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经济史学习“三难”的备考建议

2021-10-11 07:43孙蠡
求学·理科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性知识通识时空

孙蠡

经济专题或与经济相关内容一般是学生难学、难考之最。究其根源,一是经济史涉及的政策、制度、逻辑多,故事、趣事、情感少,是为“枯燥难”;二是经济史教材上“史”的内容多,“原理”和“理论”却几乎没有提及,故学生一旦面临与教材上不同的新史事、新材料,往往不知如何开展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是为“理解难”;三是经济内容与多数学生的人生经历、社会阅历相去甚远,难以代入导致难以解决,是为“共情难”。因此笔者将围绕以上“三难”,逐一提出应对策略,以供广大学生参考。

一、理清来龙去脉,探寻逻辑之美

史事与逻辑的交融,是历史学科灵魂之所在,我们从历史学习中获得的快乐不应止步于精彩的故事,还当有一份“看懂了”的通透,而这份通透,就蕴藏在史事之间的因果逻辑当中。

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例,在梳理这一事件的過程中,建议学生一边思考,一边绘制图示,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理清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来龙去脉。

在整个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因素的推动:其一是资本家有钱而多数人没钱(即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导致的贫富差距),其二是多数人消费需要分期付款(生产已经由分散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多数人无法自给自足,只能通过为资本家工作来谋生,且工资微薄),其三是失控的股市(炒股收入超过常规投资或工作收入,畸形状态下政府在经济调节中发挥的作用较小,对应知识点为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那么这种“许多人投入大规模生产当中,却同时面临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导致的贫富差距”的局面,就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在现代社会,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继续存在,矛盾就无法调和,必将引发经济危机,因而这个矛盾就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二、精析材料信息,解构试题情境

历史试题无论哪个部分都要看时空、看主体、看事件,经济史部分的试题还要着重看一看“资源的流动”,因此要在日常经济史学习中注意分析不同情况下资源流向的过程与结果,基于此对材料进行深刻剖析。

【例1】(2021全国乙卷·30)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在试题材料明面上,时空定位为土改后的太行山区,主体涉及农民和他的妻子,事件是夫妻开支要互相商量但妻子仍然权限较低。材料内部的“资源流动”隐藏在时空与人物当中,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村土地改革后男女一样都能分到土地,并且都参加农业生产,土地和收入作为决定经济地位的重要资源向妻子方向流动了,因而夫妻才有商量,加之通过“一斗”与“二升”的对比可知并非完全平等,A、C、D均不准确,由正反两个方向均可得出B是最佳选项。

【例2】(2021全国乙卷·25)

试题材料中,时空定位为西汉末、东汉中期的南北各郡,主体为民户,可获得的信息是民户数量的前后有所变化。结合各郡位置和数据分析,材料内部的“资源流动”是从西汉末到东汉中期,华北地区、黄河流域户数整体趋势为稳定或减少,长江以南地区民户数量增加。豪强大族或个体农耕发展所涉及的关键“资源流动”是土地,材料中并无体现,加之结合史实可知此历史阶段整体上仍是北方经济强于南方,材料中所示现象是南北经济走向平衡的表现,故选A。

在上述两道题的应试过程中,学生均应于1分钟内在头脑中迅速完成笔者所言分析,也可运用“绝对一般不对”原则较容易排除30题的A、D和25题的B选项,但日常练习中,则应相对细致分析,不轻易放过错题的同时,也要确保对于自己能做对的题是否已经掌握透彻。

三、积累通识性知识,汲取历史智慧

面对经济史试题时,学生们往往会遇到“材料能看明白,却不知道材料意味着什么”的情形,换言之,就是遇到了一个新材料构建的新情境。正所谓“太阳底下无新事”,解决新情境所要运用的钥匙,笔者称之为通识性知识。

【例3】(2021全国甲卷·30)

【例4】(2021全国乙卷·31)1957年,国家统计局《工人阶级队伍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参加工作的职工社会出身情况,如表3所示。

在2021年全国甲卷第30题中,时空定位为1931—1934年的中国,主体为钢铁业进出口,可获得的信息是铁砂、生铁产量为增加趋势并稳定出口,同时钢铁消费量稳定而输入量为增加趋势。在这道题中需要使用到的通识性知识有:产量和出口增多的行业一般是国内有所发展的行业;消费量稳定的同时进口量增多的行业一般是国内发展较为薄弱的行业;原料行业有所发展而相应产品却较为薄弱的,说明加工能力比较弱;加工制造业尤其是重工业制造业薄弱是工业基础落后的重要表现之一。

在全国乙卷第31题中,时空定位为1950年的中国(建国初期),主体为参加工作的职工(在当时社会地位较高),事件是这些职工社会出身按地域划分比例各有不同。此试题中我们能够积累的通识性知识有:职工的社会出身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上一代人的职业分布;上一代人的职业分布作为一种人才资源的流动,能够体现上一时代阶段的经济发展侧重;不同行业人才资源的地域流动能够体现不同地区相应行业的发展水平。

综合以上两道试题,我们能积累到的通识性知识有:工业基础包括加工能力和人才分布;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整体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其中内陆地区相较沿海地区更为薄弱。故答案分别为A和D。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意积累类似的在多个题型中都出现过的、可以勾连许多知识点的通识性知识,以此尽可能消弭社会阅历稍欠所致不足。

综上所述,针对经济史学习“三难”,不仅需要绘制图示,理清事件脉络;还需探析时空、主体、事件,把握“资源的流动”;同时,还要懂得积累通识性知识,投入特定情境,方能掌握答题要领。

猜你喜欢
性知识通识时空
跨越时空的相遇
高校通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构建研究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学开展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论大学生性伦理与高校性教育
时空守护者之宇宙空间站
时空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