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阅读链接”的构建策略

2021-10-09 08:57张秀平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8期
关键词:天堂文本内容

张秀平

“阅读链接”栏目是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课后习题后安排的阅读材料,属于助学系统的一部分,但只出现在有限的篇目中。梳理这些“阅读链接”,可以看出编者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它们来进行比较异同、建立联系、深化理解等。如果教师借鉴这样的范例,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建构阅读链接,则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并有机融入阅读教学的进程中,能够及时让学生获取一些必要的阅读背景资料,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领悟和把握,同时在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上发挥独特的功效。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建构阅读链接呢?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文本的学习需要,引入生活场景或典型场面,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画面从而理解文本内涵,也可以链接一些生动有趣的内容,吸引并提升学生的学习情趣,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等。

一、在阅读链接中拓展画面

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这样的方法实际上也包含着一种阅读链接。学生在阅读文本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表达时,就需要适时在头脑中将文本语言转换为画面,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受。这种转换的完成,就可以通过使用适宜的阅读链接来实现,也就是教师有效唤醒存储在学生记忆中的相关经历与感受,引导学生开展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复现与文本内容相似的画面,并进入文本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之中,在深度阅读中深入地体验文本内蕴,轻松突破学生阅读文本遇到的障碍,练就新的阅读能力和本领。

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花的学校》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除了有许多新鲜的词句需要理解、体会外,还有许多跳跃性很强、富有童心、想象奇特的综合性表达需要深入领悟。在教学这些文本语言时,需要教师适时进行阅读链接,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一些熟悉、典型的场景,才能完成对诗句的有效把握。以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内容为例:“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这两个自然段中,前一个是问,后一个为答,但仔细研读会发现,似乎又答非所问,或者说是没有答出问的关键指向,这就是这两个自然段语言表达在理解上的难点所在。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就需要适时开展阅读链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每天放学时在学校大门口见到妈妈的情形,或者是其他同学放学时在学校大门口见到妈妈的语言、动作和表情。在学生回顾之后的表述中,有边喊边跑向妈妈的,有扑向妈妈怀抱的,有牵着妈妈手一起走的……有了这些留存在头脑中的画面来帮助,学生再来理解文本表达时就会发现,那些问句原来就是一种很肯定的说法:他们是那样急着跑到妈妈身边,他们想早一点向妈妈报告自己一天的学习收获。而“我”之所以能够猜得出,是因为“我”就是那个花孩子,“我”平时最喜欢张开双臂扑向妈妈的怀抱。这样的画面每天都上演,自然是那么熟悉又生动。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与花孩子融为一体了。

二、在阅读链接中引入比较

阅读链接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引入比较对象,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文本中的一些关键内容。在教学一篇课文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让学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有趣,也为了学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理解和感悟文本内容,教师可以尝试引入与文本表达相关的语言表达,与文本形成对照。這样学生通过阅读,在人物形象、主题内容、表达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比较,不仅可以有效感知和体验文本,还可以增强课堂的活力,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科素养。

如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可不少教师总习惯把学生往人物形象背后的主题思想上引,结果便产生了过去的习惯说法,即“穷人的这种悲惨命运都是由黑暗的统治造成的”。这样的学习感受,对学生来说也成了一种默认,毕竟学生所拥有的一些教辅资料上也是十分强调这一点。如何突破这一教学弊端,把学生引入正常的教学理解上来呢?教师可以适时引入比较对象,让学生在比较中把握课文与人物形象之间密切相关的主题思想问题。因为这篇小说是托尔斯泰根据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改编的,所以,在教学中通过拓展雨果的原作《可怜的人们》及创作背景,就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雨果的《可怜的人们》共分10个部分,托尔斯泰的《穷人》几乎保留了原作的内容,因此深入理解雨果的原作还需要拓展的是:雨果创作《可怜的人们》是在被迫流亡国外期间,他在文中着力表达的是“人类的向上,从物质中显露出精神”,故事发生在辽阔无垠的大海边两间渔家小屋里,没有具体的时间与国度,主人公需要面对的是来自大自然的凶险,即使有一些人为的因素隐匿在黑暗中,但显现在读者面前的文字所表达的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愫,没有人为的其他力量所逼迫,这也正是洋溢在文中的道德精神的体现,作者对一切弱小的、孤独的、凄苦的,对一切属于孤儿的东西总是寄以深厚的父爱,而不是从政治的立场去观照。经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就能够明白《穷人》的主题主要指向人性的善良、品德的高尚,政治因素只是隐含的内容。

三、在阅读链接中呈现背景

统编本教材所选的课文属于各个历史时期国内外的经典文本,必然有许多课文所表达的情形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不小的距离。换言之,有关课文创作背景方面的知识在文本中是难以直接体现出来的,而这一点对学生理解文本中的相关内容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当文本中包含与作者创作背景有关的内容时,就需要教师给出适当的阅读链接,帮助学生有效消除文本理解上的障碍。

如统编本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文主要描写了作者两次到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鸟的天堂的向往和热爱之情。然而,在课文中,对于“鸟的天堂”这样一个观鸟的美好场所,仔细研读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作者两次经过居然都是只“停留了片刻”就离开了,难道作者不喜欢看鸟吗?那与课文表达的主题不就产生了矛盾吗?理解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链接创作背景的一些知识:巴金当年写这篇文章时,鸟的天堂还只是当地人的一些说法,那棵被称为鸟的天堂的榕树只是一棵自然状态的大树,上面有许多鸟儿,当地人有保护树上鸟儿的举动,仅此而已。也就是说,当时还没有出现把一些景点刻意包装、对外广泛宣传以吸引人们前来观光旅游的现象。更重要的是,鸟的天堂的出名,正是得益于巴金先生作品的传播。所以说,作者在文中所写的两次经过鸟的天堂都是只“停留片刻”就离开了,不是作者不喜欢看大榕树和树上的鸟,也不是作者的环保意识强烈,而是当时鸟的天堂还只是一种自然的景观,不是人为炒作起来的旅游景点。教师拓展了作者的创作背景资料,就能够有效解决学生阅读中发现的问题。

总而言之,统编本教材中安排的阅读链接属于助学系统的一部分,其目的是运用其来进行比较异同、建立联系、深化理解等。教师要借鉴编者安排阅读链接的范式,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建构阅读链接,让学生通过阅读链接想象拓展画面、开展比较阅读、了解背景资料等,有效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水平。

(作者单位:贵州铜仁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天堂文本内容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天堂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天堂何在
天堂的眼睛
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