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燕娜
[摘 要]童话是学生喜欢阅读的一种文体。目前,童话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目标单一和讲解痕迹过重等问题,导致童话教学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对此,教师应当重视童话文本的深入解读,挖掘其综合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展开学习体悟。在课堂上,可通过朗读体会、信息技术、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提升童话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童话教学;教学策略;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5-0048-02
童话是统编教材选文的主要文体类型,特别是在低年级教材中。这种文体蕴藏着丰富的智育、德育等综合教育因素。相对于古诗文,童话是学生自主阅读积极性较强的文体。目前的童话教学,并没有完全发挥这一文体的综合价值,一些教师只是将眼光放在它的智育价值中,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感受到童话的魅力。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当优化童话教学,使童话文本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一、童话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方法单一,童话趣味特征不明显
在童话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童话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是教师应当重视的教学任务。但不少教师在教学时忽视了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而是注重问题引导等教学方法。就实际效果而言,问题引导等方法虽然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但是无法有效突显童话的趣味性,导致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不高。
(二)教学目标单一,無法发挥综合价值
童话文本不仅是字词结构、句式修辞、构段方法等语文知识的载体,而且也是人生思想教育的载体。但在童话教学中,一些教师并不重视童话文本潜在德育内容,而是专注于学生的识字、朗读等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目标显得较为单一,无法发挥出童话本身具有的综合价值。
(三)讲解痕迹过重,学生缺乏感知机会
虽然教材中许多童话文本的道理都较为直观,但是大部分学生依旧没有足够的能力自主感知并理解其中的道理。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便会着重对蕴含道理的文本片段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策略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使学生丧失自主感知童话文本的机会,导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二、童话教学的策略
(一)引导学生朗读,调动学生积极性
朗读是理解文本常用的方法。要利用朗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做好示范、激励等引导工作。具体而言,教师应当进行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示范,让低年级的学生掌握朗读的正确方法,而不是以声音的大小来评价朗读水平的高低。在示范朗读之后,教师应当以言语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参与到朗读中,用声音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如,教学《棉花姑娘》一文,在学完生字之后,我开始引导学生朗读课文。首先,我问学生:“同学们,老师小时候也生过病,那时候可难受了。你们有过生病的经历吗?”学生吵嚷嚷地回答。有的说,我感冒过;有的说,我发过烧;有的说,我摔伤过。我再细问:“你们生病的时候有什么感受呢?那时候你们还可以大声说话,在院子里蹦蹦跳跳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一个学生说:“不行,我生病的时候只想睡觉,不想说话。”另一个学生说:“我生病的时候,难受得哭出来。”接着,我再将话题引到文本中:“棉花姑娘也生病了。那在朗读课文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想一想生病的时候说话的方式呢?”在学生纷纷表达自己意见后,我先示意学生安静,然后以轻声的方式朗读第一段文章,并问学生:“这不是棉花姑娘说的话,老师觉得轻声读不对啊。要怎么读呢?”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你应该读快一点,就像我妈妈知道我生病后,很着急地摧爸爸送我去医院一样。”于是,我便以惊讶、快速、情感强烈的语气朗读第一段第一句话,然后以低沉、缓慢的语气朗读第二句话。如此,以快慢分明的节奏,表达我对棉花姑娘被蚜虫侵害的不安、愤怒之情,也表达棉花姑娘惶恐、寻求帮助的情感。在我的深情朗后,学生的情感明显被激活了。此时,我再点明朗读的要点:“同学们,刚才的这个同学说得很对,我们应当想一想自己或者朋友生病的感受与反应,然后通过朗读的快慢和声音的大小来表现情绪。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像老师一样带着感情读一读课文。”这样,通过互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引导,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
童话是极富想象、幻想的文体。为体现童话文本的内容,教材通常给文本配上彩图,让学生直观理解文本含义。因此,彩图往往是辅助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相对而言,教材中的插图数量较少,且为静态图片,难以被教师有效利用。为突出童话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体现童话文本内容的图片制作成动态的PPT,以引导学生阅读、感知童话文本。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堂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代入角色,而且能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教学活动更加有效。
如,教学《咕咚》一文时,首先,我在课前利用手机将教材上的图片拍下来,上传到电脑中。其次,我在网络上搜集木瓜落水的“咕咚”音效以及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猫鼠追逐中音乐片段。其三,在整理材料后,我借助PPT的编辑功能以及切换效果,将教材中的静态情景图转化为动态且有声效的视频。其四,在课堂上,我先播放一遍动态的PPT,让学生对整个故事的情节有所了解;然后,我再逐一播放四张图片。如,我展示第一张图,学生听到“咕咚”一声,然后图片由左到右出现,这样体现“咕咚”声吓走兔子的内容。在兔子出现之后,利用小提琴呈现 “惊讶”的效果以及紧张的“逃跑”声效。其五,我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谁能说说这一幅图是什么意思呢?”很快,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是那个木瓜掉到水里,‘咕咚的声音吓了兔子一跳,然后兔子就逃跑了。”我再细问:“兔子是看到什么吗?不然它为什么要逃跑呢?”学生对此问题有些无法理解。我让学生先坐下,然后播放剩下三张图片。这些图片同样配有相应的音效。最后,有的学生举手想要补充,我便让他们回答。一个学生说:“那只兔子什么也没有看到,它或是在喝水,或是在休息,忽然听到这样巨大的声音,以为是怪兽来了,就跑了。而实际上,只是一个木瓜落到水里发出的声音而已。”这样,动态的图片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观察、回答问题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三)开展角色扮演,深化内容的理解
在童话教学中,帮助学生内化童话的道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当探索有效的方法。其中,角色扮演能让学生沉入文本,有效内化文本的道理。角色扮演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以表演的方式体验童话故事,以深入地理解童话角色的言行。在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时,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关注自己的表情、语气以及动作,真正做到体现人物的思想情感,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上。这样,就能发展学生的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
仍以教学《咕咚》一文为例。在借助图片让学生了解童话内容后,我再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以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教学第一、第二自然段时,我问学生:“我们用朗读和表演的形式来表现课文的内容,高兴吗?兔子、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野牛等都有自己的动作和语言。小朋友们,你想要扮演哪个角色呢?请大家自己选择角色,要注意一边朗读课文一边做好动作。”一年级的学生都很喜欢游戏,很快他们就选好角色。然后,我以手舞足蹈的方式表演第一段,给学生进行示范。我先指着头顶,假装有木瓜树,以平和的语气朗读第一句——“木瓜熟了。”然后加快语气以及手从头顶猛然滑下的动作演绎第二句——“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在我的示范下,学生也十分卖力地进行表演。如,表演第二段的学生,他们在朗读中做出原地起跳、快速摆动双臂等动作,以快速、惊慌的语气将第二段内容生动地表演出来。在学生表演后,我再向“兔子”等角色提问:“请问你为什么要跑呢?”“兔子”回答:“我吓坏了,不知道是发生了什么大事。”第三段表演后,我再问“猴子”:“你知道‘咕咚是什么吗?”“猴子说”:“我不知道,是兔子說的。”在问了各个“动物”之后,我再问其他未参与表演的学生:“你们觉得哪些动物做得好呢?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哪些动物的方法呢?”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以及表演后的提问,教师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将童话蕴含的道理进行内化,并在生活中进行运用。
总而言之,童话是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童话文本的特点,选择契合学生需求、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应当以朗读活动、角色扮演活动、多媒体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朗读、感知、体悟童话的内容,发挥童话文本的综合教育价值,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柏玉萍.用朗读敲开童话学习之门——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寒号鸟》教学为例谈童话教学中的朗读指导[J].小学语文教师,2018(12).
[2] 王倩倩,张娟.优化童话教学:关注文本,聚焦语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16).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