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分析

2021-10-11 07:29许雪玲
中外医疗 2021年23期
关键词:巩膜小梁眼压

许雪玲

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湖北荆州434000

青光眼是一种临床常见眼科疑难疾病,该病主要由眼内压间断或持续升高而引起,具有发病迅速、危害性高的特点。发病后由于高眼压的影响,患者眼球各部分组织及视神经功能将受到严重损伤,后续将造成患者视神经萎缩、视野缩小、视力衰退甚至是失明风险[1]。临床在治疗青光眼时主要以手术方法为主,但由于青光眼手术属于有创手术,手术安全的保障是患者及医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随着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凭借其术后恢复速度快、浅前房控制效果好等优势成为青光眼治疗的首选方法。该次研究就此展开探索,以2017年1月—2020年1月间医院眼科收治的80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医院眼科收治的青光眼患者中方便选取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随机抽签法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命名为对照组,施以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一组命名为观察组,施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6~67岁,平均(46.51±4.74)岁;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3例,闭角型17例,术前眼压(34.67±4.76)mmHg。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6~70岁,平均(46.56±4.51)岁;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3例,闭角型17例,术前眼压(35.02±5.11)mmHg。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患者在入院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眼睛疲劳不适、眼睛酸胀、视力模糊、眼部干涩症状;②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经超声生物显微镜、共焦激光扫描检眼镜以及定量静态视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检测确诊为青光眼;③自愿参与该次研究,对该次研究方案知情,能够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医护服务[2]。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青光眼相关诊断标准的患者;②合并有其他严重心脏、肝肾疾病的患者,免疫功能障碍患者;③语言或神经功能障碍患者;④存在手术禁忌证的患者。

1.2 方法

术前完成手术准备,常规用药控制患者的眼压维持正常范围内,充分稳定患者的眼压。

传统小梁切除术:利用显微镜操作,配制利多卡因(2%)联合布比卡因(0.75%)给予患者球周麻醉,参考穹隆部基底,完成1/2巩膜厚度、4 mm×5 mm结膜瓣制作,将大小为1 mm×2 mm的部分小梁组织切除,并于对应虹膜组织周围继续进行切除处理,手术结束后以尼龙线对巩膜瓣进行缝合。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巩膜瓣制作与麻醉步骤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相同。待巩膜瓣制作完成后将0.2 mg/mL浸泡过的丝裂霉素C置于其下方,维持2 min后将棉片移除,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滤过区。作前房穿刺口于颞上方角膜缘靠内侧位置,充分解压房水,适当降低眼内压,以稍低于正常眼内压为适宜值。将部分(大小1 mm×1 mm×3 mm)小梁组织切除,对应部位同样作切除处理,以切除范围应大于切口虹膜组织,通过尼龙线对巩膜瓣后缘进行缝合,分别于两侧边中间各一针即可将缝线拆除,将平衡盐液以前房穿刺点口输入,对巩膜瓣房水渗漏情况进行观察,调整缝线松紧。最后完成对结膜瓣的尼龙线固定。

手术结束后取地塞米松于患者球结膜下方注射,并进行抗感染+抗炎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不同术式的临床作用进行比较。①功能滤过泡形成率:于术后6个月对患者功能滤过泡形成情况进行测定;②分别于手术前与手术后6个月对患者眼压水平值进行测定。青光眼手术成功眼压指标值[3]:术后眼压<21 mmHg;③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前房出血、低压眼、黄斑水肿、恶性青光眼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功能滤过泡形成率比较

术后2个月可观察到患者形成功能滤过泡,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复查,观察组患者功能滤过泡形成率为97.50%(39/40),对照组患者功能滤过泡形成率为80.00%(32/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P=0.034)。

2.2 两组患者眼压比较

经治疗,两组患者的眼压指标均得到有效改善,但与对照组(20.36±2.02)mmHg相比,观察组眼压水平(16.67±1.89)mmHg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眼压比较[(±s),mmHg]

表1两组患者眼压比较[(±s),mmHg]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34.67±4.76 35.02±5.11 0.317 0.752 16.67±1.89 20.36±2.02 8.436<0.001

2.3 两组患者手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手术不良反应对比,观察组患者总发生病例(2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0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手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逐渐增多,青光眼的发病率出现了明显升高的趋势,青光眼患者由于病情的影响将导致持续升高,进而损害患者的视细胞以及视神经纤维,导致患者视野减少,视力衰退,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临床传统的治疗青光眼的方法为手术治疗,具体术式为小梁切除术,但该方法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常出现浅前房、眼压控制效果较差甚至加重病情等现象,难以达到临床治疗预期[4]。此外,青光眼在临床治疗中通常易造成其他并发症,使前房形成缓慢,即使滤过手术期也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因此还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单一的小梁切除术具有一定的缝合难度,在缝合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干扰因素,十分危险,会造成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增加,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5]。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凭借其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视力改善效果好的优势成为当前临床治疗青光眼的首选术式。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通过对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改良优化,通过结合患者巩膜瓣缝合线与丝裂霉素,来有效预防围术期并发症的方法[6]。在术中应用的丝裂霉素属于一类抗代谢药物,通过其能够对纤维细胞进行抑制,对患者术后球结膜瓣下功能性滤泡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并且还能够通过对缝线进行调节,达到维持术后正常功能性滤过的效果,实现预防低眼压及浅房形成的作用,亦可有效对代谢药物丝裂霉素产生的DNA功能与结构破坏功能进行抑制,对纤维细胞的增殖阻断功能产生抑制,最终起到避免滤过道发生的毒素效果[7],同时预防由于功能性滤过泡湮灭而诱发的远期眼压不良反应。手术中采用的瓣膜线调整方法,还具有改善外引流量,促进眼压水平降低,改善患者视力的效果[8]。结合该次研究结果,术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复查,观察组患者功能滤过泡形成率为97.50%(39/40),高于对照组的80.00%(32/40)(P<0.05); 与对照组 (20.36±2.02)mmHg相比,观察组眼压水平(16.67±1.89)mmHg明显更低(P<0.05);手术不良反应对比,观察组患者总发生病例(2例)明显低于对照组(10例)(P<0.05)。由此说明了复合小梁切除术具有的改善眼压水平,提高功能性滤泡形成率,预防眼压并发症的有效作用。

在张平等人[9]的研究中,以60名青光眼患者为观察对象,平均分组后分别施以单纯小梁切除术(对照组)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3个月眼压(14.56±2.23)mmHg更低,视力提高率(76.67%)更高(P<0.05)。与该次研究中关于改善患者视力的有效性结果相印证。

在汤太彪[10]的研究中,以40名青光眼患者为观察对象,平均分组后分别施以常规的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研究组),结果显示,研究组有16例视力提高,提高率为80.0%,对照组有10例视力提高,提高率为50.0%(P<0.05);研究组患者中,发生2例并发症,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中出现9例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5.0%,对照组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与该次研究中关于改善眼压,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性结果相印证。

在与传统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比较中,该次研究中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表现了突出的优势优势,具体体现在[11-12]:①抗代谢药物丝裂霉素C的运用能够实现对纤维细胞增生的抑制,进而预防术后癜痕的发生;②可调整缝合线的运用能够优化传统小梁切除术后巩膜瓣缝线难以控制,无法根据操作者需求进行松紧程度调整的缺陷,进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虽然都能够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够更好地提高患者视力,降低患者眼压,改善患者视野,并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体现了手术的安全性价值。

猜你喜欢
巩膜小梁眼压
巩膜生物力学特性及其与近视关系的研究进展
小梁
高眼压症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规律
巩膜外环扎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观察
巩膜镜的临床应用
有些头疼是因为眼压高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临床意义探析
老年表层巩膜炎和巩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
兔小梁切除术后奥曲肽对眼压及滤过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