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兰
【案例概述】
本案例是《绿色开花植物》的第二课时。本案例作业设计的基本思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采集、观察、分类等活动,知道植物根的形态特点和类型;第二阶段通过阅读、实验和观察等活动,知道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固定植株的作用;第三阶段通过开展根的向水性实验方案设计及课外开展长周期探究验证等活动,知道根的向水性和向重力性的生长特点。
【案例背景】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对单元第一课时的学习中知道植物的根、茎、叶有不同的形态;学生已掌握基本的观察植物的方法,并知道植物的各部分有不同的功能;对常见植物根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已具备初步的分类意识。但对植物的根的形态观察不够仔细,对其形态特点缺少总结,没有对以形态特点为依据进行过分类。因此本节课教师建议学生选取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开展探究的对象是学生接触较多的植物,这有利于学生通过亲自考察、采集、觀察、分类、实验等活动去归纳、总结植物根的形态特点、主要作用和生长习性特点等。
【案例效果】
小学自然学科强调以探究为基础,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作业设计贴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日常生活,让学生关注生活、构建支架、强化体验,增进学习,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植物,感受爱护植物,增强保护绿化的重要性认识。
【案例反思】
本节课要突破的重点是:知道植物根的形态特点和主要作用。我设计作业的方式首先是指导学生观察自行采集的植物的根并开展分类活动,当学生了解根的形态特点后,再引导学生开展科学阅读进行自主学习,并通过视频呈现演示实验的全过程,使学生能直观地加深对根能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的理解。
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知道植物根的生长特点。我设计作业的方式首先是通过学生阅读,了解根向水性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先讨论再设计“根的向水性”实验的方案,再组织讨论交流完善实验方案,课后引导学生开展长周期实验,最终验证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和向重力性的生长特点。
学习任务单的作业设计内容及形式主要包括开展活动的要求、方法或步骤、活动的记录、评价指标等,以多样的活动形式为开展教学的支架,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提升学生本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
1.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托
为确保教学活动顺利完成,除教师要精心梳理教材内容,在设计学习任务单的过程中还需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他们的生活经验寻找参与各项活动的连接点,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学习内容,如选择常见的蔬菜、家庭种植的常见植物,让生活变成学生探究的广阔天地。
2.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
孩子们虽好奇心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探究内容的选择是学习任务单设计的关键所在。任务单设计的合理性和明确性非常重要,若设计不合理,活动目的含糊不清,会让学生难以理解,就会出现很多行为偏差的表现。所以,教师课堂中重点指导学生设计根的向水性实验方案时,先鼓励开展小组讨论,接着个体自主设计,再组织全班交流,这不仅帮助学生学会全面思考,而且更加完善个人的实验方案。课后教师指导并支持学生开展长周期实验活动的具体实施: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
3.开展多元化的作业展示
学生探究活动的所有结果都可以用于展示,这不仅调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积极性,而且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课堂中学生以探究为中心,把课堂变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学生往往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潜能会得到极大的激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参与到作业的展示和评价中去,就能自觉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与改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直接体验、勇敢尝试、客观评价的学习机会,扩展学生和老师交流的空间与时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4.关注学生的发展评价体系
在自然学科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伙伴、参与者、激励者,同时又是课堂教学的调控者。基于课程标准的作业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把目光更多地投向学生,把评价的目标指向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参与活动,注重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态度和创新方法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使评价在学生开展的学习作业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