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玲
【摘 要】目的:对层级管理在产科病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展开分析。方法:为了更好的分析层级管理在产科病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将本院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产科在岗的26名护理人员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名,在研究中分别采用层级管理模式和常规管理模式,最终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结果:经对比发现,观察组的护理人员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结论:于产科病房护理中应用层级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有临床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层级管理;产科病房;应用效果
在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人们对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当前的临床护理中,产科病房护理是比较特殊的一类护理,主要原因是由于其中的患者都是女性,这就要求当前医疗机构加强对产科病房的护理管理质量。护理管理质量的提升可以有效的改善当前产科的护理质量,并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1]。层级管理模式是现阶段护理工作中新型的管理方式,相较于传统的管理方式更加的科学合理,因此本文针对该管理模式展开了研究,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本院产科就职的26名护理人员,按照不同的管理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人,观察组,男1例,女12例,年龄24岁~48岁,平均年龄(27.15±1.40)岁;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23岁~49岁,平均年龄(26.89±1.23)岁。所有患者中包含助产护士16人、主管护师6人、副主任护师4人,所有护理人员的学历均为本科。两组护理人员的年龄和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无较大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将常规管理模式应用在对照组的管理过程中,并将层级管理模式应用在观察组的管理过程中,具体内容如下。(1)层级划分。在开始实施前需要进行合理的层级划分,分别是护士长、组长、责任护士和护士四个层次,同时需要在护士长的带领下对每个层次的护理工作进行合理科学的分配,并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同时根据科室中的实际情况来调整现有的护理方案。在护理过程中,需要选择两名护理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来监控当前产科的护理质量[2]。(2)贯彻和落实岗位管理。当前的临床护理中,层级管理小组需要落实小组责任制,在护理期间挑选出一名护理经验丰富且理论知识较强的护理人员担任小组组长,护理组长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小组中护理人员的等级对其护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划分,从而给患者实施更加针对性高质量的护理工作。(3)根据相关规定实施职责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护士长可以根据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为其进行产科病房护理管理区域的划分,如有孕产妇的情况较为危急需要由专门的小组长进行负责,同时其他护理人员也需要根据实际的分级要求来实施护理工作。在护理期间,需要定期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考核,并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分别从健康教育、病历书写、基础护理、病房管理和操作技术等方面进行统计,满分为100分,分数和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成正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经对比,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护理工作是医疗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并不会根据护理人员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护理分工,这也导致护理工作质量难以提升,因此也影响了患者的护理效果,对其康复速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而层级管理模式的出现有效的将这一缺点进行了弥补,该管理方式根据护理人员的职称和专业素质等内容进行岗位的设置,在根源上根据所有护理人员的能力和优势进行分工,更好的激发护理人员的潜能和积极性,并且在最大限度上保证了孕产妇的护理质量,满足了其护理需求。在实际护理过程中需要充分将护理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在这一基础上对小组组员进行合理的分工从而提升当前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在本次研究中对比了不同管理方式下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经过对比后发现,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符合统计学意义的评判标准(P<0.05)。
综上所述,于产科病房护理中应用层级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有临床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兰晓红,夏淑娇.层级管理在产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15,32(2):34-35,52.
[2] 张华.层级管理在产科病房護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8):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