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2021-10-11 19:11马宏波
新闻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教学手段实践

【内容提要】技术和艺术的迭代更新,催发了视听行业的飞跃发展,也使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成为显学。与兴盛繁荣的行业相比,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戏剧与影视学最热门的二级专业,却显现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传统教学理念滞后于时代发展等症候。本文着重从人才培养价值引领、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对应用型高校广播电视专业创作实践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价值观  实践  教学手段  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读图时代,直播平台迅速走红,移动媒体迅猛发展,影像表达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沟通的习惯,影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强大的影响力开始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而戏剧与影视学作为一门显学早已成为学界的共识。作为其二级学科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如何迅速调整人才培养思路,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服务于国家战略的优质影视人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问题与现状

(一)学生作品创新能力不足、价值观有偏差

纵观近年全国大学生微电影作品,大学生更关注同性恋、多角恋、变态狂魔等表现灰色地带和边缘文化,吸毒、凶杀、车祸等内容较为集中,相较而言,创意新颖、构思奇妙的优秀作品数量较少。折射出大学生创新、创意能力有限,价值观有所偏差。

(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全国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有246所,每年毕业生2万余人,全区共有5所高校开设该专业,2021年共培养本、硕毕业生313人。但近年专业快速发展,加上相近专业基数庞大,对比各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普遍存在“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定位,所设置课程差别不大,导致市场对影视创作人才的稀缺,高校却没法输送满足市场需求的窘境。

(三)传统教学理念滞后于时代发展要求

针对网络小说改编电视剧、跨越窗口期大电影的网络播出等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深度融合现象,教育部适时推行的新文科建设战略,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提出新要求,但全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普遍存在教学手段单一、内容陈旧、理念滞后的现象。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策略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要理论实践并重,兼具互联网思维、创新创意能力和新技术的借鉴吸收。但基于专业的特殊属性,价值观引领仍需放在首位。

(一)人才培养要以传统文化为滋养,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随着微博、抖音、快手、哔哩哔哩成为大学生使用最多的短视频平台,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引发大学生行为方式、思维模式、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在促进多元文化观念的形成和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却弱化了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确立文化融合为主导,提升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

首先要加大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比例,同时在高校举行古诗词朗诵接力、经典文化诵读、中国名著阅读系列活动,让学生对民族文化从了解到欣赏再到践行渐次深入,进而形成一种文化自觉,变被动接受到主动践行。

其次通过影视创作跟思政课相融合的创新思路,以新方法、新形式学习思政课,让思政内容赋予专业创作以思想性和精神涤荡,实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之目的。

在专业课教学中,以国产经典电影案例为主导,引导学生树立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精神文化、审美文化和艺术文化,让学生把选题的兴趣点聚焦于民族文化的积极层面和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强化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结合校情,走差异化人才培养之路

高校应根据自身所属综合类、师范类或应用型的类别以及学科定位,来确定符合自己校情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学术研究型、应用实践型及师资人才培养的差异化人才输出策略。对于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坚持走应用型的道路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出路。

1.以理论实践并重的培养体系,形成统筹协调的实践链条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将人才培养定位为理论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提出“立足市场,培养八大技能(创意技能、写作技能、采访沟通技能、拍摄技能、剪辑技能、策划技能、营销技能和导演技能)”的学科定位,采取“全流程专业技能常态化”,将实践课比例提升至43%,实践中注重差异性和连续性,实现 “在理论的基础上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夯实理论基础”。

2.扎实推进“教材编写” 顺应应用型教学需求

行业知识更新快,导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材内容明显滞后,及时补充学科前沿理论成果,引用本土案例,编写符合学科定位和特点的专业教材势在必行。

3.差异性分阶段实合 延展实践平台

拓展实习、实训基地,“全过程”跟用人单位对接,开展以认知媒体流程和前沿技术、激发专业兴趣的见习、以学生工作室模式,运用市场化營销手段推介原创短片的联合实习、以知名影视基地为据点的强化实践训练和深入专业影视剧组的毕业实习,全流程、差异化的实践机制,辅以学分认定的激励机制,实现人才培养到人才培训再到专业人才输送的全链条实习实践模式。

4.以各类影视大赛为轴心带动教学实践

结合校级影视赛、全区联赛及全国大赛及展映活动,穿插开展导演见面会、跨省区的采风和艺术考察、结对高校实施异地拍摄等实践活动,在学生中引入竞争意识,在竞争中找差距、学知识、涨经验。创作过程实行教师“项目制”,由教师组织、全程监督、指导学生创作,立足内蒙古,辐射全国,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5.努力构建“连横+内培+外引”模式,培养双师型教师人才

采取“连横+内培+外引”模式,“连横”即聘请资深媒体人作兼职教师;“内培”即选派专职教师去业界挂职锻炼或开展师资提升计划;“外引”就是引进其他高校优质教师,逐渐形成长效机制,充实、培养双师型教师人才。

6.以工作室为依托,以项目为抓手,实践教学引进公司化模式

整合学校资源,以校内工作室的形式承揽校内、外的视音频拍摄制作。利用淡季影视城闲置的空档,跟西夏镇北堡影视城、横店影视城等影视基地合作,以低成本的价格租用淡季影视城场地、服装、道具,解决学生因前期投入过高导致创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以学生的兴趣和未来职业定位为出发点,开展不同类型的“校企合作”项目,将影视公司的培训项目前置到高校,实施市场化运作,企业提供最前沿的设备和技术支持,高校提供有专业素养的生源,实现高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利益双赢。

(三)项目进课堂,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手段

1.互联网思维助力教学创新

整合资源,将慕课、微课、金课、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融合起来,建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中,将课程主干模块化,贯穿全媒体内容,培养学生互联网思维。同时将学生拍摄的作品、文案分享到局域网,利用即时反馈和互动点评的功能实现全校学生的联动,依据课堂点评、网络点击热度及网友评价对作品进行综合评价,纳入最终的成绩考核体系。

2.动态追踪实践过程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

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数据库,收录每年的课程体系安排,包括各年级、各学期、各实践课程内容的教学安排及说明论证资料,实现过程的痕迹追踪,动态记录初期课程体系、修正过程及最终呈现状态,便于后续安排课程时参考。对学生实践作品及文案,依照主题、类型、获奖等主题词进行分类,便于师生检索历年实践课的情况,指出优缺点及问题所在,完善实践教学方法。

3.项目进课堂 浸润式教学创新

将校内采、编、写、摄、录等项目或校外行业现行项目引入教学课堂。从项目研发到项目制作再到项目创意与教学内容融合,让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消化吸收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丁亚平.艺术文化学 实践意识与建设思维的拓展[J].文艺研究,1989(03):82-84.

[2]胡智鋒.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J].现代传播,2021(02):1-5.

[3]周星.泛论当下青少年影视教育的价值、意义和任务[J].艺术教育,2020(04):12-17.

作者简介:马宏波,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教授、蒙古国研究大学电影学博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委会理事

编辑:白  洁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维教学手段实践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论体育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论《测控仪器电路》课程建设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