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曼丹,骆婕,李筠,罗伊琪,陶莹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广东广州510080
产后由于盆底肌组织结构损伤、缺陷等因素影响,产妇很容易出现盆底功能障碍,临床可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1]。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也明显上升,尤其多发于初产妇。盆底功能康复训练是临床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重要方法,能够有效改善盆底肌相关功能损伤,其中以Kegel训练法较为常用[2]。由于Kegel训练法较为枯燥乏味,且需要达到一定运动量才能发回去作用,对于依从性较差的产妇单纯应用该训练难以获得理想效果[3]。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具有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以及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等优势,在产后盆底肌功能下降患者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便利选取了120例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产后盆底肌功能下降初产妇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方法在该类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便利选取该院收治的产后盆底肌功能下降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于产后42 d在该院进行盆底肌功能评估;②均为单胎、头位妊娠初产妇;③年龄22~36岁;④足月经阴道分娩;⑤知晓该研究并自愿配合。排除标准:①合并感染;②械助产或伴有会阴侧切;③存在生殖系统或泌尿系统手术史;④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或恶性肿瘤;⑤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随机数表法分组,研究组60例,年龄22~34岁,平均(29.84±2.76)岁;BMI(22.75±3.41)kg/m2。对照组60例 ,年 龄23~36岁 ,平 均 (29.87±2.79)岁 ;平 均BMI(22.79±3.42)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采用常规Kegel盆底肌康复训练法,指导患者进行盆底Ⅰ类肌和Ⅱ类肌训练,Ⅰ类肌训练时缓慢收缩会阴和肛门至最大肌力后,持续5 s后再缓慢放松5 s。Ⅱ类肌训练以最大肌力快速收缩回应和肛门后快速放松,连续进行收缩和放缩训练。练习20~30 min/次,2次/d,训练至产后12周。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康复训练,使用润滑液对哑铃做好润滑,然后将哑铃置入患者阴道内2.0~2.5 cm的位置,指导患者取站立位,然后通过阴道肌力用力夹持哑铃,避免其脱落,时间为1 min。开展慢速肌肉训练,持续收缩阴道肌肉5 s后放松5 s,反复练习60次;快速训练时在2~3 s内完成1次阴道收缩和放松训练,休息6 s后继续上述训练,反复训练60次。指导患者利用阴道肌肉夹住阴道哑铃,然后模拟大笑、上下楼梯、下蹲、打喷嚏及咳嗽等场景,20~30 min/次,2次/d。根据患者耐受度选择合适的阴道哑铃重量,循序渐进,逐步增加哑铃重量,连续训练至产后12周。
①肌力分级:盆底Ⅰ类肌纤维根据阴道肌肉收缩时,持续在最大肌力40%以上的时间进行肌力分级,以患者完全无法持续为0级,能够持续1 s为I级,能够持续2 s、3 s、4 s分别为Ⅱ级、Ⅲ级和Ⅳ级;能够持续5 s以上为Ⅴ级。Ⅱ类肌纤维根据患者5 s内阴道肌肉快速收缩,达最大肌力60%以上的次数进行肌力分级,其中0次判断为0级,1次、2次、3次分分别判断为I级、Ⅱ级和Ⅲ级,达到4次为Ⅳ级,收缩次数达5次及以上为Ⅳ级[4]。②下尿路功能,采用尿流动力学检测仪对两组产后6周、12周时的最大尿流率 (RMF)、膀胱顺应性(BC)以及最大尿意膀胱容量(VMCC)进行测定。
表1两组产后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分级情况比较[n(%)]
表2两组产后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分级情况比较[n(%)]
表3两组患者下尿路功能比较(±s)
表3两组患者下尿路功能比较(±s)
组别研究组(n=60)对照组(n=60)t值P值BC(mL/kPa)产后6周 产后12周VMCC(mL)产后6周 产后12周553.67±14.81 552.98±15.07 0.253 0.801 598.46±17.35 579.56±16.49 6.116<0.001 508.33±21.56 509.12±21.74 0.199 0.842 552.47±24.38 530.72±22.86 5.041<0.001 RMF(mL/s)产后6周 产后12周23.78±5.12 23.81±5.15 0.032 0.975 31.46±6.83 26.25±5.74 4.523<0.001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产后12周时的Ⅰ类肌纤维肌力分级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研究组产后12周时Ⅱ类肌纤维肌力Ⅰ级、Ⅱ级患者占比低于对照组,Ⅲ级及以上患者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研究组产后12周时BC、VMCC、RMF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女性盆底支持系统主要由筋膜、肌肉、神经及韧带构成,可参与阴道紧缩和控尿控便,维持膀胱和子宫等器官处于正常位置[5]。妊娠期间由于胎儿的不断增大,会使得盆底肌群负荷增加,加之阴道分娩会挤压盆底肌群,导致其出现盆底肌群损伤或松弛等情况,引发产后盆底功能障碍[6]。通过开展盆底肌功能康复训练,能够增强盆底肌群的收缩能力,从而促进组织结构改善[7]。由于各种盆底肌功能训练方法均具有各自的优劣势,在临床疗效方面也会有明显差异,所以选择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盆底肌训练方法也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8]。
Kegel是临床常用盆底肌康复训练方法,在提升患者的盆底肌强度、耐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定不足,一是该训练动作较为枯燥乏味,患者很容易丧失训练的热情,依从性较差[9];二是患者难以准确识别盆底肌肌群,必须在专业医师的监督和指导下才能较好地完成,且必须要达到足够的运动量才能起效,导致临床单独应用该方法训练难以获得理想效果[10]。阴道哑铃等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能够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操作简单,对患者稍加指导即可自主完成,且价格低廉,较容易被患者所接受。贺轶萍等[11]学者经研究显示,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应用阴道哑铃盆底肌康复训练后患者的盆底肌电值、盆底组织状态以及下尿路功能均显著改善,证实了该方法在产妇盆底肌功能恢复方面的作用。阴道哑铃的震荡可对神经及盆底肌肉产生刺激,加速其神经恢复和盆底肌力提升,增强其触觉敏感性;将哑铃置于阴道产生的下坠力,可促进阴道肌肉收缩,增强盆底收缩能力。该研究结果显示,产后12周时,研究组的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分级Ⅰ级、Ⅱ级分别占比5.00%和33.33%,≥Ⅲ级占比61.6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Ⅱ类肌纤维肌力在Ⅲ级及以上占比76.67%,高于对照组的56.67%,Ⅰ级、Ⅱ级占比2.33%和20.00%,低于对照组的5.00%和38.33%,且两组间BC、VMCC、RMF比较(P<0.05),说明研究组康复训练方法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盆底肌纤维肌力,而且对患者的下尿路功能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与程芳等[12]学者的相关研究报道类似,该学者通过对60例盆底肌肌力下降初产妇进行研究发现,采用阴道康复器(阴道哑铃)辅助训练的研究组产后第18周时盆底Ⅰ类肌纤维肌力在1级占比6.7%,2级占比36.7%,3级及以上患者占比56.6%,与Kegel训练对照组的16.7%、46.7%及36.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产后第18周时的盆底Ⅱ类肌纤维肌力分级具有显著性差异,证实了阴道康复器辅助训练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产后盆底肌功能下降初产妇中,推广应用阴道哑铃康复训练,可获得更为理想的盆底肌恢复效果,加速患者下尿路功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