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色菌毛囊炎47例皮肤镜特征分析

2021-10-11 06:50刘彦麟陈熙茂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线状点状马拉

宋 黎,唐 懿,刘彦麟,陈熙茂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糠秕马拉色菌引起的毛囊性皮肤真菌病,由Potter正式命名为马拉色菌毛囊炎。本病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圆顶状毛囊性红色小丘疹,间有毛囊性小脓疱,周边有红晕,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广谱抗生素的患者易并发本病。根据临床表现、真菌镜检或真菌培养可诊断[1]。皮肤镜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通过观察表皮及真皮乳头层色素及血管结构等进行诊断的无创检测手段。目前国内外大部分是关于头皮脱发性毛囊炎及面部痤疮的皮肤镜表现的研究[2],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皮肤镜特征报道少见。笔者在工作中发现马拉色菌毛囊炎与细菌性毛囊炎皮肤镜表现的特征有所不同,笔者对其进行总结,探讨皮肤镜在马拉色菌毛囊炎诊断中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分析2018年2月—2019年9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的47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均经临床及真菌镜检确诊,分析其112个皮损皮肤镜特征。同时选取经临床诊断为毛囊炎,真菌检查阴性的45例共108个皮损作为对照。

1.2 仪器和方法

台式皮肤镜工作站(型号:JD-801D),由江苏省捷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提供。对47例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共112个皮损及45例真菌阴性毛囊炎患者共108个皮损行皮肤镜检查,采用非接触偏振模式,调整最佳图像清晰程度后采集图像,分析皮肤镜特征,并进行数据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比较真菌孢子阳性的毛囊炎与真菌阴性的毛囊炎的皮肤镜表现,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四格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及皮损分布特征

47例马拉色菌患者男37例(78.7%),女10例(21.3%);年龄15~41岁,平均年龄(23.41±7.56)岁。1例患者皮损泛发,分别累及颈部、胸背部、上臂外侧、腰部(图1),对其选取5个皮损观察,其余46例患者选取皮损 2~4个,共计 112 处。皮损基本分布于胸部58处(51.8%)、上背部46处(41.1%)、颈部5处(4.5%)、上臂外侧2处(1.8%)、腰部1处(0.9%)。选取皮损分布相似的45例真菌阴性的毛囊炎患者作为对照,男35例(77.8%),女10例(22.2%);年龄12~47岁,平均年龄(25.35±9.47)岁。45例患者每位选取皮损 1~4个(图2),共计 108 处,排除面部皮损及粉刺、结节、囊肿性痤疮皮损。

图1 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胸部皮损

图2 细菌性毛囊炎患者背部皮损

2.2 马拉色菌毛囊炎皮肤镜主要特征

皮肤镜下马拉色菌毛囊炎皮损的主要模式:①黄白色均质结构背景下较均匀的线状血管(图1、2);②除具有①所示特征,另可见皮损外周红斑;③中央黄白色脓栓或角栓,周边线状血管;④除③所示特征外,另可见皮损周边红斑;⑤除④所示特征外,另可见线状血管之间少许点状血管穿插其中(图3)。

图3 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皮损皮肤镜表现

2.3 细菌性毛囊炎皮肤镜主要特征

皮肤镜下细菌性毛囊炎皮损的主要模式:①中央黄白色脓栓或角栓,周边粉色背景下点状血管围绕分布,少许线状血管穿插其中或分布于外缘(图4)。②中央黄白色脓栓或角栓,周边粉红色背景下点状血管围绕分布。

图4 细菌性毛囊炎患者皮肤镜表现

2.4 不同皮肤镜特征在两种毛囊炎的分布

112处马拉色菌毛囊炎患者皮损,中央黄白色均质结构(62处)和均匀分布的线状血管(62处)出现频率最高,其次依次为中央脓栓或角栓结构(50处),线状血管为主+少许点状血管(32处),均质红斑+线状血管(17处)。真菌阴性的毛囊炎中,几乎均有中央脓栓或角栓结构(107处),其次为点状血管基础上周边围绕线状血管(82处),均质红斑+点状血管(26处),几乎没有线状血管(表1)。

表1 各种皮肤镜特征在不同类型毛囊炎皮损中的分布比例 (%)

2.5 不同血管模式在两种毛囊炎中的分布

有点状血管存在的皮损中,47例马拉色菌毛囊炎(n=112)线状血管比例>50%,所有细菌性毛囊炎(n=108)点状血管>50%,χ2=216.03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马拉色菌毛囊炎更易出现线状血管,而真菌阴性的毛囊炎更偏向以点状血管分布为主。

3 讨论

马拉色菌毛囊炎是由于糠秕或球形马拉色菌(Malassezia furfur/globusa)在毛囊内过度繁殖,导致阻塞的毛囊扩张,继而破裂,内容物释放入组织而产生炎症[1]。临床上与痤疮的丘疹脓疱性皮损容易混肴,特别是发生于胸背部的皮损,两者可伴发。韩国学者曾报道32例诊断为寻常痤疮的患者,8例(25%)真菌阳性,符合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诊断[3]。若有快速简便的辅助诊断马拉色菌毛囊炎或普通毛囊炎合并马拉色菌感染的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汪乐[4]在一项研究中发现,马拉色菌毛囊炎在皮肤镜下可见毛囊损害,中间有淡黄色角栓,周围毛细血管扩张,但皮肤镜检出率低于真菌检查,认为皮肤镜不能帮助诊断马拉色菌毛囊炎。国内文献少见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皮肤镜下血管形态的研究报道[5,6]。Jakhar等[7]在一项对15例马拉色菌的研究中发现以下皮肤镜特征:①能看到肉眼不能发现的鳞屑,这些鳞屑以外周分布、暗白色为特征;②周边的毛发有毛周角化样的改变,如呈卷曲状;③部分毛干出现了色素减退,从而认为皮肤镜能够作为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辅助诊断工具。因为本研究选择的是非面部非头皮部位,黄种人毛发不如白种人粗和密,所以关于毛发的改变并不明显,而主要集中在血管形态上。本研究发现单一的线状血管高度提示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可能,而单一的点状血管提示合并真菌感染的可能性不大。若同时出现线状和点状血管,线状血管的比例>50%或更高,提示真菌性毛囊炎的可能。近期在一项通过皮肤镜诊断240例各种原因引起的毛囊炎的研究中发现,对马拉色菌毛囊炎的诊断正确率为62%[8]。作者总结了在没有其他特征性的表现时,角栓周围特异性的点状血管可能成为诊断线索,但是敏感度只有67.3%,并未发现其他研究出现的皮损周围色素减退或者褐色色素沉着。在本研究中也发现点状血管出现几率并不高。因本研究纳入的皮损不包括消退期皮损,所以也未观察到色素改变的皮肤镜特征。

梁妮等[9]总结了154例马拉色菌毛囊炎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发现,皮肤镜因其无创的特点可以取多处皮损进行检查,增加阳性率,可作为鉴别两者的辅助方法。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将皮肤镜作为门诊的日常工具,广泛应用于色素及非色素性疾病中[10],相对于肉眼判断丘疹周边的红晕,皮肤镜对血管结构的辨识能提高诊断正确率。

本研究还有一些不足和后续的工作需要完善。①应逐渐增加患者例数,获得更大的样本量减少偏倚;②参照国外的研究,今后对鳞屑及毛发的改变继续进行研究;③血管形态的描述尽可能量化,在同时有两种血管形态的时候,将线状血管及点状血管的比例计算出来,推算出真菌性毛囊炎两者的比例范围;④计算使用皮肤镜检出率与肉眼、真菌检查检出率间的差异,评估皮肤镜是否真的能提高临床诊断率;⑤线状血管为主的模式只能提示马拉色菌毛囊炎的可能,并没有进一步的组织病理表现的差异分析及发病机制的探索,只能增加诊断上的倾向性,尚不能作为定性的依据。

猜你喜欢
线状点状马拉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某住宅楼的混凝土点状爆裂原因分析
谜地(小说)
行星偏爱未知的引力(诗歌)
马拉利的账单
“点状”音色在我国打击乐中的具体表现
浅谈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的描述
关于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几点思考
线状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