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霞
[摘 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说理文习作的内容,这是教材的创新之处。对说理文习作的教学,教师应以语用意识为先,以唤醒学生习作的内驱力;再为学生开发精准的习作知识,激发学生习作的创生力;接着,借助思维工具,如焦点讨论法、思维导图等,增强学生的言语表现力;最后,通过靶向评价,培育学生审美鉴赏力。这样,让学生真实有效地参与习作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说理文习作;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5-0005-03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习作编排出现了许多变化,新增的说理文习作即是亮点之一。何为说理文习作?简而言之,就是说道理的习作,它讲究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说理文在锻炼学生理性思考能力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不仅如此,还因其明确的读者设定以及明晰的交际目的,让习作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融,解学生“为何而写”之惑,使学生更乐于表达。较以往倾向于留心观察生活的记实类习作,说理文更关注学生习作的内在需求与生活需要,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语用意识,唤醒内驱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表达和交流都属于语言文字运用的范畴,是习作的本质要求。基于此,说理文习作教学应回归言语运用本身,从以言语交往为目标的语境创设入手,唤醒学生习作的内驱力,让学生由“我得写”向“我想写”转变。
(一)交往为先,还原习作本来面目
《文心雕龙》云:“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这是习作的本来面目——内心有思想感情的交流意愿,再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说理文习作重在表达观点,因此教学中要树立交往意识,即让学生明确该篇说理文为何而写。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习作“ 我想对您说”,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活动:学生给父母写信,父母读后回信,进行亲子交流。这样以亲子沟通交往为导向的说理文习作,让学生借用书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更易于将平时难以述说的情感诉于笔尖,一些建议也因书面表达而显得更有条理,也更有分量。这时,习作不再是被动的学习任务,而是服务于思想沟通的主动选择。
(二)真实情境,发挥习作本真功用
说理文习作强调真实情境。特级教师吴勇老师将真实情境定义为“有真实的写作背景、真实的写作目的、真实的写作对象、真实的写作材料、真实的读者”。教学推荐分享类的说理文习作,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内在兴趣创设情境。如,指导学生写“推荐一个好地方”的习作,在疫情期间难以外出旅行的背景下,教师创设“制作‘云旅游宣传册”的习作情境,确定教学目标进行习作,让同龄人通过文字饱览各地风光。
此外,教师还可联结外部环境,在社会热点中挖掘有深度、有效度的说理环境,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要说。
创设这样的真实情境,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说理文习作不仅发挥文以载道的功效,还承载文以塑人之功用。
二、精准知识,激发创生力
如果说语用意识是打开学生习作意愿的一把钥匙,那么精准知识就是锻炼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组支架。王荣生教授说:“合宜的能力要有适当的知识来建构。”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靠的是大量的知识掌握与技能练习。而有效的习作知识,需要教师精准定位目標点,把握好知识的纵向梯度性及横向铺展的训练面。
(一)定位目标点
首先是瞄准困难点。说理文习作知识的开发从剖析学生习作言语困境开始,学生哪里想说不会说、想说说不好,这是习作知识开发的依据。其次是找准着力点。说理文习作知识区别于“清楚明白”这样的概念性知识,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指向操作层面,既要直观也要实用。
(二)把握梯度线
说理文习作各年段均有所分布,高年段更为集中,这主要体现在单元习作中。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纵向教学的梯度性。
1.有节制,一课一得
说理文习作要求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想法。落实到不同年段、不同主题的习作中,其具体要求也各有不同。从内容来看,虽同为表达想法,但仍有建议说服、推荐分享以及表达沟通之分。因此,教师不能以说理文是论点加论据这样空洞生硬的“假”知识进行教学,而是要依据统编教材的单元语文要素,使习作知识精准化,一课一得,切勿贪求面面俱到而导致教学偏离重点。
2.有节点,前后照应
说理文习作教学在把握单元语文要素基础上,要有前后照应的意识,因为同一类的说理文习作会在训练目标上各有侧重。例如,三年级上册的习作“我有一个想法”与五年级上册的习作“ 我想对您说”,虽然都是建议说服类的说理文习作,但一个侧重想法记录,一个重视看法表达,前者注重表达的兴趣内容,后者侧重表达的方式方法。
纵观语文要素,说理文习作的教学目标由记录想法到表达观点,由写清理由到突出重点,从有理有据走向独特合宜,从语言恰当走向情感融合,呈螺旋式上升的样态。教学中,教师要有节点意识,一个主题重点训练学生说理的一个方面,这样能让学生的说理技能拾级而上,梯度发展。
(三)铺展训练面
说理文习作教学要有整体意识,资源素材和表达形式都应进行统筹整合,以求有效、高效。
1.明确文体,开发资源
明代陈洪谟有言:“文莫先于辨体,体正而后意以经之,气以贯之,辞以饰之。”可见,辨析文体的重要性。不同文体有不同的样式,说理文有别于写人记事类文体,以发表观点、讲述道理、提出建议为主。例如,写“推荐一个好地方”这一习作,有的学生写成游记;“写读后感”的文章,有的学生将大量笔墨花在复述情节上。这些都是文体混淆的表现,教学时需提醒学生注意。
教学时,教师要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文本的范例价值。同时,习作素材可从学生以往的优秀习作中进行裁剪;还可借鉴绘本、视频或经典名篇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体悟。如,教学“推荐一个好地方”时,对习作素材,除了向内探寻学生个性化的“秘密基地”外,还可穿越时空,从古人的诗词歌赋中汲取灵感。如,央视节目《跟着书本去旅行》的“诗画秦淮”系列纪录片,多角度介绍了《泊秦淮》里的秦淮河盛景、《乌衣巷》的桥边巷口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中的景点,被文学与历史赋予特殊的意义与价值,也是值得学生去看去写的“好地方”。
2.明确角色,观照读者
说理文习作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理”即可。这里的“有理”是个性化的,并无绝对的标准,究其根源,是因为说理文习作中都有一个隐含的作者角色——我。有些主题中,“我”是默认的,无须多想;有的主题虽然隐藏着角色“我”,但对习作的构思和立意有较大影响。如“ 让生活更美好”以及“心愿”这两篇说理文中,都隐藏了作者“我”。换而言之,是什么让“我”的生活更美好?“我”的心愿是什么?不同的作者答案不一样,理由更不会一样,而这正是说理文的理趣所在。因此,教学说理文习作时,应当明确作者的文本身份,并凸显出那独一无二的“言之有理”。
明确角色可助习作言之有理。如果想再进一步——“所言极是”,就少不了观照读者以及注意说理的方式。与其直接让学生注意恰当合适地表达观点,不如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色与读者的角色出发,设身处地地考虑,在换位思考中采取委婉的表达方式,让读者心悦诚服。如,写“ 我想对您说”这一习作时,无论是给父母提建议还是给老师提意见,都不能用威胁、命令的语气。因此,行文时要考虑到对方的身份,要有尊称,将“你必须……”之类的话换成“……可以吗?”全文采用尊重、协商的口吻,让自己的建议更易被接受。
三、可视思维,提升表现力
汉代扬雄曰:“故言,心声也。”言语是思维的外壳,有理有据地表达观点是说理文习作的目标要求。想要达其标就必须治其本,即“每次写作训练,应当让学生的思维参与言语建构,让学生的思维融入言语情感,学生的言语品质才会真正提升”。(吴勇老师语)
说理文习作教学中,借助一些思维工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表达内容间的关系,梳理表达内容间的层次,还可以促进学生打开思路,创新观点。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的“漫画的启示”这一习作,关键之处在于学生能借助漫画的标题或简单的提示语,联系生活中的人或事,思考漫画的含义,获得启示。那具体如何联系生活思考漫画的含义呢?“焦点讨论法”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焦点讨论法也叫ORID讨论法,“O”代表客观事实,即发生了什么;“R”代表自身感受,即感觉或联想到什么;“I”代表多元观点,是多角度的思考;“D”代表积极决定,指的是积极的改变或行动。下面以“漫画的启示”习作中的《假文盲》一文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除焦点讨论法外,还有其他思维工具可借鉴。比如,将“六顶思维帽”这种开拓思路的可视化工具运用到作五年级下册的“写读后感”的习作中,引导学生借助不同颜色的思维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解读,这样能摆脱读后感写作的窠臼,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表达。
虽然思维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但说理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可巧妙借助一些工具,使得思维可视化,既方便学生整理思路,又便于教师跟踪指导,一举多得。
四、靶向评价,培育鉴赏力
核心素养下的习作评价指向鉴赏能力的培育,不再是“书写工整”“语句通顺”这类模糊性的评价,而是一种练什么评什么、练完即评、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靶向评价。
说理文习作的靶向式评价要求练评一致,练什么评什么。“漫画的启示”的习作要求是“看漫画,写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要求比较宽泛。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按照“焦点讨论法”中事实、感受、观点与决定这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说理文习作的靶向式评价还要练评同步、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只有说理文习作教学的目标内容与评价相一致,只有学生参与到习作的评价中去,习作评价才会更真实、有效。
综上所述,说理文习作的教学,要以语用意识为先,在唤醒学生习作内驱力的基础上,精准开发说理知识,发展学生的说理言语思维,并在靶向评价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逐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吴勇.吴勇在训练——基于核心素养的“写作训练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
[3] 王荣生.語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4] 何捷.“六顶思考帽”在统编本读后感写作指导中的运用[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20(03).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