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9年贵州省新发麻风患者畸残情况分析

2021-10-12 12:27李进岚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麻风皮肤科贵州省

刘 洁 周 莉 王 德 李进岚

1.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贵阳,550004;2.贵阳市护理职业学院,贵阳,550081

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皮肤和外周神经受累的慢性传染病,严重时可致畸、致残,使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和丧失劳动能力,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研究对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中2014-2019年贵州省上报的麻风新发病例的畸残情况进行分析,探索患者畸残发生的影响因素,为下一步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14-2019年贵州省上报至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中的在本次确诊前从未被确诊过麻风的病例。

1.2 统计学方法 对LEPMIS中的新病例按照畸残分级情况分别进行人口学特征、分型、传染源、病期及发现方式等进行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理论频数不足5时采用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 诊断、分型 参照2008和2018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91-2008(2018)《麻风病诊断标准》[2]。

1.4 畸残分级判定 本研究的畸残是指因罹患麻风而致。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第六次麻风专家委员会制定的麻风畸残分级标准分为0级(无畸残)、1级、2级。0级:手足无保护性感觉障碍,无可见性畸形或外观改变,无麻风所致的眼病,无视力障碍;1级:手足有保护性感觉障碍,无可见性畸形或外观改变,眼有角膜感觉障碍,但无重度视力障碍,6 m处可看清指数;2级:指手足有可见性畸形或损害,眼有重度视力障碍或失明及其他可见眼损害。

1.5 发现方式 按照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中的规定分为主动方式,包括疫点调查、接触者调查、线索调查、团体检查、普查等;被动方式,包括互报、自报、皮肤科门诊等。病期系指从发病到确诊的间隔时间。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2014-2019年贵州省发现新麻风患者492例,其中男341例,女151例,男女性别比2.258∶1。确诊病例最大83.35岁,最小8.76岁,平均(38.12±15.26)岁;其中0~14岁12例(2.44%),15~59岁427例(86.79%),60岁及以上53例(10.77%)。职业分布以农民和民工为主,共计406例(82.52%),其次是学生38例(7.72%),再次为家务及待业人员24例(4.88%)。文化程度以小学为主 191例(38.82%),其次是初中166例(33.74%),文盲和半文盲73例(14.84%),高中及以上59例(11.99%),不详3例(0.61%)。0级畸残315例(64.02%),1级90例(18.29%),2级87例(17.68%)。2级畸残中,单侧和双侧眼部畸残分别有31例和16例,单侧和双侧手部畸残有65例和37例,单侧和双侧足部畸残的有47例和22例,手部畸残比眼部和足部畸残多,且以爪形手为主(73.84%),与熊立等[3]报道一致。男性2级畸残率高于女性(χ2=3.999,P<0.05)。≥60岁组2级畸残率高于15~59岁组(χ2=10.801,P<0.05)。职业分布和文化程度间畸残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2014-2019年贵州省各级畸残新发麻风病例人口学特征 例(%)

2.2 分型、病期及传染源 多菌型397例,少菌型95例,型别比为4.18∶1,型别间畸残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长病期42.29年,最短病期7天,病期中位数为1.36(0.78,2.16)年。2年以上病期的2级畸残率高于2年及以下的(χ2=56.349,P<0.01),见表2。家内传染源的有178例(36.18%),家外的51例(10.37%),传染源不明的263例(53.46%)。家内的2级畸残率低于家外和不明的(χ2=10.98,P<0.01)。见表3。

表2 病期与畸残关系比较 例

表3 传染来源与畸残关系比较 例(%)

2.3 发现方式 以皮肤科门诊发现为主,共发现163例,占33.13%;其次是线索调查,发现148例(30.08%);再次为病例报告(包括在系统中报病和自报),发现106例(21.54%);接触者(患者家属)检查发现59例(12.00%),其他(包括疫点调查1例、团体检查1例、普查2例及其他方式12例)共发现16例(3.25%)。皮肤科门诊发现的病例中2级畸残的比例低于线索调查发现的(χ2=9.204,P<0.05)。接触者检查比病例报告、皮肤科门诊和线索调查发现的畸残率低(χ2=8.552、8.81、10.346,均P<0.05)。见表4。

表4 2014-2019年贵州省新病例按畸残分级发现方式一览表 例(%)

3 讨论

新发现病例2级畸残率越高,提示新病例的早期发现工作越差。通过对2014-2019年新病例畸残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确诊病例中男性居多,且2级畸残率高于女性。男性在外务工,接触传染源的机率大,且由于文化程度低,多为农民工等,从事体力劳动,易导致畸残发生[4]。60岁以上2级畸残率高于15~59岁,可能是老年人的就医意识更差而延误病情。杨琴等[5]报道麻风2级畸残的发生与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有关,但本研究并未发现。

2级畸残的发生与病期有关系,可以看到,病期大于2年的2级畸残率高于2年及以下病例,说明病期越长,畸残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6]。

与2011-2013年贵州省的新病例发现主要由线索调查发现的方式相比较[7],2014-2019年发现的新病例以皮肤科门诊发现为主,共发现163例,占33.13%,且皮肤科门诊发现的病例中2级畸残的比例低于线索调查发现的。麻风的初发症状通常表现为皮肤病症状,皮肤科门诊医生承担部分病例发现有利于减少2级畸残病例,且所耗费的费用少,是最佳的方式之一[8]。因此,要继续开展对综合医院皮肤科医生的麻风相关知识培训,在全省各级各类综合医院推行麻风症状监测工作。线索调查,发现148例(30.08%)。线索调查是传统的发现患者的方式之一,贵州省自2011年部省合作消除麻风危害项目实施以来,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采取村卫生室麻风可疑线索的“零报告制度”,在高流行乡镇开展主动搜索工作,均有利于患者发现。病例报告(包括在系统中报病和自报)共发现106例(21.54%),成为主要的发现方式之一,说明贵州省部省合作项目期间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力度,积极宣传普及麻风防治知识,提高患者家属及周围人群对麻风的正确认识,减少了歧视,促进了疑似患者主动就医和大众主动报告疑似病人。目前认为麻风主要通过长期密切接触,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本研究可见家内的2级畸残率低于家外和不明的(χ2=10.98,P<0.01),同时,接触者检查比病例报告、皮肤科门诊和线索调查发现的畸残率低,说明接触者检查在发现早期病例和儿童病例上有优势[9]。尤其是在低流行形势下,由于检查对象的确定,接触者检查可以以较低防治成本取得较好防治效果。但178例家内的患者,通过接触者检查发现的仅有58例(32.58%),提示接触者检查还需提高工作质量。

贵州省是我国麻风流行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经过2011-2015年卫生部和省人民政府的部省合作消除麻风危害项目,到2015年底,以省为单位,麻风患病率降至1/105以下,且一直保持到2019年。低流行状态下降低新患者2级畸残的发生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早期发现病例,不仅要在各级、各类综合医院开展麻风可疑症状监测和及时转诊,同时现用的线索调查、报病、接触者检查等患者发现工作的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因此要继续加大对综合医院医生、乡镇卫生院医生及村医的麻风防治知识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既往高流行的县、乡镇、麻风患者及其家内密切接触者的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患者家属和大众对麻风防治知识知晓率,减少社会歧视,促进患者及早就医,以便早期发现患者,降低传染性及预防畸残的发生。

猜你喜欢
麻风皮肤科贵州省
皮肤科专业基地骨干师资对皮肤科专科体格检查的认知调查
皮肤科药房开展药学服务效果观察
贵州省博物馆大悬挑超限结构设计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浅谈麻风病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鉴赏
麻风树理想的生物质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