,增加中国优秀文化篇目
现在的世界是全球化的世界,不管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都无可避免地受全球化的影响。文化的交融、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小学教科书作为文化的载体,首先要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立足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再去吸收和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就像中国俗语“先治家,后治国。”如果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都学不好,何谈吸收外来文化之说?因此,人教社在选文时应该注重选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在低年级学段,更应该多学习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目前在小学生群体存在的隐形忧患就是“外国人物形象都是勤劳、善良、而中国人物形象多是小气、自私”这无疑给小学生形成了一种文化对比,降低了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增长了小学生对外国的憧憬。通过增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篇目,可以有效地降低这种文化对比,避免小学生产生的文化自卑感,增强本民族文化自信心。
3.2选择经典外国文学作品
通过归纳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外国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并不是外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如《妈妈的账单》《夜莺的歌声》等作品只是在文章中用了外国人的名字,反映了外国人的优秀品德,并没有像《给予树》《威尼斯小艇》等作品一样反映外国的风俗文化。也没有像《蟋蟀的住宅》《城市之肺》等作品反映自然、社会。可以说这些作品换成一个中国人物也是无关紧要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减少这类外国文学作品。尽量选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类似的作品代替,或者选取现代社会中的实例来代替。这样选文不仅不影响小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需求,还可以增强可信性,减少中外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比,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增强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3.3教师合理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小学语文教材要选取外国文学作品是必然的,因为国家不能因为害怕小学生被西化而放棄给学生开阔视野的机会。立足本民族文化,合理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是历史的选择。如果我们不能撼动教材的选文,那么从教师本身出发可以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最佳选择。教师合理地讲授对学生的价值判断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在学习外国人物形象的优秀品质后,教师可以补充或让学生列举中国的具有同样精神的人物,如在学习完《三个儿子》后,教师可以补充《二十四孝图》中的故事等。这样类似的故事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补充课外知识,提高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4结语
在世界日益融为一体的进程中,文化的交融是必然的。小学语文教材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要体现民族精神,还要体现世界文化。人虽有国别之分,但精神是相通的,真善美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尤其是那些人类文明的结晶,更是超越了国籍种族,具有永恒的价值。诚如人教社声明所言,“教材所选取的外国题材主要是以开阔学生视野、培育科学精神、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等为主题的文章,‘涉及历史人物如列宁、高尔基、白求恩,科学家如牛顿、爱迪生、居里夫人,世界名著如丹麦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如果只站在狭隘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那么中国人很难开阔思维,中国也很难发展进步。”6网友指出的问题在现实中固然存在,但对小学生起着思想导向作用的语文教科书,只有站在世界的角度上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2]丁美玲.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外国文化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3]杜静爽.人教版小学语文外国作品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7.
[4]陆喜培.全球化与民族院校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J].广西民族学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5][6]鲍伊丽.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选编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王月萍,第二作者:董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