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省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肥胖与高尿酸血症的关联

2021-10-11 07:53:36胡浩杰宋晓昀金东辉李瑞强张力博贾文虎王志宏王惠君苏畅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腰围高尿酸患病率

胡浩杰,宋晓昀,金东辉,李瑞强,张力博,贾文虎,王志宏,王惠君,苏畅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a.公共营养室 b.国民营养行动计划办公室,北京 100050

2.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5

3.河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7

4.陕西渭南市蒲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 蒲城 715500

5.陕西延安市黄龙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 黄龙 715700

高尿酸血症是由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所致,并与痛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代谢综合征等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3]。我国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2010年我国成年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8.4%,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分别为9.9%和7.0%[4]。2011年我国6省18岁以上成年居民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13.0%,男性和女性的患病率分别为18.5%和8.0%[5]。

肥胖通常使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和腰臀比等体格测量指标来评价,其中BMI 包含体重和身高两个指标的信息,主要反映全身性肥胖程度,而腰围和腰臀比反映腹部脂肪蓄积的情况,主要体现中心性肥胖程度。肥胖是众多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既往研究表明,人群肥胖(以BMI 为判定指标)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生密切相关[6]。腰围是否为高尿酸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还存在不一致的结论[7-8]。本研究利用2018—2019年“神经系统疾病专病社区队列研究”的人群数据,分析全身性肥胖、中心性肥胖与高尿酸血症患病的关联性,为制定高尿酸血症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神经系统疾病专病社区队列研究”的2018—2019年基线调查数据。该项目考虑我国东、中、西部的区域和城乡差异,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河北、浙江、陕西及湖南省抽取调查对象,每个省抽取2 个城市点及2 个县城点,每个城市点选择1 个城市居委会和1 个郊区村,每个县城点选择1 个县城居委会和1 个农村[9]。该项目已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伦理审查委员会审查(编号:2017-020),所有调查对象在调查之前都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选择18 岁及以上的21 428 名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删除缺失人口学特征信息、生活方式信息、身高、体重、腰围、臀围以及血清尿酸含量的调查对象,最终共有15 918 名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男性6 891 名,女性9 027 名。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调查员通过平板电脑进行电子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居住地等人口学特征资料,以及吸烟、饮酒等生活方式信息,采用统一器材测量研究对象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指标,并收集空腹血液样本,使用尿酸试剂检测盒(罗氏,德国),通过尿酸氧化酶紫外法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701,罗氏,德国)上统一检测血清尿酸。

本项目在调查前实施了严格的工作人员培训,采取统一的调查问卷和工作手册。此外,在调查过程中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问卷调查采用计算机辅助调查系统由平板录入,体格调查数据通过EpiData 3.1 软件进行录入。

1.3 肥胖相关指标的测量及肥胖的判定标准

1.3.1 身高采用卷筒式量高尺(SECA213型,Seca,德国;分度值0.1 cm,量程0~220 cm)测量身高,测量时脱去鞋帽和外衣,由两名调查员合作进行,确认测量姿势正确后读数,以cm为单位,记录到小数点后一位。

1.3.2 体重采用人体脂肪测量仪(TANITABC601 型,Tanita,日本;分度值0.1 kg,量程0~150 kg)测量体重,测量时脱去鞋袜及厚重衣服,只穿短裤及背心,待测量仪数值锁定时读数记录。

1.3.3 腰围与臀围采用无弹性软尺(SECA201 型,Seca,德国;分度值0.1 cm,量程0~205 cm)测量腰围和臀围。腰围:以腋中线肋弓下缘和髂嵴连线中点的水平位置为测量点,沿双侧测量点水平环绕一周。臀围:以臀部向后最突出部位为测量点,沿双侧测量点以水平绕臀部一周。

1.3.4 判定标准根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标准,BMI<18.5 kg·m-2为偏瘦,18.5 kg·m-2≤BMI<24.0 kg·m-2为正常体重,24.0 kg·m-2≤BMI<28.0 kg·m-2为超重,BMI ≥28.0 kg·m-2为肥胖;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 为中心性肥胖[10]。以腰臀比判断中心性肥胖的标准[11]:成年男性腰臀比>0.90,成年女性腰臀比>0.85为中心性肥胖。

1.4 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

按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发布的《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所确定的高尿酸血症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即男性血清尿酸浓度>420 μmol·L-1,女性血清尿酸浓度>360 μmol·L-1[12]。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清理及分析。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18~34、35~49、50~64、65~79、80~岁五组;按教育程度分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三组;按照居住地区分为城市和农村两组;按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两组;按是否平均每天至少吸1 支分为吸烟和不吸烟两组;按过去一年有无饮酒行为分为饮酒和不饮酒两组。由于不同性别饮食习惯和生理方面的差异,分别对男性和女性进行了分析。计量资料用±s和M(P25,P75)描述,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2010年第六次普查的全国标准人口构成比对率进行标化并计算加权值。计量资料经Kolmogorov-Smirnov 检验后,不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两组间的血清尿酸水平比较采用Wilcoxon 秩和检验;三组及三组以上间的血清尿酸水平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H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两比较采用卡方分割法。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趋势采用趋势性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全身性肥胖、中心性肥胖与高尿酸血症患病的关联性,并计算比值比(odd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CI)。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不同特征男、女性血清尿酸水平、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情况

由表1、表2可见,成年男性居民和女性居民血清尿酸平均浓度分别为346.3、291.3 μmol·L-1,不同年龄、地区、吸烟状况、饮酒状况、BMI、腰围、腰臀比分组的男、女性血清尿酸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高尿酸血症加权患病率分别为21.7%、14.4%。随年龄增高,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呈降低趋势(χ2=34.90,P<0.001),女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呈升高趋势(χ2=52.47,P<0.001)。超重组和肥胖组的男、女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均高于偏瘦组及正常组(P<0.005)。另外,中心性肥胖组男、女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均高于正常组(P<0.001)。

表1 我国四省不同特征男性成年居民血清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Table 1 Serum uric acid levels and prevalence rates of hyperuricemia in male adult residents b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four provinces of China

表2 我国四省不同特征女性成年居民血清尿酸水平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Table 2 Serum uric acid levels and prevalence rates of hyperuricemia in female adult residents b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four provinces of China

续表2

2.2 高尿酸血症与非高尿酸血症人群年龄及肥胖相关指标比较

由表3可见,男性高尿酸血症人群的BMI、腰围、腰臀比均高于非高尿酸血症人群(P<0.001);女性高尿酸血症人群的年龄、BMI、腰围、腰臀比均高于非高尿酸血症人群(P<0.001)。

表3 高尿酸血症与非高尿酸血症人群的年龄及肥胖相关指标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age and obesity 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hyperuricemia and non-hyperuricemia groups

2.3 全身性肥胖、中心性肥胖与高尿酸血症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患有高尿酸血症为应变量,将根据BMI 判定的超重、肥胖以及根据腰围、腰臀比判定的中心性肥胖作为自变量分别纳入模型,并调整年龄、地区、文化程度、吸烟状况和饮酒状况等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与BMI正常组相比,超重组和肥胖组的男性居民患高尿酸血症的OR分别是1.86(95%CI:1.62~2.13)和2.98(95%CI:2.49~3.56),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女性居民患高尿酸血症的OR分别是1.58(95%CI:1.38~1.80)和2.51(95%CI:2.15~2.93);与腰围正常组相比,男性和女性腰围过高(中心性肥胖)居民患高尿酸血症的OR分别是1.80(95%CI:1.58~2.05)和1.82(95%CI:1.61~2.07);与腰臀比正常组相比,男性和女性腰臀比过高(中心性肥胖)居民患高尿酸血症的OR分别是1.65(95%CI:1.46~1.87)和1.78(95%CI:1.56~2.04)。见表4。

表4 全身性肥胖、中心性肥胖与高尿酸血症关联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able 4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n the associations of general obesity and central obesity with hyperuricemia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我国四省18 岁以上男性高尿酸血症加权患病率为21.7%,女性为14.4%,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于女性,其原因可能与男性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关,例如饮酒过多,也可能与男性体内较高的雄激素可促进尿酸吸收有关[13-15]。

本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呈现下降趋势,而女性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一项对山东省20~80 岁成年居民的研究发现了相同的变化趋势[16]。男性居民患高尿酸血症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可能与高能量高脂肪膳食摄入、饮酒过多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随着年龄的增加,膳食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呈下降趋势[17]。50 岁以后女性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增加,可能是因为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及肾功能均逐步下降,而雌激素可促进尿酸排泄,雌激素的减少造成尿酸排泄障碍,引起血清尿酸水平增高,导致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上升[18]。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成年男、女性居民的血清尿酸水平及患病率均高于正常组,且高尿酸血症组的成年男、女性居民BMI、腰围、腰臀比均高于正常组,与郑莉等[19]对天津市和平区成年居民的体检结果类似。本研究结果显示,BMI 水平过高、腰围过高及腰臀比过高的男、女性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较高。陈涛等[7]调查我国9 省市35~70 岁人群,结果未发现中心性肥胖(腰围)与高尿酸血症患病有相关性。Huang 等[8]对成都和重庆35~79岁城市成年居民进行调查,发现中心性肥胖(腰围)与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呈正相关。这可能与研究人群的年龄构成、地域、统计模型纳入的分析变量不同等有关。肥胖人群高尿酸血症患病风险增加,可能是因为其皮下、腹部或内脏器官脂肪蓄积,造成嘌呤合成增多,从而导致尿酸生成增加,且脂肪分解产生的酮体也会阻碍血尿酸的排泄,进一步造成血尿酸水平升高。此外,肥胖人群常伴有内分泌功能紊乱,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等激素分泌异常和胰岛素抵抗等,均会影响尿酸的代谢,导致尿酸在体内堆积,增加高尿酸血症的患病风险[20-21]。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是一个横断面研究,尚无法确定高尿酸血症与肥胖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本研究没有考虑其他内分泌激素水平等因素对人群血清尿酸水平的影响。因此,未来需要进行队列研究,并结合实验室检测指标以及其他相关指标来深入探讨和验证肥胖与高尿酸血症的关联。

综上所述,全身性肥胖和中心性肥胖与高尿酸血症相关。控制体重、腰围和腰臀比等肥胖相关指标在适宜的范围内,有助于预防高尿酸血症的发生。

猜你喜欢
腰围高尿酸患病率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腰围增加1厘米相当于老了1岁
中老年保健(2021年7期)2021-12-02 16:50:22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07:36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选腰围 试戴半小时
保健与生活(2020年3期)2020-03-02 02:27:23
警惕这些药物导致高尿酸血症
腰痛病人如何使用腰围
人人健康(2018年17期)2018-01-27 00:09:45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尿酸症血症与痛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