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文振兴
综述是关于论文的论文,是大量原始研究论文中数据、资料和观点的归纳总结,可反映某一研究领域的发展态势和研究走向。目前,关于档案职业的研究综述共有2篇,分别是《1998—2007年我国档案职业研究综述》和《我国档案职业研究的特征分布与热点透视——基于CNKI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前者通过分析1998年~2007年的278篇文章,将档案职业研究主题归纳为档案职业构成、档案职业特点、档案职业状况、档案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档案职业走势、档案资格认证制度、档案职业声望以及档案人员职业倦怠与审美疲劳8个方面;后者通过分析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刊载的截至2014年8月10日的110篇文章,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展示了档案职业的5个热点主题,即档案职业资格制度、档案职业生涯发展、档案职业人才培养、档案职业道德建设和档案职业伦理问题。这2篇综述,或研究时间较早,或刊源受限,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本文不限时间和刊源,以更为全面地了解档案职业的研究情况。
以“题名=档案AND题名=职业”在CNKI学术期刊库、学位论文库以及会议库中进行检索,剔除新闻、心得、报刊集萃博览和重复发表文章,得到有效文章840篇(见图1)。
图1 档案职业论文年度数量走势图
从发表年度看,关于档案职业的研究成果整体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如图1所示。文章作者共计920位,其中只发表1篇文章的作者有846位,占比约为92%,表明个体研究的深度不够;发表文章在3篇以上的有5位,分别是杨光、胡鸿杰、张照余、吴红和张锐。作者单位共计630个,只出现1次的有551个,绝大多数为地方档案馆、政府机关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表明档案职业的关注范围比较广泛;出现4次以上的有14家单位,均为高校,如表1所示。来源期刊共计269种,发文在9篇以上的有18种,多为档案学期刊,如表2所示。
表1 高频单位表
表2 高频期刊表
档案职业是指管理档案以获取经济报酬并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如图2所示,档案职业关联着三个对象,即职业主体、职业客体和服务对象;存在三条动线,一是管理线,即档案人员管理档案的条件和要求;二是价值线,即档案职业对社会组织提供的价值;三是回报线,即社会组织对档案人员的报酬。以此对档案职业研究作主题分类,主要内容分析如表3所示。
表3 档案职业主题分类表
图2 档案职业关系图
(一)档案职业构成。关于档案职业构成的认识较为统一,主要包括主体、客体、技能和条件等基本形态,其中,研究较多的是职业主体。档案职业主体即档案管理人员,它是档案职业最基本和最活跃的因素,具有专业化程度较低、女性化明显的特点。
(二)档案职业要求。1.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的研究开始早且数量多。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在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掀起了档案职业道德的研究高潮。早期研究内容可归结为两方面:一是分析档案职业道德的意义、内容及内涵。作者大多认为档案职业道德不仅要体现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而且应根据档案工作的特点发展出档案工作特有的职业道德,具体可归结成以下几个关键词:爱岗敬业、乐为人梯、保守机密、维护历史、热诚服务。二是论述档案职业道德与《档案法》的关系。很多作者认为两者是互相协调、互为补充的关系,《档案法》的义务性规范是档案职业道德培养的行为,《档案法》的禁止性规范是档案职业道德谴责的行为,《档案法》是培养、传播和维护档案职业道德的有效手段,档案职业道德是《档案法》的重要补充以及实施基础。
进入新世纪后,档案职业道德研究存在两方面变化:一是从一般转向个别研究,即分析不同行业档案人员的职业道德,如吴加琪认为档案中介人员的职业道德包括独立、客观、公正,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务,按时保质完成工作,合理收费和保密。二是从内涵转向建设路径研究。在新世纪关于职业道德的188篇文章中,讨论建设路径的文章有72篇,方式主要有加强教育、加强宣传、强化纪律、树立典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等。2.职业素质。档案职业素质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从多数观点看,档案职业素质是档案职业道德的拓展和延伸,它包含档案职业道德。关于档案职业素质的内涵有三种分法:二分法认为档案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三分法在二分法的基础上,将专业素质分解成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四分法则在三分法的基础上增加了身心素质。3.职业技能。档案职业技能是从事档案工作应掌握的技术和应具备的能力。该主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一是档案职业技能构成。新时代档案职业技能包括传统技能和信息技能,前者指档案的收、整、管、用能力,后者指信息获取加工处理能力。二是档案职业技能鉴定。张敏将档案职业技能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认为低级技能是档案职业的最低门槛,主要包括文书与档案工作的基本常识、档案管理软件的基本操作等;中级技能包括档案的整理、鉴定与保护等;高级技能包括档案的编研、修复与缩微等。李扬新将档案技能分为一般技能、专业技能和补充技能,其中,信息技术是档案核心技能的补充和强化,属于补充技能。三是档案职业核心技能的建立。作者普遍认为我国档案职业缺乏核心技能。李杨新认为21世纪的档案职业角色定位于“保管和传承社会记忆”,档案保管保护和传播利用技能是档案专业技能的核心。4.职业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通行的行业准入制度,而我国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档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进入21世纪以来,众多学者为此献言献策。李丽在《2004年~2011年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研究综述》一文中将29篇研究成果归结为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基本认知、现状研究、必要性研究、国外经验、建设对策等五大主题。许文霞的《1998~2017年我国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研究综述》在前者五个主题基础上,增加了可行性研究主题分析,认为现有研究多为理论探讨,缺乏实践调研,后续研究应多关注各地档案职业资格认证实践。5.职业教育培训。档案职业教育培训可分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1)档案高等教育是输出档案学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其质量关系着档案职业的发展。目前,档案高等教育与档案职业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培育的档案专业毕业生缺乏职业竞争力,不适应档案职业环境,存在课程设置不科学、教材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落后等不足。档案高等教育改革要坚持面向职业,从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培养上下功。贾静认为课程设置应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以考证教材补充或替代课程教材,运用现在技术教学手段以及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培养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档案继续教育培训主要是为了更新、补充档案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继续教育的方式有脱产和不脱产、短期集训和长期培训、课程研修和学历教育、参观考察和专题交流研讨、网络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在内容上应偏重技能教育。
(三)档案职业价值。该主题包括档案职业价值的内涵及提升。档案职业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主体价值。社会价值表现在社会对档案信息利用需求的满足。作者普遍认为信息化是提升档案职业社会价值的最有效路径,通过借助信息技术,畅通利用渠道,推进档案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主体价值表现在职业魅力或吸引力,是档案人通过付出职业劳动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的度量。档案人员应顺应数字化、社会化发展格局,构建多元思维、转变职业定位,拓展档案资源的社会属性,提升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
(四)档案职业回报。1.职业地位。档案职业地位取决于经济收入和职业声望。作者普遍认为档案人员收入一般,档案部门在一般企事业单位大多处于边缘地位。要扭转档案职业地位低下的现实,需要认清档案工作新使命,转变档案职业角色。在后保管时代,档案工作除了保管档案外,还有参与社会记忆构建、提供数字档案信息利用等新使命,档案人员应主动参与这些工作,积极推进档案资源的开放和利用,最大限度发挥档案职业的社会功能。2.职业心理。档案职业心理是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的情感和认知。根据研究成果,可将档案职业心理分为正、负两种心理倾向,正面心理倾向包括职业幸福、职业认同、职业自信等;负面心理倾向主要表现为职业倦怠,即消极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如满腹抱怨、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等。引起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张九玲认为非个体控制的环境因素是造成职业倦怠的根本原因,主要包括职业社会地位低下、部门边缘化、工作压力大、工作成就认可度低、职务晋升职称评定难度大等。此外,个体心理预期较高也是成因之一。
总之,档案职业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与每一位档案人员息息相关。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档案工作面临转型,应积极关注新情况、新问题,助力档案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