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体性的重建与消解

2021-10-12 14:53王潇许庆红
关键词:里奇主体性

王潇 许庆红

摘 要: 由于林白的创作受艾德里安娜·里奇诗学思想的影响,文章用艾德里安娜·里奇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理论中的“女同性恋存在”概念分析林白的代表作《一个人的战争》。探讨小说中描写的女同性恋存在及其呈现的反激情特征所导致的对女性主体性的重建与消解。发现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表现出强烈的女同性恋倾向,然而林白反激情的书写倾向导致其女同性恋写作具有双轨性:一方面,女性在“女同性恋存在”中暂时得到精神慰藉,重建女性的主体性;另一方面,由于女同性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处于双重边缘的位置,现实男权社会中巨大的男性力量导致作品中人物女性主体性的迷失。体现出林白悲观现实主义的写作意识。

关键词:林白;里奇;女同性恋存在;反激情;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21)-03-0045-05

美国当代著名的女性主义理论家、社会活动家、诗人艾德里安娜·里奇(Adrienne Rich,1929—2012)认为丰富的女性经历使得她“逐渐相信,只有那种敢于去与别人分享私人生活,并且有时是痛苦经历的愿望,才会使女人能够去对世界做出一种集体性的描述,而只有这样的描述才有可能真正是属于我们自己的。”[1] 林白的小说写作正是这类敢于将自己的私人生活、女性最隐秘的生理与心理感受和秘密展现出来与读者分享的作品,她的文学作品注重言说女性体验,却从来不是简单肤浅地反抗男权社会,而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独异的”、“另类的”文学,打破了私人与公共领域的默认界限,晾晒了女性在现代社会沉默与压抑的生存状态,是与这种沉默对话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

《一个人的战争》作为林白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林白众多作品中受到学术界关注最多的小说,学者们从女性主义[2]﹑身体写作[3]﹑个人化写作[4]﹑比较研究[5]﹑空间叙事[6]﹑语言修辞[7]﹑文化研究[8]等诸多不同视角研究了该长篇小说,在丰富了该小说意义的同时,也存在过度阐释的现象。如肖国庆教授所主张的,国内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强制性阐释林白的小说,但实际上林白对女性文学相关理论始终处于无知状态,认为其女性主义及论争中评论家们所操持的种种激进理论都沦为历史反讽,并呼吁评论界对林白的作品进行重新考察与意义重释[9]。但是林白對女性主义相关理论并非始终一无所知,林白自述读过伍尔夫的《一个人的房间》,买过《性沟》和《第二性》[10],自己深受里奇诗学思想的影响[11]。但用里奇的诗学理论阐释林白作品的研究尚属空白,有待填补。林白的《说吧,房间》 《北去来辞》 《回廊之椅》等等,她的大部分小说中都具有明显的女同性恋书写倾向,本文用里奇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理论中的“女同性恋存在”思想,阐释林白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一个人的战争》。发现小说中女主人公既懂得欣赏身边女性的美,并从中受到激励和感染,获得喜悦和力量,也懂得体会和理解女性的痛苦和艰难,给予怜悯和关爱。女性在痛苦挣扎中的相互关心、照顾、支持和爱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帮助她们重建主体性。然而,林白笔下的女性在重获女性主体性后又重新投入异性恋关系中,作家书写的反激情的女同性恋存在又消解了女性在相互关爱和情感中所建立的主体性。

一、“女同性恋存在”的文本再现

在里奇之前弗吉尼亚·伍尔夫﹑西蒙·德波伏娃﹑艾莲娜·西苏等都在各自德文学思想或文学作品中流露出对女性间同性情谊的思考和探索。伍尔夫立足于自己广博的阅读﹑不断地思考和丰富的想象,认为女性的文学创造力基于经济的独立和不被外界打扰的私人空间,在这个独立而封闭的空间里,女性通过双性同体的思维达到理性的自足。伍尔夫下意识地逃避男性,倾向于封闭自我,在安全的空间里放大对自我及其他女性精神世界的感知和思索。她的女同性恋思考仅仅建立在个人体验和想象的基础上,视野相对狭窄,带有不切实际的避世倾向。波伏娃从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立场出发,认为“凡是女人自然而然都是同性恋者。对女人来说,同性恋可能是一种逃避自身处境的方式,或者是承受它的方式。”[12]从个体生活和整体生命的相互关系﹑复杂性论述了女同性恋的产生和发展是自然﹑复杂和多变的过程。艾莲娜·西苏从妇女写作的层面出发,强调女性间的自我挖掘与相互书写,从而增强女性间的联系与共情[13]。但是她们对女同性恋的思考未如里奇一样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里奇通过强制性异性恋﹑女同性恋存在和女同性恋连续统一体这三个核心观念系统阐释了自己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理论,具有颠覆性的批判性和现实意义。里奇“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思想的最终政治目标是实现所有女性的自由和平等。这一认识超越了主流女性主义的界限,显现出开放的特质,具有现代性别诗学的包容性[14]。与此同时,里奇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作为激进女性主义的代表,其构建的排除男性在外的女同性恋女性共同体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最终难逃男女二元对立的窠臼。

里奇对“女同性恋存在”有着宽泛的界定,“每一位立志于用文学表达生命能量的女性、被妇女的活力所感染并从中获得力量的女性、被强大的妇女所吸引的妇女、主动寻找一种文学来表达这种活力和力量的女性就是女同性恋者。我们体内的女同性恋激励我们发挥想象力地去感受,用语言去表达、紧紧抓住女性间充分的联系。我们体内的女同性恋使我们富有创造力,女同性恋能活跃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的语言表述更加流畅,更好地洞悉女性间深刻而紧密的联系。”[15]我们体内的女同性恋和受女性的美和力量的感染和激励而产生的内心能量等都构成了“女同性恋存在”。里奇对“女同性恋存在”的认识超越了女性间肉体和情感关系的现实,具有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内涵,进一步提出女同性恋存在是历史上女同性恋的在场和将来我们对女同性恋存在意义的持续创造,是女性认知和力量的现实来源,是打破禁忌和拒绝强制性生活方式,是挑战男权异性恋的方式,更是女性在现实生活的挣扎中所形成的女性间的相互关系、关心和爱。

《一个人的战争》中充斥着女主人公林多米对周围女性的关注、欣赏、认可和爱,从与女性的关系中感受到被爱和鼓舞,并获得力量。北诺是男权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但在善于发掘女性美和欣赏女性才华的林多米眼中她却是奇特而美丽的,最平庸的布料经过北诺的巧手和巧思也能变成飘逸美丽的衣服[16]10。后来北诺莫名其妙地消失不见也让林多米黯然神伤。县文艺队的女演员姚琼身形柔美,光彩照人[16]25-27,是人们公认的美人,但相较于大众对姚琼外表充满欲望的肤浅的凝视,林多米不仅欣赏她无以伦比的美丽容颜和身段,更懂得欣赏她的舞台表演,肯定她对舞台形象的塑造和刻画,姚琼在舞台上专业投入的演出更是持久地振奋着林多米的身心,她深情而富有张力的演唱“多年以后还停留在我的耳膜上。”[16]26林多米关心着姚琼的命运,姚琼年纪大了之后就要改行,最终转行去了供销社,林多米对姚琼这样的命运是感同身受般的痛心疾首和难以接受[16]17-18。

林多米与南丹“第一次相遇的时候她已把我的诗背得滚瓜烂熟,比我自己还要熟悉它们,她在抬高我的诗的同时把我在N城的诗坛敌手贬损得体无完肤,这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心。”[16]32南丹赞美林多米,让林多米化妆,说林多米的“五官这么好,稍微化点淡妆强调一下,效果一定很好。从此我便养成了出门化妆的习惯。”[16]36南丹要来多米的照片挂在自己的床头上,经常来找多米并且每次来都给多米带新鲜的东西,比如好看的书,好听的音乐磁带,南丹非要让林多米唱歌给自己听,林多米多次推辞但无奈南丹催促终于唱了一次歌,南丹对多米大加赞叹:“我的嗓音和乐感使她大吃一惊,她说:‘你总是深藏着我意想不到的东西,你比我想象的还要棒!”[16]37。总之林多米在南丹眼中是永远闪光和挖掘不完的宝藏,南丹给多米写长长的情书,信中对林多米说“我爱你。”[16]40

老黑是林多米的好友,也是林多米无比崇拜的一个强大的女性,因为老黑是N城文化界唯一兼顾家庭幸福和事业发展的女性“在N城,几乎所有小有成就的名女人不是已经离婚就是即将离婚。”她跟领导吵翻后立即举家调到广州,在这个南方最大城市的一家大报干得有声有色,一举获得了高级职称,把原单位的领导气得半死。这真是一个出色的女人。”[16]169林多米欣赏且钦佩老黑的睿智决断和个人能力,老黑这样强大的妇女深深吸引着她。两年之后林多米与电影导演N交往,而N的若即若离和对林多米的冷漠,让林多米浮想联翩、内心难安,林多米只有向女友老黑倾诉心中的苦楚,分享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私人生活,老黑的倾听、理解和支持极大地减轻了林多米的痛苦和失意。

二、“女同性恋存在”中重建女性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包括发扬人的自身特点,作为主体在认知和处理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中能够发挥自觉的能动性,不断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主体性的高度弘扬[17]。人的主体性应该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理解和把握,是与客体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的人的自主、自觉、能动和创造的特性[18]23。人的主体性就是人的自由和解放,但人的主体性的生成、成长和实现则是充满矛盾和曲折的过程,在社会历史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对于相当大一部分人来说,他们的主体性不是一种确定性和普遍性的事实[18]33-34。

《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北诺是无数普通劳动妇女的缩影,她在我们生命中不期而遇又不经意的消失,很少有人会留意她的存在,却由于林多米对她的美丽与才华的赞赏而获得了他人的承认和欣赏,在与林多米的“女同性恋存在”关系中获得了人的主体性。县文艺队美丽的女演员姚琼,当地人尤其是当地男性觊觎她的美貌,她是他们眼中的性幻想对象,当地人不懂得也不愿意以正常的心态来欣赏她精湛的表演,而只是想要窥探她的身体,编排她的风流韵事。只有林多米发自内心地欣赏姚琼的美丽,认可她振奋人心的舞台表演,关爱着姚琼的生活和命运,希望她可以永葆青春美丽和蓬勃的活力,不愿意美丽的姚琼被生活的现实和残酷磨损,不愿意姚琼被生活的琐碎淹没,最终失去女性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姚琼在现实男权社会是男人眼中的性器官,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八卦谈资,只有在与林多米的“女同性恋存在”关系中,由于林多米对她发自内心的欣赏、关注和爱,她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

二十七的林多米,在与南丹的相处中重新认识了内心的女性自我,找到了作为女人的自我感觉。南丹夸林多米是个天才,帮助林多米从心理上走出因为抄袭诗歌而一直自我封闭的失意时光,使她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回到她学生时代的辉煌岁月,帮助她重拾自信和生的活力。南丹对林多米難以抑制的同性爱让林多米重新认识自己,发掘了自身被自己忽略和掩埋的闪光点,使她重拾自信,走出以往意志消沉的心理阴霾,给予她重新审视并面对生活的能量,来自南丹女性仅有的体贴使她怀念至今,与南丹的相处使她感到舒服和安全[16]42。南丹是林多米黑白生活中的一抹色彩,林多米在被南丹爱护、迁就、在乎的“女同性恋存在”现实中获得力量和对生活的兴趣,从自我否定和自我封闭中重新找到女性的自我意识,重建生活信心和作为人的主体性。林多米自己也承认南丹对自己人生的重大意义,她说“南丹总是使我返回我的本来面目”。[16]41南丹给予林多米的爱和认可,使林多米得到曾经因为自己年幼时抄袭诗歌而失去多时的他人的认可和赏识。林多米在与南丹的“女同性恋存在”关系中,重新找回了自己迷失的女性主体性。

老黑的睿智、决断、魄力、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等都令林多米敬佩不已,老黑这样一位出色而强大的女性吸引着林多米,是林多米“愿意倾诉的对象”[16]169。面对林多米伤痕累累的情感哭诉,老黑不仅耐心的倾听,还总是感同身受地为她打抱不平,说“这么好的感情给他,这是可惜了!”[16]169老黑开导她将来会遇到更好更爱她的男人,并且有自己的孩子,打消她过于感情用事的自毁想法。在和老黑的交谈中,林多米舒缓郁闷的心情抒发内心的苦闷,缓解异性恋关系中男性带给女性的伤痛,从老黑那里得到安慰和鼓励,获得力量和关心,短暂地寻觅到女性在男性面前丧失的主体性。

三、反激情特征与女性主体性的迷失

在里奇的女同性恋理论中,女性间的激情和肉体关系是其理论的中心之一,里奇呼吁社会承认并认可女同性恋关系中的强烈情感和身体行为,认为女同性恋经历是一种深刻的女性体验,呈现了女性在压迫之下的反抗、潜力及其意义。她还认为,当我们扩展“女同性恋存在”的范围时,便会发现女性间的身体行为不仅局限在身体本身,而是一种在女性关系中不断扩散的能量,包括情感上、身体上、精神上以及工作上的分享,无所不在的快乐的分享。作为一种授权的快乐,女性间的激情就是女性拒绝无能为力或那些其他不属于女性的强制性存在状态,例如绝望、自卑、自我否定等[19]。与里奇的思想有所不同,林白小说中所建构的女同性恋存在却呈现出明显的反激情特征。

《一个人的战争》中的林多米,一方面十分欣赏女性身体的美,但是当真实的女性身体裸露在自己面前时,她又表现出超乎寻常的恐惧和逃避。林多米生活在强制性异性恋制度的强大统治下,从始至终都在否定自己的性,对自己女同性恋倾向和女同性恋存在的惧怕和否认,尤其是惧怕女性间身体的接触。林多米如此迷恋县文艺队女演员姚琼的美,渴望欣赏并能触摸姚琼迷人的身体[16]28-29。然而,当她有机会与姚琼发生实际的身体接触时她却下意识地惊恐逃避:“一个内心没有力量的女孩子站在姚琼裸露的身体面前,她的眼睛逃避诱惑。她总是逃避,逃避是她面对诱惑时的万灵妙药。”[16]29

因为林多米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她不适应且极度反感集体澡堂,大学时她的同班同学王对她十分照顾。林多米在一次迫切需要洗澡的情况下无奈去了集体澡堂并在那里遇到了王,当她听到王叫她时,内心的惊惧便油然而生,“我感觉到了身上的寒冷,我听出这个声音是王发出的……我一眼就看到了她松软下垂的腹部和硕大的乳房,她正用手在那上面揉搓,我一下觉得无地自容,我不敢看她,也无法让自己到她那里去。我站在澡堂中间,觉得孤独极了。我绝望得就哭了出来,眼泪如注。”[16]31林多米对姚琼美丽的身体既渴望又惧怕的矛盾心里,以及在公共澡堂里对女性裸体的强烈反应,虽说有生活习惯的因素,但林多米过分的敏感和刻意的抗拒更多来自她从小对自己女性性的否认,来自被社会、群体和他人排斥的担心和恐惧,惧怕女性间肉体关系的现实会坐实了自己不被社会认可的性别倾向,矫枉过正的压抑变成无法正视女性身体的心理阴影,这种对自己性别身份的否认也是对自我意志的压制和否定,将“女同性恋存在”中重建起来的女性主体性轻易地否定和抹杀,造成女性主体性的迷失。

林多米面对南丹对自己充满激情和性暗示的同性情感总是害怕、逃避、冷漠。她敌不过南丹的死缠烂打,和南丹两次同床而睡时,总是会做一个类似的梦,梦到一个夹在她和南丹中间的丑女孩不停地亲吻她,林多米怀疑是南丹在自己睡着时亲吻和触摸了自己的身体才会做这样的梦,而南丹对此予以否认,最终是林多米自己内心对女性间激情和性关系的惧怕,这种惧怕来自潜意识里强大的异性恋模式,来自男权社会话语霸权下林多米长期以来的对女性之性的否定,她太害怕自己会被社会归为另类,害怕被驱逐出正常的人群,她一而再再而三的拒绝、否定与南丹的关系和情感。当南丹开始对林多米进行爱情启蒙时,南丹“从N城的另一端给我写来了一封长信,信中说同性之间有一种超出友谊的东西,这就是爱……但我十分冷静,一点儿都没有呼应她的热情。”[16]30过了几天之后林多米收到了南丹的第二封情书,信里满是对同性之爱的赞美,让她惴惴不安,赶紧偷偷溜回宿舍烧掉了这封信,而南丹正好来找她,在门缝中看到林多米将自己饱含深情的信一把火烧掉时,南丹心脏破裂的声音从门缝中传来,从此南丹不辞而别,从她的生命中彻底地消失了。当林多米回忆自己与南丹的那段交往时,意识到“我想这是她对我的最后一次激情,我的逃跑态度使她伤透了心”[16]41。林多米对女性的身体从渴望到压抑再到恐惧,她逃避对其他女性的情感倾向都侧面说明了女同性恋存在在现代中国的双重边缘地位,女性在双重边缘化的生存空间中无法舒展自我意志,无法实现思想和身体的自由发展,而是遭受到自身主体性的挤压和剥夺。在林白反激情的女同性恋存在的描写中,林多米害怕被社会和群体分化为他者而远离群体,不曾想正是她极度否认和刻意抗拒自己自然的女性之性的行为真正抹杀了自己的主体性。林白通过小说中反激情的女同性恋存在,对女性主体性的重构予以否定和推翻,在女同性恋存在中探寻的女性主体性身份最终以失败和再次迷失而告终。

四、结语

综上所述,林白小说中有对“女同性恋存在”的大量呈现,她试图通过“女同性恋存在”挖掘女性間的关系及其对女性主体性重建起到的重大意义。但是,林白的小说写作却呈现出明显的反激情的女同性恋存在倾向,她的女同性恋写作具有双轨性:女性一方面在“女同性恋存在”中得到理解和认同,在女性相互理解、欣赏、支持和爱护的关系中重新感受到生活和他人的温暖,重拾生活的勇气和信念,重建在父权异性恋社会的种种不公与压迫中丢失了的女性主体性;另一方面,女性加上同性恋这种被社会双重边缘化的社会性别角色令人产生本能的恐惧,恐惧自己被定义为异类或他者,从而与群体分离,这种恐惧使女性压抑自己对女性的激情。如果从异性恋者的普遍视角出发,异性恋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女性间的“姐妹情谊”、互助互爱,却难以接受女性间的激情,认为它触动了社会禁忌。因此,林白倾向于书写反激情的“女同性恋存在”,加之异性恋主导的男权社会的巨大男性力量共同导致女性主体性的迷失,体现出林白悲观主义的现实写作意识。

[参考文献]

[1]  艾德丽安·里奇. 序言. 艾德丽安·里奇.女人所生[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8.

[2]  梁香伟.  陈染、林白创作与女性主义之关系微探[D]. 济南:山东大学,2006:5-54.

[3]  赵红. 论“躯体写作”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中的实践[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03-106.

[4]  孫诗源. 比较视域下的“私人化”写作研读——以《一个人的战争》和《私人生活》为中心[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4-77.

[5]  李宝览. 比较丁玲与林白的小说创作[D]. 上海:复旦大学,2014:1.

[6]  王蕾. 林白小说的空间叙事分析[D]. 烟台:鲁东大学,2019:5-53.

[7]  江南,庄园. 林白小说语言的诗性特征及其修辞风格成因[J].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6(6):47.

[8]  李云涛. “历史”与“文化”的注释——论林白文本中的躯体经验[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1.

[9]  肖国庆. “理论化思维”与九十年代女性文学论争——关于《一个人的战争》论争始末考察及其意义重释[J]. 当代文坛,2020(3):182-187.

[10]  陈骏涛主编. 《精神之旅——当代作家访谈录》[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5.

[11]  林白. 林白散文[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111-112.

[12]  西蒙娜·德·波伏娃. 第二性Ⅱ[M]. 郑克鲁,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175-196.

[13]  玛丽·伊格尔顿 编,胡敏 等译. 女权主义文学理论[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396.

[14]  许庆红. 走向性别诗学:艾德里安娜·里奇的文学批评与实践[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113.

[15]  Rich Adrienne. On Lies,Secrets,and Silence: Selected Prose,1966—1978[M]. New York: W. W. Norton,1979:200-202.

[16]  林白. 一个人的战争[M].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17]  黄济. 人的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7-9.

[18]  郭湛. 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意义[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9]  Rich Adrienne. Blood,Bread,and Poetry: Selected Prose,1979-1985[M]. New York: W. W. Norton,1986:53-54.

Re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of Female Subjectivity

——An Interpretation of War of a Wom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ch's Lesbian Existence

WANG Xiao1, XU Qinghong2

(1.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 China;

2.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Abstract: As Lin Bai′s creation is influenced by Adrienne Rich′s poetics theory, this paper uses the concept of "Lesbian Existence" of Adrienne Rich′s feminist theory to analyze Lin Bai′s representative work War of a Woma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esbian existence in this novel and the quest and elimination of female subjectivity caused by her anti-passionate characteristics. It is found that the heroine in the novel shows strong lesbian tendencies. However, Lin Bai′s anti passion writing tendency leads to her lesbian writing with dualities: on the one hand, women temporarily get spiritual comfort in lesbian existence, and reconstruct the subjectivity of women; on the other hand, because of the dual position of lesbians in real social life, and the huge male power of patriarchal society leads to the loss of female subjectivity. Lin Bai′s writing consciousness of pessimism and realism is also reflected.

Key words: Lin Bai; Adrienne Rich; lesbian existence; anti passion; subjectivity

猜你喜欢
里奇主体性
家族传奇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终极发明师
断崖上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