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改燕
互联网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阅读是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涵盖了广泛的文本类型,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并能有效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在当前网络信息时代的背景下,教师应抓住机遇,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课外阅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
1.阅读书目良莠不齐
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无法在选择阅读时分辨哪些对他们真正有价值,因此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指导和推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大平台上的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而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质量良莠不齐的现象,加之一些“标题党”的不实宣传,使得家长和教师选择课外阅读书目难度明显增加,甚至被误导。
2.课外阅读兴致不高
在心理特征的影响下,学生往往对游戏和漫画更感兴趣,而对文字兴致不高。而互联网在带来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的同时,还带来了多样的动画和游戏资源。因为动画、游戏色彩艳丽,富有动感,互动性强,所以非常吸引学生,导致学生在阅读静止的文字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兴致也不足。另外,家庭阅读氛围的缺乏和“重分数”观念也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3.不良阅读习惯影响阅读
效率
从学生层面来说,他们课外阅读大多数漫无目的,常常是走马观花,看个热闹;而且他们生性活泼好动,难以静下心来进入深度阅读状态,总是浅尝辄止。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阅读效率低下。从家长和教师层面来说,没有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没有及时地跟学生进行读后的互动,以激发其思考,大大影响了学生的理解深度。诸如此类,课外阅读中的零互动也会使学生的阅读陷入困境。
二、“互联网+”背景下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1.激趣,让学生爱上阅读
(1)利用互联网开展领读计划。课外阅读活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相互探讨交流的集体阅读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路径。交流活动能够活跃阅读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可以班级名义开设视频号,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开展名著领读计划,最先由教师示范读,然后由教师培养小小领读者进行领读。渐渐地,学生就会被感染,被感动,被影响,从而在学生群体中出现更多的小小领读者,读出书中的故事,讲出自己的心声,达到借助互联网进行相互交流,提升表现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增强自信心的目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完善阅读监督机制和奖罚措施。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课外阅读也出现了多种模式。“网上共读”的读书模式,把传统的读书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利用这种平台和学生喜爱游戏的心理,组织学生在玩中阅读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立阅读目标,如每周的读书量、每天具体的读书章节,并按时签到,这样就保证了他们的阅读时间。为了得到一定的排名,学生会不断地参考好友的读书时间和读书量进行赛读,无形中学生的阅读量就增多了。
给予学生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激励,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而且有利于了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以便采取一些分类指导的策略。评比激励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评“作品”,即开展读书笔记等书面作品评比和故事演讲等口头作品比赛活动,选出优秀“作品”,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二是定期依据线上数据来分析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评比,评比出不同“星级”的课外阅读活动积极分子。
(3)丰富形式促进多样阅读。借助音频或视频等多种阅读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荐新型阅读应用程序,如“程惠萍名师工作室”“樊登读书”“喜马拉雅APP”,利用听书的形式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方式。推荐精品读书节目,如“朗读者”“读书”“典籍里的中国”,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微信公众号的零散阅读材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微信公众号上简短且有内涵的文章,适合学生用零散的时间进行阅读积累。除此之外,观看一些书评节目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傳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1)利用平台选择好书。课外阅读总量仅仅依靠语文教科书中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互联网的出现改善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条件。目前,互联网阅读平台多是根据儿童文学的类型进行分类的,包括著名教师推荐的文字书籍和“有声”书籍。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寻找更多的且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课外阅读的资源。而且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也可以方便教师和家长选择书籍。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可以推荐经典的童话、神话传说、民间传说等,也可以推荐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图画书。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推荐著名作家的原创经典书籍,同时也可以推荐一些科学故事书籍、科普文学书籍等。
(2)内外结合迁移方法。统编本教材更加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每个单元都安排有语文要素,以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每教学完一个单元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搜索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相同主题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至课外,学以致用,真正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安排了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陈慧瑛的《梅花魂》。教师应教给学生利用文中直接抒发感情的语句,或是描写人、事、景、物的语句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完这一单元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平台搜索萧红、季羡林、陈慧瑛的其他作品进行赏读,迁移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
(3)不同书籍阅读方法有别。当下课外阅读市场混乱,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各类图书品质不一。面对不同层次的图书,应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对于那些流传甚广、经过岁月沉淀的名著,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吸收书中的精华;对于当下流行的文章,可引导学生粗读,了解大概内容即可;而对于那些蹭热度、缺少内涵的文章,只需大概浏览,获取有效信息就好。
3.探究,引导学生深化感受
(1)于微信群组中分享。教师应鼓励学生建立微信阅读交流群,定期开展指定文学作品的阅读及探讨活动。由于学生大多数课外阅读都在家里,所以教师面对面指导并监督学生是较困难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小组阅读打卡微信群。每个微信群设立一个小组长,由小组长督促组员完成指定作品的阅读,并开展交流活动。交流形式可多样化,可以写一段感想、发语音、录制小视频,还可以开视频会议。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2)于阅读软件中交流。班级可建立阅读打卡群,督促学生按时读书。学生在打卡时,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在留言区,这样其他学生和老师都可以看到,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共同探讨,一起进步。
(3)于公共邮箱中探讨。教师可以班级名义建立阅读公共邮箱,鼓励学生随手记下自己的阅读体会,向邮箱发送电子稿,和教师交流、探讨。体会深刻的,教师还可以拿到课堂供大家参考借鉴。
(4)于学校网站中展示。教师可在学校网站开设课外阅读栏目,包括“好书推介”“好书赏评”和“我读我感”,通过对学生书评和读后感的上传分享,让学生了解其他同学的想法,从而进行思维的碰撞,深化自己的阅读感受。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愿意去读,愿意去想,愿意去写,愿意分享。
综上所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予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十分重要,而其根本在于阅读策略的创新。简而言之,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阅读策略必须与时俱进。当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教学带来了新途径。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互联网加强互动,建立互动模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授学生阅读的技能,提高学生阅读的水平。教师更应认识到小学阶段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借助互联网技术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作者单位:山西太原市第四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