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视角下企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机制探析

2021-10-11 11:48周海炜
水利经济 2021年5期
关键词:用水节水利益

王 腾,周海炜,张 阳

(1.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2.水利部节约用水促进中心,北京 100038;3.江苏省“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1100)

自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以来,“节水优先”已在我国治水工作中占据首要地位。2020年世界水日,时任水利部部长鄂竟平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明确指出“必须坚持节水优先,把节水作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配置、调度的前提”[1]。在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消耗中,企业是重要的主体形式之一,涉及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不同产业部门。同时,企业具有利益相关者多、社会辐射面广、带动作用强等特点。抓好企业节水不仅可以直接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还可产生示范作用带动全社会共同节水,通过“点-线-面-体”路径推动我国节水工作的全面开展。

围绕如何促进企业节水的问题,现有研究大多将节水视为企业的经济行为,强调通过政府干预直接调控。例如,出台企业节水法规政策[2]、提高企业用水价格[3-4]、督促用水技术改造[5]等,为推动企业节水提供刚性手段的保障。然而对企业节水工作的重点对象——高耗水企业而言,水资源是其生产经营的核心投入要素,仅依靠政府干预很可能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进而次生新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在落实“节水优先”方针的同时保障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更加综合全面的企业节水行为促进机制。

除了经济属性外,企业节水同样是一种社会行为而具有天然的社会属性[6]。因此,企业节水行为促进机制的建立健全,还需要追根溯源地从社会责任视角出发。笔者首先探讨了企业节水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联性,并基于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体系的梳理,分析制度压力、经济利益和知识溢出对企业节水行为的影响。最后,结合我国企业节水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对健全企业节水行为促进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1 企业节水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

1.1 企业节水行为的内涵

企业的生产经营依赖各类资源要素的投入,其中水资源是十分重要的投入要素。对用水企业,特别是高耗水企业而言,可用水资源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在我国水资源总体短缺的背景下,如何将“节水优先”理念融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必将长期成为企业行为决策的重要前提。

节约用水是指通过技术、管理等手段优化用水结构并改进用水方式,科学、合理、有计划、有重点地用水,从而提高水的利用率或避免水资源的浪费。促进企业节水并非是为了限制企业用水,而是要让企业合理高效地用水,让水资源切实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行为是指企业追求一定目标所产生的社会活动,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基本活动单位,在各类动因驱使下对外部环境的刺激作出反应并产生相应行为。企业节水行为属于企业行为的一种,是指企业通过技术或管理手段调整用水结构、改进用水方式,旨在提高水利用率或避免水资源浪费。例如,企业围绕节约用水的管理优化、技术改进、设备升级、宣传教育等活动,都属于企业的节水行为。本文将企业节水行为定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或减少水资源浪费而产生的相关决策和组织行动”。

1.2 企业节水行为的社会责任属性

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目前学界已基本达成一致。例如,Turker[7]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超越自身经济利益,造福利益相关者的组织行为”。Aguinis等[8]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特定情境下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期盼,以及经济、社会、环境三重底线的组织行动和政策”。Torugsa等[9]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支持经济增长繁荣、社会凝聚平等和环境整体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三原则的负责任的商业实践”。

可以看出,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维度,对社会负责的企业需要时刻注意自身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在测量方面,“企业参与保护环境和提升环境治理水平的活动”“企业采取措施使其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都是刻画企业环境责任的核心指标[7],这些指标与企业节水在目标、内容和范围上高度吻合。因此,企业节水行为与企业环境责任具有理论同源性,并在理论层面具备社会责任属性。

另一方面,由于水资源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性[10],在水资源供给量有限的前提下,企业同当地个体、组织以及生态环境等利益相关者就会在取水用水方面产生竞争关系。在此背景下,“节约用水”就成为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对企业的普遍期盼,企业节水行为也就成为一种有益于环境保护和社会福祉的组织行为,并因此在实践层面具备社会责任属性。

1.3 企业社会责任的促进机制分析

考虑到企业节水行为的社会责任属性,可以通过梳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体系,识别并分析企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机制。现有研究中,企业社会责任的促进机制主要分为动力机制和能力机制,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制度压力和经济利益,而能力机制则以知识溢出为主。

制度压力通过创造社会压力、约束和行动边界等对组织或个人施加压力,从而对企业行为产生约束和塑造的作用[11]。在经济利益视角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主要是为了在长期或短期范围内获取经济利益,例如融资成本、股票市值、销售利润等[8]。在知识溢出视角下,企业因获取外部知识而使行动效率或能力获得提升,从而进一步产生相关行为[12]。

与企业的其他社会责任相似,企业在节水方面同样会感受到来自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及其形成的制度压力,并在压力作用下产生相应行为;同时,企业节水不仅直接影响生产效能和经济效益,还需要投入成本以升级设施或优化流程,因此如果缺乏经济利益的驱动,企业也不会主动节水;最后,企业节水在管理、技术等方面涉及丰富的知识内涵,节水知识储备的差异使企业节水效果差异很大。鉴于此,本文从制度压力、经济利益和知识溢出三方面入手,分析企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机制。

2 社会责任促进机制对企业节水行为的影响分析

2.1 制度压力对企业节水行为的影响

2.1.1企业节水制度压力的内涵维度解析

制度压力是指“促使组织的形态、结构或行为变得合理、可接受和易获得支持的规则、规范、社会理念或文化的作用力”[13]。企业必须遵从制度压力的要求,才能被认为具有合法性并增加生存的可能性,制度压力主要分为规制压力、规范压力和认知压力[14]。在企业节水行为的制度压力中,企业节水的规制压力主要是指节水相关法规政策对企业节水的强制作用力,企业节水的规范压力是指新闻报道、舆论评价等社会力量的约束性期盼对企业形成的压力,认知压力则是指其他企业采取节水行动后对目标企业形成的模仿压力。

2.1.2规制压力对企业节水行为的影响

规制压力对企业行为具有强制作用力,在规制压力的影响下企业被迫在组织决策或行为上作出改变。与企业社会责任类似,企业节水行为同样会受法律法规和监管惩罚的影响,例如在计划用水制度和用水定额管理制度的约束下,超计划用水、超定额用水的企业会受到相应处罚。为了实现政策法规所要求的目标,企业会一定程度上采取整改措施,从而在技术和管理层面采取行动以节约用水。

2.1.3规范压力对企业节水行为的影响

在规范压力的影响中,居民、新闻媒体等规范性利益相关者通过对企业的约束性期盼施加压力,抵抗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行为并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15]。就企业节水行为而言,社会舆论、新闻报道等方式都会对企业产生压力,如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型城市创建所产生的社会认知,将进一步提升居民、消费者、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对企业节水的评价标准,进而对企业产生更强的规范压力并促使企业节水。

2.1.4认知压力对企业节水行为的影响

认知制度为企业行为提供了参考框架,即“别人都是怎么做的”[16],其评价标准取决于组织行为是否符合文化认知中的“理所当然”[17]。基于社会环境中惯例、脚本、行为模板等“理所当然”的作用力,认知压力会使企业产生模仿行为,因此也被称为模仿压力。在企业节水方面,当周边企业普遍参与节水甚至被评为节水型企业时,目标企业就会感受到“别人都在节水”的认知压力,进而模仿其他企业并节约用水。

2.2 经济利益对企业节水行为的影响

在经济利益视角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动机是获取长期或短期、金钱或非金钱形式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影响机制主要分为补偿机制和惩罚机制两种,前者通过经济补偿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后者通过惩罚性成本抑制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行为。

2.2.1利益补偿对企业节水行为的影响

在经济补偿机制中,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获得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并获得不同形式的经济利益补偿,从而鼓励企业更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与一般企业社会责任相似,企业节水可以获得社会认可,并借此在融资成本、产品销售等方面获得优势,从而取得经济利益以补偿节水成本。在其他促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节水成本降低的企业也将更积极地产生节水行为。

2.2.2惩罚性成本对企业节水行为的影响

在惩罚性成本机制中,企业会因社会责任缺失行为而招致额外的惩罚性经济成本,当成本高于收益时就会抑制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行为。企业浪费用水是典型的社会责任缺失行为,然而由于过度用水的经济成本低于其经济收益,所以企业并不会主动节约用水。对此,必须设立相应的制度规则,在维护企业合理用水权益的同时,迫使企业浪费用水的边际成本高于边际收益,才能促进企业主动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

2.3 知识溢出对企业节水行为的影响

2.3.1企业节水知识溢出的内涵维度解析

企业节水知识主要包括企业节约用水所涉及的诀窍、经验和技能等,例如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工艺流程、技术方法等[18]。在知识溢出过程中,除了将所获知识直接用于节水改造外,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对获取的知识进行优化和调整[19],因而企业节水的知识溢出可分为知识转移和知识转化两种类型。其中,企业节水知识转移是指企业节水相关知识从高校、科研机构、其他企业向目标企业的流动,而企业节水知识转化则是在知识流动的基础上目标企业对所获知识的进一步调整或优化。

2.3.2知识转移对企业节水行为的影响

在知识转移的作用下,企业获取相关知识有助于提升能力或效率,并因此更积极地产生相应行为。例如,在获取其他企业的社会责任知识转移后,企业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20]。对企业节水而言,企业是否“会节水”意味着企业能否妥善管理节水的成本与收益。通过知识转移,企业可以从大学高校、科研机构、其他企业等获取节水知识,进而以更低的成本获取更高的经济与社会收益,并因此促进企业更积极地节约用水。

2.3.3知识转化对企业节水行为的影响

企业节水知识来源复杂多样,不仅来源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可能来自不同行业或地域企业的实践经验。因此,企业从外部获取的节水知识并不总能符合自身实际,还需要结合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调整优化。而在对外部节水知识进行调整后,企业的节水能力和效率同样能够获得提升,从而降低其节水成本或提高节水的综合收益,并因此而鼓励企业进一步节约用水。

2.4 企业节水行为促进机制的概念模型

综上分析可见,不同角色的利益相关者会通过制度压力、知识溢出和经济利益等不同渠道驱动企业节水行为,从而改善当地水资源条件并回馈利益相关者(图1)。

图1 企业节水行为促进机制的概念模型

机制的建立需要体制与制度相互配合,前者主要指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配置,后者主要是指法规政策等行动规则设定。就企业节水行为的促进机制而言,需要首先明确政府、监管机构、新闻媒体等利益相关者的职能权责,并围绕制度体系、知识交流和利益奖惩对企业及利益相关者设定行动规则,多措并举共同促进企业节约用水。

3 完善企业节水行为促进机制的对策建议

3.1 健全企业节水制度体系

目前,在北京、深圳等地已在完善社会责任制度体系方面取得一些成功经验,例如建立监督奖惩机制、鼓励社会公众评价、发挥标杆企业示范作用等,可为企业节水促进工作提供参考。

3.1.1加强对企业节水的立法、普法和执法工作

首先,应建立健全企业节水的法律法规,明确企业超定额、超计划用水的惩罚措施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权力,为监管执行提供法律依据,这是规制压力的法律保障[21]。其次,应加强对当地企业的普法宣传工作,进一步强化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节水意识,这是规制压力产生的精神保障。最后,各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企业节水管理的监督执法,确保节水政策法规“长牙带电”,这是规制压力产生的行政保障。只有全面加强对企业节水的立法、普法和执法工作,才能充分发挥规制制度在企业节水制度体系中的“压舱石”作用。

3.1.2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对企业开展监督

社会公众不仅是强化企业节水意识、监督企业节水行为的重要力量,也是对规制制度的重要补充。因此,应该重视规范性压力对企业节水的促进作用,利用多元化手段和措施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督促企业节约用水。有关部门可与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开展合作,引导社会公众节水监督意识的同时,为公众舆论评价和监督企业节水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渠道,促使企业节水的社会监督机制化、长效化。

3.1.3发挥标杆企业的示范作用

认知压力来自于标杆企业或多数企业在采取相同行动后对目标企业所产生的模仿压力。在适当的制度逻辑下,节水表现优秀的企业可以为其他企业树立榜样与范例,从而起到带头示范作用。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针对重点地区与重点行业,在评选“节水型企业”的过程中选取先进典型并树立节水标杆,引导这些企业发挥示范作用,鼓励它们积极扮演“头雁”角色并带动其他企业共同节水,进而形成“头雁带领群雁、群雁循序前进”的良性认知。

3.2 加强经济杠杆对企业节水的调节作用

3.2.1建立企业节水的经济激励机制

对用水企业特别是高耗水企业而言,水资源是其生产经营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其节水行为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为了鼓励企业节水,可以通过发掘多层次、多角度的经济补偿机制,围绕消费者、员工、供应商、银行、投资者等探索企业节水的利益相关者响应机制,通过经济激励的方式鼓励企业节约用水。可参考江苏等地的“节水贷”业务,联合财政部门和银行为企业节水所需的设备升级和流程改造提供专项资金,为节水型企业优先提供低息贷款和财政补贴等。

3.2.2强化企业不节水的经济惩罚机制

由于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仅能覆盖企业节水的部分成本,因此必须在企业节水行为经济补偿的同时,通过经济惩罚机制减少企业浪费用水现象。在直接调控中,水行政主管部门可在合理制定企业用水定额、计划用水管理的基础上,通过累进加价等方式对企业超计划、超定额的用水部分征收高额惩罚性水价,迫使企业超额用水的边际成本远高于边际收益,通过价格杠杆倒逼企业节水[22]。此外,还可通过媒体曝光等形式强化消费者、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浪费用水行为的抵制作用,通过经济惩罚的方式提升企业不节水成本。

3.3 建立企业节水知识交流机制

3.3.1引导和帮助企业寻求节水相关的科研教育合作

各级各地应高度重视节水相关知识对企业节水的积极作用,鼓励企业与高校等社会力量联合开展学术研究与教育培训,为企业持续获得节水知识构建长效动态机制,形成“产学研”一体化运行链条。①政府可设立专项基金,为开展节水联合研究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和配套政策,增加企业与社会力量的积极性。②可以从知名大学和大型企业聘任具有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的导师,派驻到主要用水企业指导节水工作,根据企业实际制定相应的节水工作体系、流程及模式。③政府应联合高校为企业设置“节水管理”课程,辅导企业高管和业务骨干将节水理念融入日常业务和战略规划。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节水教育和培训是一笔“能省就省”的费用。因此,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就企业节水的共性问题寻求科研合作,进而以较低成本推动节水知识普及到中小企业。

3.3.2为企业间节水知识交流构建长效机制与平台

除了高校、智库和科研机构外,企业也是十分重要的知识供给主体,来自企业的节水知识通常具有更高的实践指导价值。各级各地可以为企业节水的经验共享和技术交流打造机制与平台,以促进企业节水知识的交流共享和扩散传播。①由政府和有关部门牵头,定期举办以企业节水知识为主题的交流会,号召节水先进企业主动分享成功经验,并组织其他企业参观学习其节水工作流程和操作标准。②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创办以企业节水知识为主题的网站,积极报道优秀节水企业及其管理者,动态更新企业节水工作的成功经验与现实案例。③精编汇总有关企业节水的知识手册,对企业节水知识加以宣传与推广,以帮助更多企业获取节水知识。

4 结 论

本文立足于企业节水行为的社会责任属性,在梳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制度压力、经济利益和知识溢出对企业节水行为的影响。研究认为,制度压力可以通过合法性机制驱动企业节水,经济利益则通过利益补偿或成本惩罚促进企业节水,而知识溢出则通过提升成本效率鼓励企业节水。

基于上述观点,对健全企业节水行为促进机制提出对策建议。制度体系方面,加强对企业节水的立法、普法和执法工作,同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对企业开展监督,并发挥标杆企业的示范作用;经济杠杆方面,在建立企业节水经济激励机制同时,强化企业不节水的经济惩罚机制;知识交流方面,在引导帮助企业寻求节水相关科教合作的同时,为企业间节水知识交流构建长效机制与平台。基于制度压力、经济利益增强企业节水动力,通过知识获取帮助企业提升节水能力,多策并举共同促进企业节约用水。

猜你喜欢
用水节水利益
哪些火灾不能用水扑灭?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节约洗碗用水
节水公益广告
利益与西瓜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上海建立大用水户用水实时监管制度推进城市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