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静玉,郭小燕
(厦门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福建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为福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素材。充分发掘福建红色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当代意义,运用微传播手段推动福建红色文化教育与福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机融合,有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密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多次强调了要“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并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1]。深度解码“红色文化”,审视与深思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因及其时代价值,在时代转换中传承和创新,丰富其意蕴,具有重要的意义。
红色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福建红色文化指生活在福建地区的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时期发展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它犹如精神纽带凝聚着这一地区的人民群众,承载着闽人群体文化认同的归属感;它不仅包含了过去世代沉淀的红色记忆,也延续了闽人的红色文化基因;它使闽人和其他群体及其他红色文化得以相互区别,更凸显出闽人的红色文化精神与个性。
对红色文化的界定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综观学者们对红色文化诸多概念释义的基础上,笔者以多维视角的方式对红色文化的特性进行梳理和拓展,用图谱呈现如下(见图1):
图1
具体到福建红色文化,其多维特性表现为:
维度一:表现形态。红色文化的表现形态可以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2]。物质形态是红色传统与红色基因的重要物质载体——革命遗址遗迹、博物馆、文物等物态的文化资源。福建红色文化的表现形态有红色纪念地等实物,古田会议纪念馆、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长汀县“二七”雷士林祥谦陵园、冰心文学馆、建宁县红一方面军领导机关旧址暨反“围剿”纪念馆、闽西革命历史纪念馆等[3]。非物质形态方面指的是革命年代里的仁人志士和革命活动,是和平年代里的道德楷模和优秀事迹,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形成的红色革命纲领和制度法规等价值理念,福建红色文化的非物质表现形态有英模事迹,如闽西红色故事系列;红色制度文化,如古田会议决议。
维度二:精神象征。红色文化的内核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承继和升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凝聚成的红色精神,其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时代精神象征和价值观。福建红色精神文化意指福建革命历史时期所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和革命精神等意识形态,如古田会议精神和闽西苏区精神[2]。
维度三:基因频谱。红色文化从源起到发展、从积淀到丰富再到创新的演进过程也是革命文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交融相汇成一体的过程,因此在红色文化的体系里,有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发扬,有对中国共产党人所坚定的理想信念的提炼凝聚,有对执政党行为规范(党纪党规)要求的沉淀创新,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折射。福建红色文化本身是一种历史存在,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摒弃,又有对外来文化的汲取与批判,延续至今,影响深远;如福建红色文化延续海丝文化生态,在海外华人华侨聚集区产生一定影响。
维度四:本真要义。红色文化不仅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兼具着时代的鲜活性,而承载着红色文化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的“中国梦”则对红色文化的本质内涵做出了全面切实的诠释:红色文化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福建红色文化的深意可理解为在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带领下,福建红色文化所呈现的近似集体灵魂的红色价值观念体系,所体现的艰苦拼搏、创新求变的闽人整体精神与气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7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4]等要求。推进红色文化弘扬传播,是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需要。
福建红色文化蕴含着福建仁人志士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承载着其浓厚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具有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2016年,福建省制定印发的《福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实施方案》从软硬件等多方面入手,提出了通过整合资源、挖掘、留存红色记忆实现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的具体要求[5]。高校是红色文化弘扬传播的重要阵地,推进福建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更大范围地扩展福建红色文化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意义深远。
福建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表现在:其一,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人们对身边的人和事往往有一种亲切感,在福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容易使青年学生产生亲切感和文化归属感,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其二,有助于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高校弘扬福建红色文化,可以使青年学生更深刻理解福建精神中“爱国爱乡”的价值追求和文化内核,自觉将爱国主义内化于个人行动中。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同质、在价值上同向;在福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发挥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加接地气,可更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和发展革新,彰显了中华民族在最深层精神上的永恒追求;福建红色文化是独特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孕育的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高校弘扬福建红色文化,有助于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推进福建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要适应“微时代”需要,树立“微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红色文化教育,要借助 “微时代”信息媒介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自2016年以来,福建省大力实施《福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实施方案》,积极依托各类传播平台,组织开展红色文化专题教育并开发运用高科技元素。红色文化VR(虚拟现实技术)体验馆、红色文化AR(增强现实技术)系列产品陆续推出,福建红色文化呈现出新的表现形态。在思想理念上,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积极主动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等新媒体技术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时代感,借用“微手段”讲活福建红色文化故事,讲透福建红色文化的深厚意蕴,本真要义,使福建红色文化不仅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兼具着时代的鲜活性。
“微时代”因传播主体去中心化趋势的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呈现出灵活性与多元化及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特点,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每个个体赋予了获取信息的主动选择的权利,改变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单向的信息传输,使二者能够平等获取信息,切实达到双向沟通,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红色文化传播,要适应“微时代”到来的需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可利用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搜集与福建红色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声音等各种新元素,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展示获取的教学信息,师生展开双向信息交流,改变思政课教学中传统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单向的信息传输的局面,实现双向沟通交流,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思政课堂是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主渠道,但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时数是有限的,故可采用“微课程”的方式延伸思政课堂,将福建红色文化的内容制作成简短精悍的“微课”, 满足学生随时随地在线学习的需求,通过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提升福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福建是闻名全国的“红军之乡”与“将军之乡”,在1955年至1964年里被授衔的开国将军中,福建省共有83名且闽西人就有71名,思政课教师可根据这些人物丰富的事迹和精神的立体性、可观、可感和可触的特性,将宏大的叙事用短小扼要的“微课程”展现。通过“微课程”可以还原福建红色文化真实又鲜活的历史场景,让大学生身临其境,实现跨时空对话历史,将革命精神的内化于心的同时外化为个人自觉的实际行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可开发具有福建特色的红色文化系列“微课程”,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MOOC教学模式,开展“福建红色文化”专题教育。“微课程”的每堂课时长为5分钟左右,最好不超过10分钟。类型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PPT式微课程。教师可将福建红色人物的典型事迹制作成若干个由文字、音乐、图片构成的篇幅短小的PPT,设置好PPT的自动播放功能,并转换为视频。第二种是讲课式微课程。教师可将福建红色文化的内容分成若干小的片段进行讲述,在沉浸式远程互动教室等场地进行授课拍摄,再对微视频进行后期加工制作。第三种是情景剧式微课程。教师可将福建红色文化的内容进行“微剧场”的情景剧设计策划,由学生饰演剧中不同角色,经过视频剪辑制作,形成“微课程”。
思政课教师可借助“微时代”数字技术和传播媒介架构福建红色文化资源库,使学生对红色文化有新的体验。福建红色文化网上展馆暨福建红色文化VR/AR 实体体验馆在运用新媒体技术传播红色文化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该馆采用专门研发的软件系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把案例教学、情景教学与计算机模拟技术结合一体,充分利用AR/VR/MR技术对福建红色文物史料进行三维的诠释,重构红色文化活动场景,营造受教育者的交互感受与沉浸体验。思政课教师可借助其红色文化资源网络平台及利用馆里先进的CG特效和VR技术等教学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指导学生体验福建红色文化网上展示馆的虚拟现实漫游、虚拟现实全景技术+交互+弹窗、3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数据库+配乐MV模板+弹窗等先进技术,激发学生参与保护、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兴趣,增强红色文化教学的互动性、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思政课教师还可借助抖音、微视频等新媒体介质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无纸化,采用“微表达”的方式让大学生“听见”福建红色文化。如把周恩来、毛泽东、方志敏、黄道等革命领导人曾到过光泽县指导革命斗争、开展革命活动的人文史料通过不断创新的“微故事”传播形式,增强福建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教学之间的连接性和契合度。还可让大学生从“看到”福建红色文化到“感受”福建红色文化以及“体验”福建红色文化:如把邵武市的革命遗址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纪念碑、金坑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等通过AR集成新技术的使用,对原有现实场景世界的知觉叠加和区域拓展,将虚拟场景和实体场景叠加在同一时空范围内而全面焕发感知者的多种知觉,达到“沉浸感”和“临场感”并实现实时互动。运用微时代新媒介技术手段为福建红色文化的历史场景再现提供技术支撑,可以使学生对福建红色文化的产生、历史发展、内涵及其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微时代”赋予了高校在教学管理的层面上能更多地掌握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与所求的便利条件。“微时代”要求高校在融福建红色文化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应实现精准的供给而不能仅停留在现有的思政课教学供给方式,不能停留在以设置公共必修课程用大课堂进行授课的方式,不能停留在灌输理论为主、以形式上的实践教学为辅的方式。应主动发挥网络微平台的辐射作用,积极建设红色文化资源网站,将教育的平台拓展到网络空间。“微时代”迅速崛起的微视频直播平台,受到大学生的热烈追捧。思政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主体,师生共同将福建红色文化以多元的叙事角度融入到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
以微博、微信、客户端(“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介,成为大学生关注的新的重要舆论场和接受信息的重要方式介质。思政课教师可通过“两微一端”构建具备个性化教学、自主化学习、弹性化评价于一体的全新的红色文化传播平台,通过“两微一端”的传播渠道讲好福建的红色文化故事。如思政课教师可在校园主流微信公众平台推出既具有红色教育特色,又能让学生快乐阅读的微信文章,在微信平台“互动社区”开展福建红色文化主题讨论和师生互动,拓展思政课教学的空间和渠道。可鼓励学生创作具有红色文化内涵且适合微信等新媒体转发的创新、创意作品或红色文化主题的“微电影”;可开发能够让学生“亲身经历”第五次反“围剿”和闽赣省地方武装进行大规模的游击战争等红色文化网络游戏;探索更具生动性、趣味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面向高校大学生传播的精准性和红色文化传播的到达率。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省内各级各类红色文化景点众多,如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的闽西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上的上杭县古田会议旧址、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等红色遗址,三明中央红军村建设、宁化红军长征出发地等红色旅游品牌基地等。高校可与之共同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立互联的数据库,共享福建红色文化中的重要文物史料、重要党史事件和党史人物资料。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采集“微实例”,如:到闽西革命老区,拍摄老红军口述自己参加革命的红色故事、搜集珍贵的文字和照片史料制作短视频,以福建红色革命亲历者描述再现历史场景的方式,提升福建红色文化传播的感染力和真实性。
参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拓展红色文化教育空间的重要渠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是教育部的常设大赛——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实践活动之一。活动旨在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助力革命老区精准扶贫脱贫。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实践团的成员通过寻访“红色记忆”等方式,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福建高校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中有新的创获。如厦门理工学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建立青年红色创业基地,2018年7月由该校打造的全国首个高校红色孵化器基地正式落户厦门龙岩山海协作经济区。思政课教师可参与红色孵化器基地的建设,指导创新创业的青年学生参观革命旧址、聆听专题辅导、搜集整理福建红色文化“微实例”, 使其在实地体验中学习和感受当地的红色文化精神。
总之,思政课教师可通过上述一系列新颖活泼、形象直观的“微举措”, 提升福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覆盖面,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身处“微时代”的大背景,立足国家积极弘扬红色文化的大格局,福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应紧紧围绕红色文化这一主线,将福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借助微媒介改革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推动福建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