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迪
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不少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这些课文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与教育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在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方面,经常会出现一些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或者上成普通阅读课的现象,不能真正凸显出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价值。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教学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才更有效呢?
一、关注课文表达
在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感教育的熏陶,还要从课文表达形式入手进行教学,以凸显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反复诵读品味,积累语言范式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不仅仅内容上具有教育性,在表达形式上也有许多值得学生学习品味的地方。教师要抓住这些关键句段引导学生进行品读,以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课文语言的美,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为今后的表达奠定基础。如统编本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一文主要以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以激发中国少年奋发图强,建设少年中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这篇课文不仅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性,在语言表达上也很有特点,尤其是文中的第2自然段,以四字词语成段,句式整齐,激情滚滚,一气呵成,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来培养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2.关注表达形式,积累语言范式
在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思想情感的同时还要关注课文独特的表达,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范式。如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作为一篇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主要通过对五位壮士的描写来赞扬他们不畏牺牲的精神与革命英雄气概。在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中,在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五位壮士的英勇事迹之后,教师还应从表达入手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特色。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教师可让学生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想作者在描写五位壮士与敌人斗争时是怎样进行描写的,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经过对课文的细读慢品,学生发现作者在描写的时候先是从“面”上写了五位壮士一边痛击敌人一边诱敌人上山与敌人周旋的情形,又从“点”上分别描写了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以及战士宋学义、胡德林与胡福才与敌人斗争的情形。这样的描写既有整体又有部分,使学生对斗争场面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这种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一次活动,帮助学生积累表达范式,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
二、关注课文情感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蕴含着深切的情感,有的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达到一定的思想教育的目的。从文章的内容来看,这些人物精神形象之所以伟大,与他们异于常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是密切相关的。教学时教师要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之美,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教育与熏陶。有一些课文作者通过对某个历史事件的描写来表达情感,教师要依据不同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切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情感。
1.从文本细节入手感悟课文情感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之所以感人,令人唯忘,与课文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与刻画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就细节之处品味挖掘,可以使人物形象特点更为鲜明,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统编本四年级下册《黄继光》一文中有这样的描写:“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教学这句话的时候,教师就要从细节入手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和作者所蕴含的情感。在仔细品读中学生会发现这句话充分表明了黄继光在肩部和腿部都受伤的前提下每向前爬行一步是多么艰难,可就是这样,“近了,更近了”,黄继光仍然向着目标爬去。读着这些句子让人揪心,让人痛心,可就是在这种情形下黄继光仍然顽强地站起来了,这种精神令人敬佩。教师要通过有感情朗读来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情感。
2.从文中人物形象入手体会课文情感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蕴含着深切的情感,从情感入手引导学生品析人物形象,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如统编本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一文主要讲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尽心尽力照顾几位伤员,带领他们走出草地的故事,赞颂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文章写得非常感人。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最能打动自己的地方进行品读,说说这些地方为什么感人。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学生说最打动自己的地方是老班长做了鱼自己却舍不得吃的情景,有学生说最打动自己的是老班长背着“我们”吃“我们”啃下的鱼骨头的情景,有学生说最打动自己的是老班长的临终嘱托,老班长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不忘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这种精神令自己感动。就这样,从文本情感入手,不但促进了学生对老班长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感悟,而且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也沁入每一位学生心中。
三、关注课文内涵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中所记录的人物事件大都是真实的,体现着一定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对今天的学生来说仍具有深远的意义与积极的影响。教师要通过革命传统类课文的教学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化内涵之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1.挖掘文本价值,实现“文道统一”
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中包含的文化是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要挖掘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牢记历史,振兴中华,使学生真正受到革命教育。统编本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主要讲了圆明园的宏伟壮观,以及它收藏的大量无价之宝都是我国最为珍贵的宝藏,可是却被英法联军烧杀抢夺。在这一课的阅读中,教师通过阅读指导一方面要让学生认识到圆明园中园林艺术的精华,是建筑艺术的瑰寶,还要让学生明白侵略者之所以在我们国家如此嚣张,为所欲为,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的,从而教育学生牢记历史,不忘国耻,树立起强我中华、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从而凸显文本内涵,实现“文道统一”。
2.联系学生实际,落实立德树人
在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统编本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一文是毛泽东同志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应从文本的三个论点出发,让学生明白为人民服务的意义,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并读懂毛泽东同志搞好团结、克服困难、互相爱护等这些语言背后所包含的真正内涵。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认识,以及自己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读了这篇课文之后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启发意义。这样教学,可以充分凸显出文本所要表达的内涵,帮助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为学生一生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在统编本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立场出发,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