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君只看洛阳城”

2021-10-12 19:37王斌
科学24小时 2021年6期
关键词:曹魏中轴线都城

王斌

提到中国古代的都城,势必绕不开洛阳城。

今天的河南洛阳市内有两处洛阳城遗址,分别是汉魏洛阳城遗址与隋唐洛阳城遗址。汉魏洛阳城始建于西周时期,其作为都城的历史更是长达540余年,曾先后作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等的国都。司马光面对它,也曾发出“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的感慨。北魏灭亡后,汉魏洛阳城渐遭废弃。至隋炀帝时期,宇文恺于汉魏洛阳城旧址以西营建东都,也就是后来的隋唐洛阳城。

北魏洛阳城就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北魏都城而存在的汉魏洛阳城。它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上承秦汉、下启唐宋”的重要作用,是反映汉唐之际都城形制演变的有力物证。同时,它还是不同民族间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见证者,这些在其城市的布局形制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选址之巧思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讲求“择中”“相土”“形胜”“交通”等原则。即要求都城位于疆域的中心,以形成四方辐辏的效果来加强统治,同时还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以供城市建设与发展,要有依山傍水的优越地势以便人们生产生活和防御外敌,以及水陆皆备的发达交通网络。

洛阳位于豫西山地和黄河平原交界的伊洛盆地之中,自古就有“土中”的赞誉。它北至幽燕,南达江淮,西对关陇,东抵黄河下游平原,同疆域四方的距离大致相近。周公称此处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同时,伊洛盆地三面环山,周围还有伊、洛、瀍、涧四水环绕,起到了天然的防卫效果。地表覆盖着肥沃的土壤,盆地内平坦开阔的地形于农业耕种十分适宜,适合人们在此繁衍生息。这些优越的地理条件是汉魏洛阳城的历代统治者决定定都于此的重要因素。

除自然环境外,都城的选址还需要考虑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也有政治、文化上的考量——既可以更好地镇压中原地区的农民起义,稳固政权,也出于北魏游牧民族对“河洛王里”中原文化正统性的向往。

图1 北魏洛阳城宫城示意图 图2 北魏洛阳城内城示意图

营建历史

北魏洛阳城,并非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在西周城址的基础上,经过东周、秦代、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历代的修缮增扩后逐渐形成的。

我们今天所见的北魏洛阳城遗址,在今洛阳市东约15公里处。西周时,周公在此始建成周城。公元前519年,“子朝之乱”后,东周周敬王将王城迁至(原)成周城并对其进行扩建,此后以扩建后的成周城为都城。秦初期,吕不韦被封为洛阳十万户侯,在此地大肆修建。公元25年,東汉光武帝定都雒阳城,增扩城池并修建宫殿园林。公元190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雒阳城被毁。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在东汉雒阳城旧址上建都,改称洛阳城,并在洛阳城东北角建百尺楼。后魏明帝在城西北角筑金墉城。公元265年,司马炎篡权建立西晋政权,仍以洛阳城为都。“永嘉之乱”后洛阳城又一次毁于战乱。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自平城迁都洛阳,在此前的基础上重新修建洛阳城,宣武帝时兴建了外郭城及三百二十个里坊。公元534年,东魏孝敬帝迁都邺城,北魏洛阳城渐遭废弃。

布局特点

北魏迁都洛阳后,在曹魏西晋洛阳城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点,重新修建了洛阳城,其布局形制主要体现为以铜驼街为中轴线的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圈结构。

北魏洛阳城的宫城(见图1)基本上沿用了曹魏西晋宫城的规模形制,位于内城的北中部略微偏西,为南北长、东西短的长方形。宫城内的一段横街——永巷分隔了宫城的南北。宫城南部是朝会之处,大朝正殿太极殿就坐落于此。太极殿往北是显阳殿,东侧是太仓。宫城北部则是皇太后和妃嫔们居住的寝宫以及掖庭所在。宫城正门阊阖门北对太极殿,南对内城宣阳门(见图2),两门间一条南北向的铜驼街是洛阳城的中轴线大街。

北魏洛阳城内城(见图2)是在魏晋洛阳城的基础上重修而来的,将原西墙中间的城门北移后改称西阳门,又新建一座承明门,共计十三座城门。城墙由南至北分别是青阳门、东阳门、建春门,北城墙由东至西分别是广莫门和大夏门,西城墙由南至北分别是西明门、西阳门、阊阖门、承明门,南城墙由东至西分别是开阳门、平昌门、宣阳门、津阳门。城中有南北向和东西向的道路各五条,分别与各城门相对。整个洛阳城以铜驼街为中轴线大街,著名的永宁寺遗址就在铜驼街的西侧,专供皇帝、太后礼佛。此外,在内城的西北角还有一座金墉城,始建于曹魏,北魏沿用了这一军事防御设施。

宣武帝时期,在内城外围建外郭城(见图3),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三条东西向的干道连通外郭城东西城墙的三座城门,横贯全城。外郭城内设里坊三百二十个,西部为鲜卑皇室贵族居住区,东部主要居住汉族官僚和一般士庶,南部则用于安置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名曰四夷里和四夷馆。外郭城西部有洛阳大市,东部有小市,城南则有四通市。四通市位于洛水南侧,取“四通八达”之意,专与周边一些少数民族进行交易。

图3 北魏洛阳城外郭城示意图

对后世之影响

北魏洛阳城基本沿袭了此前中原王朝曹魏西晋洛阳城的形制,但在布局上有所变动。其规划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都城在秦汉之后发展演变的重要趋势,更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正统礼制思想的继承。

宫城单一化和北移倾向   北魏洛阳城的单一宫城形制和宫城居北居中的位置,体现了东汉以后都城中宫城单一化和居北居中的趋势。此前传统的都城制度实行多宫制,遵循“面朝后市”之制,在都城南部设皇帝正宫,如西汉长安城内设明光宫、长乐宫、北宫、未央宫、桂宫五处宫城,东汉洛阳城内设南北二宫。而北魏洛阳城在全城北部略为偏西之处建洛阳宫,这正是宫城单一化和北移倾向的体现。

中轴线布局   北魏洛阳城的形制体现了中轴线布局的思想。宫城正门阊阖门与南城宣阳门之间的南北向大街铜驼街,虽然略偏于内城的西部,却在北魏外郭城的中轴线上,因此可以说是全城的中轴线。这种布局思想为隋唐长安城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借鉴。

三重城圈结构   北魏洛阳城在内城外营建外郭城,并在其中设置里坊,将市场逐渐移至外郭城内,形成了一座具有宫城、内城、郭城三重城圈的贸易大都市,深刻影响了后世都城营建的外郭城建制和里坊制。同时,在外郭城内设市场的行为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先秦以来都城“面朝后市”的形制,宫城与市场不再严格遵循南北相对排列的格局。

左右双阙的宫墙形制   北魏洛阳城宫城阊阖门前的左、右双阙是迄今为止发掘所见最早的宫城门阙,为隋唐洛阳宫城正门应天门乃至明清故宫午门前置双阙提供了历史源流。同时,此前也未有见门前双阙与宫墙相接而不前突于宫墙的形制。

汉文化的体现   北魏洛阳城的建制体现了鲜卑民族对中原汉文化的认同与追求,是其汉化进程的充分显现。北魏洛阳城在曹魏洛阳城的基础上重建而来,其性质布局、宫城宫殿的名称等基本沿袭此前的旧制。此外,北魏统治者还效仿了汉文化的祭祀传统,废弃了鲜卑民族西郊祭天的旧俗,在洛阳城南郊东汉明堂的基址上重建了明堂。

猜你喜欢
曹魏中轴线都城
“畅读中轴线 最爱北京城”东方少年领读者培养计划启动
以新科技手段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
夏商时期都城选址简析
东周列国都城的植物绿化
中轴线 古老北京的文化坐标(五)
刍议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响
中轴线 古老北京的文化坐标(三)
魏晋政权的演变与颍川地区士族及人才的发展
曹魏时期禁碑缘由考略
北魏都城洛阳相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