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析体能练习适切性 探讨课堂教学实效性

2021-10-09 17:28高超群
体育教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高超群

摘  要:学生的体能发展是学生长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达到一定程度运动量与运动负荷的练习得以实现的,体育课程学习是学生在学校体能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体能练习设计的逻辑结构、个体差异、组织形式等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现象进行剖析,结合以“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视角下单元教学构建的思考,从因趣、因时、因地三个方面提出学生体能发展的策略,注重学生技能提升,关注学生体能发展。

关键词:体能练习;课堂教学;练习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08-0074-0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课堂教学更侧重于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和体能发展的练习的有机融合,学生的体能发展是当今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以一线体育教师的视角,观察体育教师对日常课堂教学中体能的组织实施,分析课堂中学生多种体能练习形式的设计,探讨课堂教学中学生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学习相融合的适切性。

一、浅析“体能”练习的若干现象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体能是指人体对环境适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体能依据层次区分我们常分为健康体能和运动体能,然而课堂教学中我们常指的是以增进健康和提高基本活动能力为目标的健康体能。

《课标》在课程性质所具有的特性中明确提出:“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结合观察日常教研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见,笔者发现在进行课堂体能练习环节中部分教师的组织方法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一)逻辑不搭,格格不入

“课课练”曾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体育教学中的产物,因其为学生的身体锻炼作出了重大贡献而被广大体育教师所接受和推崇。近年来由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学生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课课练”的教学形式陆续重返课堂。我们都知道“课课练”会给学生指向明确的体能练习方法,而有些设计并不能很好地切合课堂的逻辑主线,缺少与主教材的协调搭配。

例如,在一节二年级的投掷课中,教师在教授侧向投掷的技术中,自制教学器材新颖实用性强,学生练习兴趣浓郁积极性高。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组织策略,让学生能在练习中达到层层递进,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正当学生进行投高、投远的练习时,上课教师突然叫停:“下面我们进行课课练时间……”全场听课教师都以为课堂进入了拓展升华部分,却不知这只是穿插于课堂游戏高潮部分的一组下肢力量练习。教师设计“课课练”的内容是夹球收腹跳,学生分别进行了28秒的原地向上夹球跳、原地向前夹跳,20秒的两人夹跳传接球练习。整个“课课练”体能练习过程先后用时不到2分钟,但此环节带给听课者的是一种为体能而体能,与主教材之间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体能练习不是一味追求学生活动的练习时间,“课课练”的回归,也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复原,而是更多地关注在原有基础上的开拓创新和协调融合。假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运用无针对性、不合理性的“课课练”进行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将是我们不忍看到的对学生体能发展认识的误区。

(二)个体差异,分析不透

在课堂技术的学练过程中,教师常会采用不同情况的差异分组以达到分层教学要求的程度。但为何在一些练习强度较大、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体能练习时却未见个体差异性分组?

例如:在一节小学四年级的篮球原地运球课中,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原地运球的过程中均设计了不同要求的左右手轮换运球,注重强、弱侧手的差异性练习。特别是在两人或多人听信号顺(逆)时针轮换运球的游戏中,强调“组员根据能力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练形式(左手或右手)”,其实质就是体现了对学生的水平差异教学。但该教师在安排双手持球支撐、俯撑和膝触球支撑、俯撑的体能练习中,忽略了学生身体素质的个体差异性,采用定性定量的练习,因身体条件差异,部分学生未能成功完成动作(图1)。当多次尝试屡屡失败,学生也就失去了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最终便随意应付或放弃。通过分析这节课的体能练习环节,我们大概可以明白,体能练习在产生一定生理负荷量的前提下,也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因人制宜的原则。

(三)组织不妥,适得其反

《课标》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课堂组织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尽可能体现出“新、奇、活”的原则。然而在合理有效的课堂组织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注重课堂学练形式的精讲多练,还应关注器材使用和小组练习形式的合理性。但如果学生在练习中由于小组轮换练习所采用的器材设计不合理或使用不妥当,势必影响或制约学生体能的快速发展。

例如:在一节三年级的武术课中,教师通过自制器材“多功能身体练习器材架”力求突破传统武术教学的枯燥、乏味,以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在身体素质练习环节中,试图借助器材“一物多用”,以小组迎面接力的形式,通过跨、钻、跳等方法进行障碍跑体能发展练习。但由于课堂练习的组织形式不合理,学生人多组少、等候时间长、练习次数少,学生练习密度不能有效提高;又因器材设置不合理,“多功能身体练习器材架”中间的活动横杆稍一不小心触及就会落地,要花去更多的时间来“维护”器材(图2),给学生的练习带了诸多麻烦,妨碍了练习活动的顺利开展。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中要“活”用器材,充分利用器材潜在功能进行教学,打破体育器材仅常规使用的传统模式,进一步扩大器材的运用范围和价值内涵。学生体能发展固然重要,器材选用必不可少,但不是为了器材的“一物多用”而进行身体素质练习,体育器材的使用应是学生快速有效掌握技术、发展体能的催化剂。

二、促进“体能”发展的几点思考

《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指出:“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增强体能。”然而学生体能的发展必须是长期经过一定程度运动量与运动负荷练习才能实现的,体育课程学习中对学生体能的发展是一项系统而又不能独立的过程。以“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视角下的单元教学构建思维为理论依据,体育教学中的学生体能发展可以渗透在掌握每一个动作技术的学练过程中,尤其值得思考的是让学生体能练习在课堂实践中变得妙趣横生,点滴无痕。

(一)因趣而生,体能发展重在无痕

学生体能的发展不是通过简单枯燥的重复练习所能达成的,而是需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新颖教学活动来呈现。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实现教材内容学生感兴趣、教学过程学生乐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勤练习的一条重要途径。而体育教学趣味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达成,常用的方式有两种:教学语言和练习方法。

教学语言,发挥教师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彰显教师个性,以自身的语言魅力调动学生练习的兴趣。练习方法则更多的是通过不断变化课堂练习的要求、目标、方法等,吸引学生的练习兴趣,在兴味盎然的练习中不知不觉地发展了学生的体能。因此,学生体能的发展应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技术学练中。例如,在先练后教模式的新授课中,学生体能练习过程中的兴趣主要源自于对新技术的身体运动性认知,学生的体能在对技术的反复操练中得到发展。再如,学生在动作要领掌握和技术技能提高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熟练、强化来实现,但一成不变的练习方式学生会容易形成“精神疲劳”。此时若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边学边练,在问题引领的练习过程中既引发了学生感兴趣的思考,又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进行任务练习,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的课堂活动中,进一步有效提高学生的体能发展。

(二)因时制宜,体能发展贵在落实

单元教学是技术动作实现多课时教学,体现目标层次性的重要途径,由于动作技能形成阶段性的不同,课堂教学类型也会相应变化。在动作技能形成的泛化阶段,单元教学设计大多安排为新授课,学生通过大量体验技术动作来掌握动作技能,形成肌肉记忆的身体认知练习,教学中利用技术动作本身的学练方法加强学生体能;在动作技能形成的分化阶段,则相当于课时教学中巩固提高的复习课,学生体能正是通过大量单项技术动作的反复练习得到发展,也是相对练习密度、强度较高的课时;在动作技能形成的自动化阶段,课堂教学类型偏向于动作技能的综合运用,学生体能发展的练习方式更具多样化。例如在小學双手胸前传接球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加对与之相关特性的内容予以整合,如传球+接球、传球+运球+接球、传球+运球+接球+投篮等,不同课时丰富的组织形式,促使学生在技术叠加式的学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展体能。

(三)因地制宜,体能发展强在组织

浙江省体育教研员余立峰老师对常态课的评价要求中曾提出:“教学设计科学,教学分段合理,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步骤清晰;运动负荷适宜,对各项练习的时间、次数及强度能做出科学的具体安排;场地、器材、教具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利用,经济、实用、有效,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队伍的调动、技术的讲解、同伴练习的等待都会产生一定练习空隙时间,教师应当尽可能地根据实地情况组织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能发展、缩小课堂练习空隙的课堂活动。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强化组织有效性,进一步发展学生体能素质。1.准备活动练习中调整队形。在篮球胸前传接球教学的准备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场地布置的需要,设计与之相关的热身准备活动。如,课前学生的取球及分组队伍调动,教师可以采用类似“抢垫子”游戏的运球找位置游戏,以便于学生边游戏活动、边队伍调动,将准备活动与调整队形相结合。2.就地取材,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例如,学生在练习肩上屈肘投掷轻物时,如果只是传统的分组轮换投远练习,往往会导致练习密度低下。然而如果课堂组织练习时充分考虑体育馆四面环墙的教学环境,因地制宜,设计对墙投掷练习,通过对不同形式的对墙自投自接,有效提高练习密度,学生体能随之得到发展。

三、小结

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是体育学科最基本的目标,倡导学生体能发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结合本文所述,建议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在组织形式丰富多样的实际教学中多实践、多思考,注重学生技能提升,关注学生体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2.

[2]余立峰.“技术 体能 运用”视角下的单元构建研究[J].体育教学,2014(06):18-20.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例谈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导入策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高中数学新型课堂教学探析
对高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与实践