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2021-10-11 10:31赵秋红长春建筑学院吉林长春130604
砖瓦 2021年9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群体育人

赵秋红 (长春建筑学院,吉林 长春130604)

随着高等院校思政教育的深入开展,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目标落实的关键所在,积极推动着思政课程体系的高质量发展,也是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育人机制的必然要求,因此,理清专业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关系是工程管理类人才培养的价值体现[1]。

现阶段,高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联动效应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困境,普遍认为专业课程思政实践应该凸显“教师”“辅导员”的主体性,淡化学生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加之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思政课程和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本质上很难实现融会贯通,致使思政元素在融入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易形成“孤岛效应”[2]。具体而言,与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教学相比,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很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将思政教育全过程融入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构建两者间的协同效应。鉴于此,本研究以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为例,以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必要性为切入点,构建此专业的育人“大格局”,并以此为契机,系统分析当前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效、科学的实现途径,从而为高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

1 理工类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难点

1.1 无法厘清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关系

现阶段,工程管理类专业教学对于思政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日渐凸显,未能全方位将思政理念融入专业教学当中,导致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工作浮于表面,更难厘清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关系,因此,如何将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有效衔接是当前研究重点[3]。在实践过程中,会发现在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灌输式”“生硬式”“照本宣科式”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教学内容不伦不类,从而使得专业课程体系不系统,严重影响学生群体对专业课程教育学习,也对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产生不利影响[4]。

1.2 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对思政内容把握不准

众所周知,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要想科学合理地融入思政元素,应立足于现状,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系统提炼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爱国情怀、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内容,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融入,帮助高校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5]。因此,工程管理类专业如何正确选择思政内容、渗透思政内容是现阶段专业思政教育需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与此同时,工程管理类专业不同类型课程思政内容存在显著差异性,整体上表现为各自为政。

1.3 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模糊

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如教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等,使得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模糊,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知道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整体方向在何处,也不知道如何深度挖掘思政元素。长此以往,使得部分专业课程出现仅是为了思政教育而进行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严重脱节,“贴标签”和“两张皮”现象日渐凸显。与此同时,一些高校不顾专业课程性质的差异性,同质化进行实践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与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相违背。

2 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众所周知,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作任务,并非短时间内一蹴而就,必须立足于现状,以学生内在价值需求为导向,深入挖掘思政内涵,健全完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使得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多措并举,切实提升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具体实现途径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2.1 加强顶层设计,重点凸显课程价值性

众所周知,高等院校工程管理类课程类型和种类总体上呈现多元化、多角度的显著特征,不同专业课程有着不同的育人理念和课程标准,这种显著差异性不光体现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应该将重点放在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具体而言,当前部分高等院校在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提升思政育人,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比如课程的育人功能、应用方式不同等,使两者间协同育人效应整体上呈现多元化。因此,在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应全面彰显课程思政内在价值的多元化,以多元化思政教育模式满足学生群体的内在价值需求,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潜在价值和内在学习动力,从根本上达成育人目标。譬如,高校将目光聚焦在工程管理课程体系和思政元素的切合点,借助课程思政的显著优势,促进两者间不断融合,帮助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不断让学生群体感受思政教育,不断增强道德素养,全面彰显高校思政课程多元化价值。

2.2 深入挖掘思政内涵,健全完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包含诸多内容,比如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实现诸多环节的有效衔接,在此基础上,融入“思政元素”,从而保证全过程、全方位、多角度融合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随着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提升,将“工匠精神”“职业道德”“核心主义价值观”“文化自信”等思政元素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中。与此同时,在教学改革中,增强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映射点和切入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形成良好评价体系,构建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闭环区间。譬如,通过典型工程管理案例体现“中国速度”,增强学生群体的自豪感,帮助学生群体理清工程管理与社会责任的有机关系,这也对工程管理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3 立足现状,达成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针对当前高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和瓶颈因素,结合“工匠精神”,探索此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并指导实践是当前值得关注的重点,从而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输送更为优质的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现阶段,工程领域教师对于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持有不同态度,但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群体对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兼具的多元化需求,同时也是学生群体对思政价值的内在表达。笔者认为,对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必要性的系统解读,应该从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等视角出发,对于专业素养而言,课程思政就是辅助学生群体能够及时全面掌握相关实践技能;对于思政教育而言,主要集中在工程管理类专业的基本原则、基本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导向的方面。只有将以上两个层面进行有机融合,方可打造真正的工匠精神。

2.4 多措并举,切实提升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

提升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构建育人“大格局”的关键所在,比如,积极开展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展示或教研活动。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分工协作的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主要由思政教师、专业教师、校外教师、辅导员及学工教师组成,不同类型教师岗位间形成联动机制,构建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展示,尤其是重点聚焦高校青年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积极激励教师群体参加不同层次示范课程建设及相关课程思政教育科研项目,不断探索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从而全面提高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教育理念应回归育人本质,以培养专业素质和思政价值兼具的高质量人才。在实践过程中,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并非短时内一蹴而就,而是一项系统全面的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立足于现状,积极整合诸多优势资源,有效促进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改革,这也是本专业大学生群体未来发展的本质要求,有助于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融入课程教育全过程。因此,高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理念的落地生根,必须紧紧围绕着思政课程教育模式开展,充分保证两者间的有机衔接,构建高效、联动的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协同育人机制。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群体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