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意义、现状与路径思考

2021-10-11 02:27王锦顺邓备王婷
新闻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走出去国际化

王锦顺 邓备 王婷

【内容提要】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还是学者的追求。目前,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表现出国际发表数量持续上升、学术影响力有限、过分关注SSCI论文发表、国际发表与国内研究热点分离等特点。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破除SSCI迷思,扩宽发表途径,严格学术规范,提升学者理论研究和学术英语水平,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独立自主“走出去”。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国际化  国际发表  走出去

随着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呼声越来越高。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组成部分。①201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全面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

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已经有30多年,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界已经从“边缘”登堂入室,成为国际学术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如何扩大研究成果的国际影响力,为国际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力量”,是中国新闻传播学者亟待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的意义

1993年,祝建华在首届“中文传播学术研讨会”上呼吁,既要关注传播研究的本土化,也要关注传播研究的国际化。祝建华认为,研究的国际化不单纯是学术问题,而是与个人、机构的生存和荣辱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他提出,传播研究国际化就是其研究结果在国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频率。②

由于这一标准较高,有学者提出新的标准,如“在同行匿名评审的新闻传播学重要国际会议或者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③或“在同行匿名评审的新闻传播学重要国际会议或者在国内外发表英文稿件的期刊上发表的英文研究论文”。④还有学者提出,除了学者们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之外,还包括国际新闻传播学术期刊的论文发表、英文期刊的创办以及学术图书外译。⑤笔者认为,可以将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理解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的多种形式的国际发表。

邓正来提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政治战略和文化战略意义以及深远的历史意义。⑥同理,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化也具有多重意義。

(一)时代的呼唤:为“去西方化”发出“中国声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显著增强。面对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疫情流行等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首次向世界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传播研究的主要概念和理论框架多源于西方,盲目套用西方的概念和框架,只会使非西方国家的研究沦为西方理论的注脚和“文化霸权”的被支配者。同时,这些概念或框架在对非西方国家的媒介实践做出解释时往往也力不从心。有鉴于此,不少学者,如詹姆斯·卡伦、瓦尔特·米尼奥罗、李金铨、赵月枝、汪琪、王海燕等,纷纷呼吁要在媒介研究中“去西方化”。

媒介研究“去西方化”,不是否认和拒绝西方的方法、理论或它们的价值和贡献,其本质是超越和丰富。⑦对于中国传播学者而言,需要着眼于当前国际传播局势和国内传播实践,为“去西方化”发出中国声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二)学科的需要:深化学科建设,促进学术交流发展

2018年教育部、中宣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新闻传播专业。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国际化是必由之路。⑧新闻传播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必然需要对国际发表的质量和数量提出相应要求。

此外,学术在交流中发展。缺乏沟通的学术研究难免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境,不仅难以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和争夺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机会,还会使自身逐渐丧失活力。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为国内外学术研究提供了双向交流互动的平台,既能帮助国内学者及时了解国外研究最新进展,也利于世界各国了解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最新动态。最终共同丰富传播研究,促进学术发展。

(三)学者的追求:同行承认与自我超越

在国际上发表高质量的论文,不仅是学者获得国内同行承认、职称晋升的“硬通货”,更是学者获得国际学术团体认可的重要方式。有学者说:“发这种文章,有一种荣誉性质。本来就觉得发这种国际期刊更规范一些。就对自我效能会满足一些,不会只在自己的单位里进行交流,需要出去和同行进行交流。我还是觉得需要同行认可。”⑨

一般来说,相较于国内发表,国际发表的难度更大,周期更长。挑战国际发表,也是学者渴望自我超越的体现。一方面,国际发表为各国学者提供了同台竞技的场所,能够帮助学者形成自我认知,找准自我研究在世界知识版图中的位置,发现与国际优质研究的差距。另一方面,需要长期打磨的国际发表,也有可能超越功利性,成为学者的一种自觉而长期的追求。⑩

二、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的现状

(一)发表数量持续上升,学术影响力有限

发文数量的变迁揭示了中国新闻传播学者积极参与国际知识生产与竞争、理论与学科互动的现状,持续增长的发文数量也反映了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祝建华在上文提及的2002年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大陆传播研究的国际发表极少。他由此得出结论,中国大陆的传播研究基本上是与国际学术界隔离的。何小清发现,从1956年到2006年的50年间,SSCI和A&HCI收录中国大陆研究者发表文献的学科分布上,新闻传播学位于26个学科的第23位。11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发表已进入快速增长期。截至2018年5月11日,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澳门学者在内,中国学者SSCI传播学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可以名列全球第六位。12

但是,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发表的学术影响力有限。贾鹤鹏和张志安发现,特定的中国问题没有成为国际新闻传播学界的热点或重要问题,也没有通过文献的间接被引方式形成对国际知识生产的显著贡献。13吴锋等人的研究发现,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SSCI论文的H指数约为美国的十分之一,英国的三分之一;篇均他引频次也仅为美英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14

(二)“SSCI综合症”

SSCI是学科覆盖全面、评价机制成熟、评审专家权威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检索系统,将SSCI论文发表作为中国社会科学学科国际化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客观性。但是,过于重视SSCI论文发表,也会为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国际化埋下隐患,甚至产生“SSCI综合症”。

“SSCI综合症”已在我国台湾、韩国及一些亚洲国家出现,主要表现为:由于政府和高校对于SSCI期刊论文发表的过分关注和盲目崇拜,学者们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致力于国际论文发表,而忽略了教学及对本土问题的研究。15

这种症状在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同样存在。受科研政策和奖励机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国新闻传播学者国际发表时主要向SSCI收录期刊投稿。在评价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化状况时,学者也多选择SSCI论文发表为样本和数据来源。

(三)国际发表与国内发表“两张皮”

上文曾经提及的贾鹤鹏和张志安的研究发现,中国学者发表的SSCI新闻传播学论文与国内的研究热点有很大差异,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新闻传播学发表的国际论文与国内热点问题研究的相关性还不高。为实现国际论文发表、规避敏感性议题,中国新闻传播学学者在国际发表选题与写作上往往遵循西方偏好,导致国际发表与国内发表呈现“两张皮”。

国际发表选题上的西方偏好,使中国在传播领域内独特的最新实践无法在国际学术场域内展现,也使基于中国本土经验的新闻传播学国际化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更为困难。国内学者因此无法脱离西方框架深入系统地研究本土化议题、“讲好中国故事”,国际学者也无法知晓中国新闻传播研究进展并贡献学术力量。国内外两种知识生产难以形成有效对话。

三、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的路径思考

(一)政策支持,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走出去

祝建华發现,机构层面的奖惩体制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国际化有显著影响。为提升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发表质量,需要完善制度层面的国际发表奖励机制。目前,我国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走出去”。多部新闻传播学术著作受到国家专项出版资金资助,被外译出版“走出去”。如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李彬的《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等。但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影响力有限的现状表明,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还需更多、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

一是要完善国际发表奖励机制。有学者说,自己所在学校对社会科学国际发表的奖励额度太低,与教师国际发表的艰辛付出不成比例。国际发表主要关注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期刊级别,而不是研究成果的价值和质量。16因此,需要结合同行评议,尊重差异,从理论创新性、方法科学性、选题重要性及研究工作量等多方面出发,评价国际发表的质量和价值,给予研究者合乎劳动付出的物质和学术评价奖励。

二是要加大力度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学术著作海外出版。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将新闻学列为11个对哲学社会科学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之一。但在近几年公布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新闻传播学学术外译项目立项数长期处于哲学社会科学的末端。2018年新闻传播学无学术外译出版项目立项,2019年立项2项,2020年8个项目获得立项(其中《中国近代图像新闻史:1840-1919》丛书占据4项)。17新闻传播学术著作外译出版数量与新闻传播学科地位不符。

三是在对外交流经费上要给予研究者更多支持。曾凡斌曾提到,由于经费限制,自己即使收到高水平国际研讨会邀请,最终也未能成行,错失与国际知名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未来,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需要在机构奖励、学术著作外译出版、对外交流经费等方面寻求更多支持。

(二)破除SSCI迷思,扩宽国际发表渠道

为破除SSCI迷思,需要扩宽中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发表渠道。在期刊论文发表中,除了SSCI期刊,也要重视其他国际期刊,比如Scopus。Scopus是国际常用的社会科学期刊文献数据库,相比SSCI,Scopus数据源在出版国别分布上更加均衡, 表现出更好的国际化分布,18且具有收录期刊和论文数量更大、覆盖面更广的优点,为学者论文国际发表提供了更多选择。

除期刊论文外,也要重视学术会议参与以及学术专著出版。与自然科学不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术成果的表现形式多样。广义地看,参与国际会议,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和国际性学会的会刊发表论文,在国外报刊发表文章,在国外出版社出版著作,都应该属于国际发表的范围。正如柯泽所言,国内传播学界参与国际传播学学会以及相关活动的程度无疑是观察中国传播学研究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窗口。19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者要抓住与国际同行交流、争鸣的机会,全方位展示中国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最新进展。

另外,在积极参与国际论文发表、国际学术活动和会议的同时,主动打造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提供国际学术争鸣场域,才能使中国新闻传播学真正实现从“被国际化”走向“国际化”的转变。这需要新闻传播学界打造本土优质国际期刊,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吸收国内外优秀学术稿件,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三)学者要遵循国际学术规范、提升理论研究和学术英语水平

西方新闻传播研究开始较早,已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范式和严格的研究规范,更加注重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的科学、规范性。乔晓春在《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中认为,“能否做好科学研究,取决于是否使用了正确、合适的方法”,因此,“要大力普及科学的研究方法”20。要实现国际发表,学者必须遵循国际学术规范,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升研究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另外,国际学术界是以理论贡献作为论文价值的判断标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大陆新闻传播学涌现了大量对策研究,但不少研究还缺乏理论关怀,同时,还没有产生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原创传播理论。要提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原创的传播理论,离不开学者多年的学术积淀,这需要学者加强自身学术训练,提高自身研究的理论化水平。

最后,英语是本土新闻传播学者进行国际发表的首要功课。英语仍是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良好的英语写作与表达能力是实现研究成果国际化转换的关键。学者可以通过论文国际合作、海外访学等方式提升自我英语写作和表达能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也需要将学术英语纳入研究生、博士生必修课程,加强学术英语写作训练,提升硕博群体学术英语水平。帮助研究者打下语言基础,获得更多国际发表机会。

注释:

①李卫红.努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2(09):4-7.

②祝建华.传播研究国际化的国际经验:个人学术训练与机构奖惩体制的影响[A].中国传播学论坛.中国传播学:反思与前瞻——首届中国传播学论坛文集[C].2002:15.

③金兼斌.本土传播学者的研究国际化:路径、困境和前景[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04):52-58.

④曾凡斌.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国际化的现状、环节与突破[J].中州学刊,2015(02):172-176.

⑤杨石华.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国际话语体系建构:基于全球的学术变迁理论[J].新闻界,2019(11):80-88+99.

⑥邓正来.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社会科学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9(05):1-12.

⑦汪琪.本土传播研究的下一步[J].传播与社会学刊,2014(29):1-15.

⑧段鹏,王德平.“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32-34.

⑨苗伟山,贾鹤鹏,张志安.为何缺乏本土化关照?——新闻传播领域国际发表中的问题反思[J].新闻大学,2018(04):72-77+153.

⑩许钧.试论国际发表的动机、价值与路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01):1-8+145.

11何小清.建国以来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国际化发展学科分析——基于SSCI、A& HCI(1956~2006)的定量分析[J].东岳论丛,2008(03):24-31.

12邓备.关于中国传播学研究国际发表的几个事实问题——与韦路教授商榷[J].国际新闻界,2019,41(10):100-110.

13贾鹤鹏,张志安.新闻传播研究的国际发表与中国问题——基于SSCI数据库的研究[J].新闻大学,2015(03):10-16.

14吴锋,王学敏.我国新闻传播学国际发表的最新进展、知识图谱及研究热点——基于2018年新闻传播学SSCI论文的大数据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9(06):39-47.

15Chou C P. “The SSCI Syndrome in Taiwans Academia”.Education Policy Analysis Archives, 2014(22):1-17.

16許心,蒋凯.高校教师视角下的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及其激励制度[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01):43-55.

17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名单公示.http://www.nopss.gov.cn/.

18谢暄,蒋晓,王燕,何雨莲,康祝圣,田江,周涛.Scopus与Web of Science比较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7(04):8-10.

19柯泽,李荣.东西方之间:中国传播学研究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困局——基于ICA国际化发展以及论文录用的相关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02):156-164+173.

20乔晓春.中国社会科学离科学还有多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王锦顺,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邓备,西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导;王婷,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讲师

编辑:王洪越

猜你喜欢
走出去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陌陌唐岩:以新品提速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