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海龙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激发小学生体能锻炼的主动性是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一项重点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小学教育不能只注重小学生的智力培养,还需加强锻炼小学生的身体素养。因小学体育锻炼有利于小学生提升体能和加强身心发展,所以务必要重视体育教学。但在实际体育教学中,小学生对体育锻炼都存在抗拒心理。故分析小学生缺乏锻炼兴趣的重要因素,提出进行体能锻炼的有效方法,希望能给体育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体能锻炼;学生兴趣;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30-015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30.079
在小學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小学生体能锻炼的积极性,让小学生能够真正地热爱体育锻炼。简单而言,激发小学生的体育积极性是调动小学生运动兴趣和促进小学生学好体育的基础。在如今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也逐渐地认识到体能锻炼的关键性,并对此展开透彻的研究与分析。因此,在后期的体育教学当中,需重点把教学任务放在激发小学生体能锻炼积极性上,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养和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小学生对体能锻炼缺乏兴趣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对体育教学不感兴趣的因素是由很多方面造成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生自身的兴趣因素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往往容易被一些较为新奇的事物所吸引,也更加愿意加入新奇事物的学习中,而对于一些较为乏味的教学活动,则缺乏加入的积极性。对于体育的体能锻炼而言,大多的练习都是些枯燥的跑、跳和跃等,这些对小学生来说完全不具有吸引力。而不是小学生所感兴趣的运动,自然也不会积极地加入体能锻炼当中。
(二)小学生存在抗拒体能锻炼心理
体能锻炼主要就是对身体进行运动,因此,体能锻炼在运动量上和难度上比一般的体育教学要求要高一些,然而因小学生自身身体发育尚未完善,许多的学生身体素质较弱,在运动量较大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小学生容易出现跟不上进度或身体承受不了等问题,致使小学生产生抗拒体能锻炼的情绪,从而丧失体能锻炼的学习兴趣。
(三)体育教师疏于管理,使小学生对教师产生误解
在体育体能锻炼过程中,大多数时间,教师都是以一个监督者的身份对小学生进行规范指导,而没有和小学生同时进行锻炼,这就导致有些小学生内心形成不正确的想法,觉得教师安排大量的运动是故意为难自己。这样的错误思想势必会使小学生对教师产生误解或形成其他不利于体能锻炼的想法,导致体能锻炼不能得到顺利地开展。
(四)学生缺少团队合作意识,从而缺乏团队体能训练的兴趣
在进行基础体育教学时,部分教师忽视了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目前,体育作为开放性运动模式,不但能够让小学生的个人体质在体育锻炼中得到锻炼,还能够培养小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但是,由于体育教师的不重视,体育教学通常只注重小学生的个体锻炼,而小学生缺少团结的互动,会导致小学生团体失去体育锻炼的团结性和课堂有效性。
二、激发小学生体能锻炼的措施建议
(一)开展学生感兴趣的锻炼活动
体育教学的具体项目是小学生是否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若授课项目丰富多彩且有趣,小学生自然会产生兴趣并参与其中。若授课项目较为乏味单调,小学生对体育课程就很难产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因此,对小学体育教师来说,应在体能锻炼的教学项目上做出创新,改善传统体育教学方式的单一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加入游戏来进行体能锻炼。游戏通常具备较强的综合性,利用游戏的教学方式可以对小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身体锻炼,让小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例如,可以把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进行革新,用于体育里的体能锻炼当中。可以设置两名小学生扮演老鹰,然后再选两个小学生扮演母鸡,同时对各个母鸡后面的小鸡数量进行限制,比如限制最多五只,如此一来,就会产生多余的小鸡不能在母鸡的庇护下。而没有母鸡庇护的小鸡就需要自己跑到安全屋来躲避老鹰。并且限制安全屋的人数,这样就会有部分小学生既没有母鸡的保护,也没有安全屋的庇护,而成为老鹰的猎物。这个游戏,让小学生之间互相竞争,并利用游戏中的跑和跳来实现对体能的锻炼。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各项运动组合起来的形式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对小学生起到有效的锻炼作用。例如,把篮球和足球相互组合,让小学生边踢球边运球,这种特别的打球方式势必会使小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能够让小学生积极地加入体育锻炼中。
(二)设置合理的运动量和运动流程
许多的小学生并不是对体能锻炼不感兴趣,而是因为教师设置的一些体能锻炼运动量过大,而导致小学生产生退缩情绪。因此,教师在体育课程规划上要进行合理的设计,这样才能策划出符合小学生实际需求的运动量。在进行跑步锻炼过程中,让小学生一次性完成800-1000米的跑步都是较为困难的事情,即便有的小学生能够坚持下来,在短时间内也做不了其他的运动项目了。因此,在跑步的运动量上,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分成200、400、600米等多种不同的长度,让小学生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跑步长度。同时,给不同跑步长度的运动量设置不同的考核标准,这样就能给小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在实际的锻炼流程上,教师也不能局限于传统模式,可以对运动环节进行拆分,比如在进行600米中长跑的时候,可以把这个过程分成3个阶段。首先,使用篮球进行运球跑两百米;其次,再让小学生使用足球,进行踢球跑两百米;最后两百米可让小学生颠着乒乓球跑。把600米的整个流程分成3个阶段,并且加入了一些其他的元素。这样就能让每个环节都非常有趣味性,让小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轻松地完成600米的中长跑训练。这样不仅实现了对小学生的体能锻炼,还能促进小学生进行其他和体育相关项目的锻炼,这可是一举多得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