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型麻风一例

2021-10-12 11:47甘言玲卢宪梅初同胜刘殿昌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暗红色抗酸麻风

甘言玲 卢宪梅 初同胜 刘殿昌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医院),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22

瘤型麻风一例

图1 1a~1f:面部皮肤轻度弥漫性浸润,双耳垂轻度肥厚,眉毛大部分脱落,面部、背部、四肢暗红色丘疹、结节,边界清楚或模糊,小腿见皮损结痂,棕褐色色素沉着及干燥鳞屑 图2 2a、2b:表皮萎缩,真皮组织细胞弥漫性浸润,部分细胞泡沫化,淋巴细胞少而散在(HE,2a:×40;2b:×400);2c:抗酸染色阳性6+,见到菌球(×1000)

临床资料患者,男,33岁,河南省滑县人。因眉毛脱落、手足麻木2年、皮肤结节1年就诊。患者2年前眉毛开始脱落,自觉左小指指尖麻木,后右手、双足出现麻木。1年前无明显诱因右上肢伸侧出现皮色、暗红色结节,随后左上肢、双下肢出现暗红色丘疹、结节,无痛痒,自诉无畏寒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1个月前同村村民(瘤型麻风患者)根据与自己相似的症状怀疑其患麻风,推荐转介至我院,于2021年1月20日就诊。该患者既往体健,个人史无特殊,配偶、子女均体健。否认家族中类似病史。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各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 患者双眼视力正常,无红眼、眼痛,主动眨眼正常。面部皮肤轻度弥漫性浸润,双耳垂轻度肥厚,眉毛大部分脱落(为美观患者于1年前纹眉)。面部、背部见散在分布暗红色丘疹,右上肢见大小不一的皮色、暗红色结节,边界清楚或模糊。双大腿伸侧可见暗红色米粒至绿豆大的丘疹、结节,表面光亮,边缘清楚,对称分布;小腿可见皮损溃疡结痂、棕褐色色素沉着及干燥鳞屑(图1a~1f),无感觉麻木。浅表神经未扪及粗大和触痛。左小指感觉缺失,左前臂、右小指感觉减退。

组织病理(右小腿)示:表皮萎缩,真皮组织细胞弥漫性浸润,部分细胞泡沫化,淋巴细胞少而散在(图2a、2b)。抗酸染色:6+(图2c),系杆状菌。PAS染色:未见菌丝及孢子。病理诊断:瘤型麻风,重度浸润。皮肤组织液涂片查抗酸杆菌: 左眶上(5+),右耳垂(5+),下颌(5+),上肢(6+)。细菌密度指数(BI)为5。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血沉无异常。氨苯砜综合征风险因子HLA-B*13∶01基因检测阴性。麻风分枝杆菌qPCR检测结果阳性。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查菌及组织病理结果,诊断为瘤型麻风。给予MDT-MB方案治疗。治疗过程中每月随访一次。

讨论本患者为青年男性,生活在麻风低流行区,但有麻风患者接触史(两人曾长期同住)。病程24个月余,属于中期患者,就诊时已发现神经功能障碍,尚无可见畸残。患者BI为5,属于多菌型(MB)。研究发现诊断时BI较高、MB型是发生麻风反应的危险因素,且男性发生率更高。所以本患者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应高度警惕麻风反应的发生。该患者有麻风接触史,同村村民2017年5月发病,2019年5月确诊为麻风,同时以MDT-MB方案治疗,现为完成治疗的LL型患者。本例患者由同村患者怀疑患麻风并推荐到我院就诊,未出现医疗延迟诊断或误诊,说明对麻风患者的麻风宣传教育起到了一定作用,避免了因医疗延迟可能造成的神经损害和畸残。麻风的宣传教育应贯穿于麻风防治的全过程,让群众了解麻风的基本知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阻断传染。

猜你喜欢
暗红色抗酸麻风
抗酸分枝杆菌荧光染色与Ziehl-Neelsen法在抗酸分枝杆菌检测中的应用比较
抗酸染色法、细菌培养法和实时荧光PCR法在分枝杆菌检查中的应用比较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浅谈麻风病
自画像
暗红色的爱情
炎夏,给身体灭灭火
麻风树理想的生物质作物
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何时服用抗酸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