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型社会”构建下的日本国土形成规划及启示

2021-10-12 14:53白淑军王亚吉
关键词:启示

白淑军 王亚吉

摘 要: 日本国土规划历经近70年的系列实施与演变,基本实现了国土空间发展的整体均衡有序。在对已有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简要回顾和评析日本以量化扩展和开发为导向的前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1962—2008年,简称“全综”),对以成熟型社会构建为导向的日本国土形成规划(2008—2015年)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规划制定背景与战略目标、内容体系以及实施成效。为应对国内经济社会转型及国民价值观转变的时代挑战,日本基于完善的国土法律保障体系,以缔造“成熟型社会”的新国土形象为目标,从全国和广域地方双层面制定国土形成规划,并应用以数据为支撑的监测系统保障规划实施成效。最后批判性借鉴日本国土形成规划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现状提出经验和启示,以期对国土健康可持续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日本国土形成规划;背景目标;内容框架;成效监测;启示

中图分类号:TU984.3/.7;F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7356(2021)-03-0030-09

引言

日本作为亚洲成系列实施国土规划较早的国家,历次国土规划的实施,有效地推动了日本国土空间的均衡发展[1]。我国与日本同为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的亚洲国家,研究日本国土规划并从中吸取相关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2]。日本自1962年起,每7到10年即编制一轮“国土综合开发规划”,自1962年至2008年,日本已完整实施五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简称“全综”)。自2005年后,因国土空间结构基本形成,开发重点与规划理念发生转变,之后的“国土综合开发规划”改称“国土形成规划”,目前已完整实施国土形成规划(2008—2015年),也有學者将国土形成规划称为第六次全国综合开发规划。针对过去的五次“全综”和国土形成规划,国内外诸多学者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吴殿廷等、蔡玉梅等、翟国方、賴深江、施源等从背景、特征、目标、法律体系、发展规律等方面梳理了前五次“全综”的主要内容,并总结对我国国土规划与开发的启示[3-7];孙立等从规划法规与编制过程入手,分析了五次“全综”与国土形成规划的差异性和创新点,从发展需求视角得到启示[8]。部分学者专门针对某次国土规划进行评判与解读,如中村刚治郎等、矢田俊文、馬淵誠司、鳥飼哲夫、周尚意等、张松、姜雅等[9-15]针对主要规划内容做了理性评判;矢田俊文围绕国土政策对“一全综”进行了解读[16],山本匡毅围绕经济环境对国土形成规划做了分析[17]。少数学者从其他方面对日本国土规划予以研究,如川上征雄在“全综”的制定历程方面单从社会背景角度做了梳理[18];刘敏等在旅游政策变迁方面对日本五次“全综”中所涉及的变迁过程与特征进行了考察与分析[19];逯新红在国家发展影响方面就日本国土规划改革对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做出探讨[20]。综上,学术界对日本前六次国土规划研究成果集中在一到五“全综”,各学者均在所著文献中提出个人见解并总结相关启示,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专门对国土形成规划的研究成果较少,国内仅有孙立等、姜雅对国土形成规划做过针对性研究[8,15],其他学者所著文献均是简略提及[3-6,1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便开展了一系列的国土规划工作,但诸多原因影响下,国土规划工作并未得以系统性的推进[21]。到1998年我国正式成立国土资源部,后续启动各省市国土规划编制工作[22],国土规划工作初成规模,尤其是2017年发布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代表着我国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土开发利用综合指导控制性文件。后又相继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 (2018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 (2019年)等文件,伴随着多次国土规划与开发工作的部署与实施,我国国土空间结构发生诸多变化,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是当前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即将迎来深度老龄化甚至是超老龄化社会的中国而言[23],国土空间发展将进入新时代[24],面对社会变迁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我国急需从公众参与度、与相关规划协调度、法律体系健全度、可持续发展落实度等多方面架构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因此,本研究将在回顾评析五次“全综”的基础上,对国土形成规划从背景目标到主体内容再到实施成效进行全面分析,通过批判性借鉴日本国土形成规划的实践经验,对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与开发实施提供新思路和有益借鉴,进一步完善相关研究内容。

一、历程回顾——量化扩展下的“一到五全综”

日本1950年制定《国土综合开发法》 (简称“旧法”),作为国土规划的基本法,主要涉及国土规划的层级、审批和实施等内容[25]。自该法制定后,日本开始东京、名古屋等重要城市的国土开发和经济建设,于五十年代中后期国力迅速恢复至战前水平[26],但出现地区发展不均衡、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日本1962年公示了“一全综”,并随着社会发展和区域格局的转变,后续又制定和实行了四次“全综”开发计划[5]86(表1)。从“一全综”的“据点式开发构想”、 “二全综”的大规模开发项目建设、 “三全综”的“定住构想”、 “四全综”的“交流网络构想”到“五全综”的“参与协作”开发方式,五次“全综”均以量化扩展为基调,在增量开发的基础上对公共服务、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备扩充。虽然在实施的过程中环境公害①问题依旧严峻,甚至出现了部分地区地价上涨、地方无自主性开发情况,但是五次“全综”的顺利实施依旧是日本发展的强劲动力,促使日本建立市场经济秩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国家经济水平、国民生活质量迅速提高。

二、背景目标——国土形成规划的制定背景与战略目标

国土形成规划(2008—2015年)是日本历次国土规划的重要转型,规划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本思想,注重存量基础上的“成熟型社会”构建,从全国与地方双层次制定国土规划,实施成效显著。

(一)制定背景:国土开发法律的更新与国民社会转型的时代挑战

在完成五次国土综合开发规划之后,日本的社会环境与经济社会形势均发生了显著变化。1950年制定的“旧法”是五次“全综”的法律依据,在日本国土规划历程中发挥巨大作用,为应对新的时代要求,全面提高国土开发质量,重视国土保护与利用,于2005年修订“旧法”并更名为《国土形成规划法》 (简称“新法”)。“新法”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角度引导国土的利用、修复与保护,规定国土形成规划各方面内容,结合土地使用规划法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日本安全、安心、美丽国土的形成。

因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缺失、地区人口净移动率②减小等原因导致地区活力降低;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强大竞争压力,如何在人口老龄化、东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从自身出发强化本国经济发展的生命力,是国土形成规划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社会逐步成熟,国民服务社会、贡献社会的意识提高;而地震、洪水、台风等灾害的频发,使得国民国土安全意识日益强烈,国民价值观与安全观均已转变。

日本历次的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在缩小地域差距、资源有效配置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出现地区个性丧失、均质化发展问题,且产业人口呈现“一极一轴型”空间结构分布,因此在强化各个区域自主发展的同时,急需对人口与土地进行重组,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

综上,日本政府和国民已普遍认识到量化扩展的国土开发时代已经过去,安全、安心、美丽的“成熟型”国土时代正在到来。

(二)战略目标:“成熟型社会”的全新国土形象缔造

1. 构建东亚交流合作圈

世界各国直接投资在东亚建立生产网络,部分地区已逐渐成为世界工厂。资本迅速累积导致市场吸引力增加,要求进一步投资的呼声持续高涨,但高速发展迫使能源需求与环境负荷增加,成为阻碍地区发展的难题。为迎接东亚发展挑战,日本将继续加强与东亚各国在人力、物力、经济、技术、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创建国家无障碍交流平台,形成网络型产业结构。

2. 形成可持续发展国土

为应对人口增长、城市扩张对基础设施需求量增加这一大都市特有问题,可转变原来修整都市内部结构的思想,向协调都市外部扩张范围的整合转变。将功能互补的都市与周边乡村视为一个都市圈单元,加大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带动乡村农业、渔业新发展的同时,增强整个都市圈生命力,从而形成生活易、活力高、功能全的可持续发展地域。

3. 建设抗灾防灾安全国土

大规模地震、海啸、集中暴雨等灾害的频发,全球变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导致灾害的广域化、复杂化与长期化,国民对灾害的恐惧心理愈加强烈。由此日本将通过推进防灾与减灾土地结构的重构,确保灾难发生时各区域中枢职能的可替代性,救援疏散活动交通网络的畅通性,形成具有生命保障、防灾抗灾能力强的安全国土。

4. 管理与继承美丽国土

高速度经济发展严重消耗森林与土地资源,导致部分物种灭绝。在构建成熟型社会过程中,日本将致力于土地的妥善管理与维护。构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物质循环系统,形成以循环共生为基点的管理型土地模式。并增强盆地地区土地利用与水循环系统的管理,对海域适当使用并积极养护,确保美丽国土的形成。

5. 基于“新公共主体”的区域协作

随着寻求高质量生活观念的转变,“新公共主体”③活动领域与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复杂化,形成了一种创造超出个人利益的新公共价值观念。在新公共价值观念引导下,创建基于“新公共主体”的区域协调体系,与行政机构建立有机联系,通过组织各种私营实体的倡议与活动,对区域问题做出充分反应并予以高效解决。

三、主体内容——全国与广域地方层面的双层国土规划

为应对新时代挑战,纠正“一极一轴型”国土空间结构,日本国土形成规划以高效构筑新国土结构为主旨,以推动广域区块自主發展、创造易于生存美丽国土为基本目标,以缔造全新国土形象为战略目标,进行全国与广域地方的双层面国土规划,最终完成国土规划体系重构。

(一)全国国土规划(2008年)

1. 区域改善措施

为促进大城市与地方相互依存的可持续发展地区的形成,在营造宜居环境的同时,利用地域差异和固有资源,通过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来维持地区活力:在提高住房质量基础上保障生活安全;通过城市与周边地区合作,形成舒适的生活区和充满活力的大都市区;协调自然环境、生产基地与生活环境,缔造美丽宜居的农村渔村;促进地区间交流与合作,增强地区吸引力;对地理、自然、社会条件恶劣的地区,因地制宜地制定振兴方针。

2. 产业复兴措施

回顾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历程,除泡沫经济崩溃时期,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比约1-4%,证明提高生产力对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极具必要性:在东亚网络型产业结构下,日本将加强同各地区的协作;吸引有潜力的公司、外部资金融入,重点开发带动广域区块发展的龙头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基础上,通过保障劳动力供给,增加就业岗位,提升地区开发能力;稳定粮食供应,强化农林水产业竞争力,对食品安全和能源结构稳定做出积极应对。

3. 文化与旅游发展措施

文化可以提供连接人类心灵、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土壤环境,形成一个可以接受多元化的富足社会:在保留和传承原有特色文化基础上,正确处理产业与文化的关系,创造和丰富日本文化内容;通过推广旅游业,促进以旅游业为发展导向的国家形成,实现地区活力振兴。

4. 交通运输和信息通信系统构建措施

为增强个区块间的紧密联系与竞争,强化同东亚的交流与协作,日本将把交通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同“新公共主体”结合,全面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和信息通信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促进自主发展型国土的形成:推动日本同东亚联系的便捷通畅性,构建综合国际运输和信息通讯系统;加强国家公路交通系统建设,促进日本地区间交流与合作;重点建设以都市农业、山区渔村生活圈为基础的广域交通信息通信系统。

5. 防灾抗灾措施

日本作為易发生灾害国家,国民防灾减灾意识普遍较高。将从长远角度建设强抗灾能力的国土结构,确保在全国任何地方因受灾处于困境的国民均可以得到帮助,以国家保障促进安全、安心国土形成:在自助、互助、公助相互平衡基础上开展全国运动,个人、家庭、社区、公司及各种组织均需进行日常防灾贡献和行动;对受灾地区迅速组织重建,采取措施应对二次受灾;全国范围继续专注于防灾硬件设施维护与管理,并辅以多种减灾软措施,建立完整的地区防灾管理系统(图1)。

6. 土地资源与海域利用和保护措施

日本通过对土地与水资源的长期使用和养护,获得维持生存的食物和水。但也面临国土与海洋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恶化,因谷物木材价格上涨导致的未来进出口环境不明朗等严峻形势。因此,将加强河流流域国土管理,完善应对干旱措施,改善水源水质;与国民合作进行包括造林在内的多样性森林养护工作,确保下一代顺利继承美丽森林;提高农业用地利用率,在多主体参与下保护农业用地与用水;建立全面政策与战略协议,提高海洋资源利用率;强化国民的美丽国土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7. 环境保护和景观形成措施

因超负荷社会经济活动,自然环境的稳定性已遭到破坏,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未来日本国土管理将在国家、地方公共实体、企业、当地居民、非营利组织(NPO)等共同参与协作下,加速科学技术发展,提高环境、景观等综合国土质量。构建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物质循环系统,防止全球变暖加剧;维护并形成完善的生态网络系统;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视为一类景观,全面提升此类景观质量。

8.“新公共主体”区域发展措施

区域发展的承载者既有政府还包括各类私人实体,在环境恶化、人口结构与区域结构变化基础上,除了传统的公有区域外,将建立以“新公共主体”为支撑的发展区域,提出相应发展方针。制定相应保障措施,确保“新公众主体”对于改善环境的参与度;鼓励“新公共主体”积极投入到道路、河流、港口等基础设施的维护与建设中;有效利用私人行为者的正确举措和积极活动推动区域发展。

(二)广域地方国土规划(2009年)

1. 广域地方规划制定的基本思路

2005年修订出台的“新法”,对广域地方规划的制定做出了明确规范,把全国划分为东北圈、首都圈、北陆圈、中部圈、近畿圈、西部圈(包括鸟取、岛根、冈山、广岛、山口五县)、四国圈和九州圈八个地方圈层。从宏观区域视角出发,根据地方圈自身情况,以增强地区国际竞争力、确保国民生活安全、增进自然经济与社会文化关联度为目的,经广域地方规划委员会审议,由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制定各圈层的未来发展框架和广域地方国土规划(图2)。

2. 制定独特的区域发展规划

国土形成规划旨在从国家和广域地方双层面建设美丽、安全、安心的日本,在制定地方国土规划时,基本框架以全国规划为主,规划内容具有地方独特性。从地方情况分析区域特色、制定独特区域发展战略、基于独特区域战略重点选择资源投入三方面作为制定广域地方国土规划的必要考虑因素,并从地方在东亚地区的区位独特性、基于街区特征的各市区战略合作途径、地区针对全国范围共同问题的特定解决措施和区块固有问题的解决措施四个方面审查规划内容,以充分展示地方圈的区域特征(表2)。

四、实施监测——基于战略目标基础上的实施成效监测

国土形成规划自国会审议通过开始,为确保其顺利实施、有效推进和便于管理,国土交通省及相关部门决定,自2009年起对其推行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与分析,监测系统根据相应指标审核规划实施成效,并将结果以统计报告形式公示,便于国民使用监督权。统计报告主要由5个战略目标实施进展情况、各监测部门执行度与国民意识调查三部分组成(图3)。

在2015年公示的全国规划监测报告中,战略目标实施进展情况部分每个战略目标均会对应次级战略目标,选取相应的代表性指标作为评价要素,监测规划实施进展与成效。以战略目标——建设抗灾防灾安全国土为例,倡导减灾观的防灾减灾对策推进和强抗灾能力的国土结构再构建是其对应的次级战略目标。结果显示国民对促进减灾的观点普遍认可,相关减灾政策正在推进,但灾后地区抗灾能力重构进展不明显,日本需重视对灾后地区重建工作(表3)。

五、启示与借鉴

(一)国土规划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

纵观日本五次“全综”和国土形成规划的制定实施,都离不开其专门法律体系的保障,尤其是在国土形成规划制定前,日本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相关法律进行了修订,法律体系更为完备。当前我国国土规划的法律体系急需进一步完善,应尽快制定国土规划的基本法和各区域国土规划专项法,形成由上到下逐层级推进的法律体系,保障国土规划从制定到实施的顺利进行。

(二)广域全球视角下的国土规划

日本在国土形成规划中针对人口老龄化、经济活力不足、全球化竞争压力等问题,提出构建东亚交流合作圈的目标,形成广域型产业网络,助力本国发展。我国早在2010年便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也因金融危机、人口结构变化、资源短缺等原因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关键时期,面对经济下行发展、国际竞争压力增强、自然环境恶化等多重挑战下,我国国土规划应从全球区域视角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自身发展带来机遇。

(三)区域协同的国土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生存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它不单单涉及到土地无序开发、资源无节制滥用、环境肆意破坏等导致的人类生存环境恶化问题;还涵盖到大城市与地方之间如何相互依存发展的问题。日本在国土形成规划中着重强调“美丽国土的管理与继承”,并针对促进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出相应措施。我国在处理国土开发、利用与保护之间关系的同时,应从区域协同的角度探讨国土空间的可持续策略,协调好都市区之间、都市区内部、都市区与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1)针对城市地区,加强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以城市发展带动其边缘区发展,改善发展不均衡、边缘区发展滞后现状。2)针对乡村地区,协调好居住环境、生产环境与自然环境三者之间关系,在整合乡村数量规模的同时,注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村民生活基本需求。3)针对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需要依据地方特殊条件,制定符合地区现状的发展方针。

(四)文化要素与旅游产业的提升发展

日本的國土形成规划,注重对日本文化的创新与保护,注重通过旅游业带动地区活力。文化作为区域振兴、地域认同的根基,为人类带来了精神上的快乐与满足,促进创造力的培育。中国是文明古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大的财富和资源要素。在国土开发规划中,应当加强对文化要素的挖掘、弘扬、保护和发展,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发挥文化动力和软实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驱动与新旧动能转化的发展时期,旅游业是当前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结合区域特色,创建以旅游业为导向的产业结构新模式,以此来营造地区发展的新气象,应是国土开发与规划过程中众多区域的价值取向。需要注意的是,旅游更是感受中华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需正确处理旅游业与文化的关系,将二者有效融合、良性互促,避免旅游业发展中的文化产业雷同化、低俗化。

(五)国际国内交通网络与通信系统的构建

交流与沟通是地区间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交通网络与信息系统则是有效沟通的重要媒介。日本为强化同东亚的交流,加强地区间的交流,创新性的将“新公共主体”与交通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相结合,全面推进综合交通信息通讯系统建设。1)构建较为完善的国际交通信息通讯系统,当前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对话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为提高同世界交流的高效性和便捷性,应运行高新数字化技术,建设完善的综合性国际运输和信息通讯系统。2)注重国家道路硬件网络与交通信息系统建设,在保障国内地区间交流与合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上,要确保乡村地区道路、信息网络的质量和通达性,形成线下实体道路和线上虚拟网络完美结合的“城市—乡村”全域范围的交通信息通讯系统。

(六)防灾抗灾减灾系统的形成

日本因其地理位置的原因,成为极易发生台风、地震、暴雨等自然灾害的国家,故日本非常注重安全、安心国土的建设。我国同作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是地震与洪涝灾害的频发给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及民众心理带来极大冲击,因此构建具有强抗灾能力、强防灾减灾意识的国土防灾抗灾减灾系统迫在眉睫。1)加强灾害意识,为提升应对灾害能力和反应力,应在全国范围开展日常防灾和抗灾知识主题教育,强化民众灾害意识。2)在全国建立有关灾害的自助、互助、公助平台和基地。3)加强灾害应急软件系统与硬件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展开援救工作,降低灾害损失,有序组织重建。

(七)实施成效监测体系的创建

为有效监测与促进国土开发规划的实施,日本建立了针对实施成效的监测体系,自2009年起对国土形成规划的执行过程与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分析并公之于众。目前我国正处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转型时期,在规划实施环节应着重考虑实施监测体系的创建,确保规划目标得以贯彻,保障规划效果。以国土规划战略目标和重点项目为监测重点,建立科学、客观、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增加部门执行力和公众参与度两个评价因子,对规划实施进度与效果进行定量评价,分年度连续评估,用简单明了的数据、图表、文字表述等形式形成评估报告并公示,在公示栏处设置意见箱,便于公众阅览和理解,使用自己的监督权,促进国土规划与开发的有效实施。

(八)公众参与广度与深度的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改变,当前地区发展不平衡、教育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贫富差距大等社会问题成为新主要矛盾④解决的阻碍。公众的社会意识、价值观、法律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到国家建设、城市发展并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诉求形成并日益强烈。我国在日后的国土规划中,应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公众视角着重解决地区发展、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竭力提升公众对于国土空间规划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并结合实施成效监测体系进行评价。1)成立由普通群众为主体的公众规划参与团体,制定相应保障措施,确保该团体对于国土规划的参与度。2)鼓励个人、公众团体、企业等投入到道路、河流、基础设施等的维护与建设中,增强公众的责任意识和对美丽国土空间的保护意识,有效利用公众的积极行为改善生活环境、推动区域发展,促进健康、美丽国土空间的形成。

注释:

①  环境公害: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对公众安全、健康、生命、财产以及生产和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

②  地区人口净移动率:一个区域内迁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百分比。

③“新公共主体”:由个人、非营利组织(NPO)、企业等民间主体组成,除了传统公共空间还将活动扩展到公共与私人之间的中间领域,用于支持当地居民生活,发挥保持地区活力能力的团体称为“新公共主体”。

④  新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蒋清海. 日本国土规划的发展演变和经验教训[J]. 现代日本经济,1990(4):60-63.

[2]  王静,蔡玉梅. 21世纪中国国土规划的构想与建议[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123-125.

[3]  吴殿廷,虞孝感,查良松,姚治君,杨容. 日本的国土规划与城乡建设[J]. 地理学报,2006(7):771-780.

[4]  蔡玉梅,顾林生,李景玉,潘书坤. 日本六次国土综合开发规划的演变及启示[J]. 中国土地科学,2008(6):76-80.

[5]  翟国方. 日本国土规划的演变及启示[J]. 国际城市规划,2009,24(4):85-90.

[6]  赖深江(2010). 《日本国土规划展开过程(1940~2000)之研究》,http://eportfolio.lib.ksu.edu.tw/user/4/9/4970T113/repository/A2-2.pdf [2017-07-04]

[7]  施源. 日本國土规划实践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 城市规划汇刊,2003(1):72-75+96.

[8]  孙立,马鹏. 21世纪初日本国土规划的新进展及其启示[J]. 规划师,2010,26(2):90-95.

[9]  中村刚治郎,杨云峰,哈斯巴特尔. 战后日本的国土整治的经验教训和第四次全国综合发展规划[J]. 地理译报,1989(2):19-23.

[10]  矢田俊文. 『21世紀の国土のグランドデザイン』について[J]. 経済地理学年報,1998,44(4):355-364.

[11]  馬淵誠司. 21世紀の国土のグランドデザインの概要[J]. 農業土木学会誌,2000,68(8):787-794.

[12]  鳥飼哲夫. 国土形成計画(全国計画)の概要[J]. 日本不動産学会誌,2008,22(1):44-51.

[13]  周尚意,张国友,徐香兰. 日本新国土规划与地方规划的相互关系[J]. 地理研究,2000(4):400-406.

[14]  张松. 21世纪日本国土规划的动向及启示[J]. 城市规划,2002(12):62-66.

[15]  姜雅. 日本的最新国土规划——国土形成规划[J]. 国土资源情报,2010(3):14-19.

[16]  矢田俊文. アジアの時代における日本の国土政策:次期全国総合開発計画の策定をめぐって[J]. 経済地理学年報,1996,42(4):256-276.

[17]  山本匡毅. グローバル経済と国土形成計画:『計画部会中間とりまとめ』を巡って[J]. 宇都宮共和大学都市経済研究年報,2007(7):85-97.

[18]  川上征雄. 社会背景から考察した全国総合開発計画策定史に関する研究[J]. 土木史研究,1993(13):121-128.

[19]  刘敏,冯卫红,朱专法. 日本五次国土规划中有关旅游政策变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人文地理,2007(2):72-75.

[20]  逯新红. 日本国土规划改革促进城市化进程及对中国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5):34-37.

[21]  强海洋,兰平和,张宝龙. 中国国土规划研究综述及展望[J]. 中国土地科学,2012,26(6):92-96.

[22]  王静,蔡玉梅. 21世纪中国国土规划的构想与建议[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123-125.

[23]  赵玉峰,杨宜勇. 我国中长期人口发展趋势及潜在风险[J]. 宏观经济管理,2019(8):11-17+24.

[24]  秦萧,甄峰,李亚奇,陈浩. 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应用方法框架探讨[J].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0):2134-2149.

[25]  陆书至. 日本全国综合开发的产生和效果[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2(1):50-54.

[26]  胡安俊,肖龙. 日本国土综合开发规划的历程、特征与启示[J]. 城市与环境研究,2017(4):47-60.

Japanese Land Formation Plan under the “Mature Society” and

Its Lessons

BAI Shujun1,2, WANG Yaji1

(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 Art Design,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2. Department of City & Regional Planning,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Chapel Hill, NC 27599, United States)

Abstract: After nearly 70 years of implementation and evolution, Japan′s national land use planning has basically achieved an overall balanced 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Japan′s top fiv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lans (1962—2008), which are guided by quantitative expansion and development, are briefly reviewed and evaluated. In-depth study of the Japanese land formation plan (2008—2015) based on the mature society as well as analysis of its planning background and strategic objectives, content system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are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domestic economic, social and national values, Japan is based on a sound national legal security system, with the goal of creating a new national image of "mature society", formulating national land formation plans from both national and wide-area localities, and applies the data-supported monitoring system to en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Finally, the author comments on Japanese and Chinese experience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and planning.

Key words: Japanese Land Formation Plan; background and target; content framework; implementation effect monitoring; lessons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